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經導管動脈栓塞術治療婦產科急癥出血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為進一步研究婦產科急癥出血的治療方法,本院選取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展開臨床研究,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婦產科急癥出血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婦產科急癥出血的臨床診斷標準[1]。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0~53歲,平均年齡(33.2±5.6)歲,患者出血原因:剖宮產后出血9例,流產后出血4例,功能性出血6例,陰道分娩后出血11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1~54歲,平均年齡(33.9±5.6)歲,患者出血原因:剖宮產后出血8例,流產后出血5例,功能性出血7例,陰道分娩后出血10例。排除患有嚴重性血液系統疾病患者和出血性疾病患者等。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保守治療:給予患者常規宮縮素和止血藥進行藥物治療,若出血情況無改善,行子宮切除術或盆腔內動脈結扎術等手術治療。觀察組采用保守治療聯合經導管動脈栓塞術治療:保守治療方法同對照組;經導管動脈栓塞術操作方法為:使用Seldinger插管技術行右股動脈穿刺,采用導管插入雙側骼內動脈進行造影檢查,充分顯示子宮動脈和出血血管,明確出血情況;通過同軸導絲將導管引導至子宮動脈內,采用明膠海綿顆粒行動脈栓塞;經造影檢查止血成功后,觀察是否存在其他出血點,若不存在,拔出動脈插管,加壓包扎穿刺部位,指導患者平臥≥1d;術后給予患者常規抗感染治療,監測各項生命體征,若止血效果較差,則轉為子宮切除術治療。
1.3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包括患者手術時間和止血時間等)、治療效果(即止血成功情況)和患者子宮切除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與止血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止血成功28例,治療有效率為93.3%;對照組患者中止血成功22例,治療有效率為73.3%。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子宮切除率比較
觀察組中止血失敗2例,均行子宮切除術治療,子宮切除率為6.7%,對照組中止血失敗8例,行子宮切除術治療,子宮切除率為26.7%。兩組患者子宮切除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婦產科急癥出血是臨床常見急癥之一,從廣義上講包括產科陰道出血和除生理性月經外生殖系統各器官的出血,是臨床婦產科疾病的一種常見癥狀,也是婦科患者就診的常見主訴[2]。婦產科急癥出血患者典型特點為發病較急,病情危重,變化較快,臨床主要包括陰道流血和腹腔內出血,前者常見表現為月經過多、過頻,不規則陰道出血伴有下腹疼痛或尿妊娠試驗陽性等[3],后者典型癥狀為失血和腹痛,若出血癥狀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后果嚴重,所以婦產科急癥出血患者需在短時間內接受臨床檢查,作出診斷并及時接受臨床治療,一旦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方法不當,則不得不行子宮切除術治療,影響患者身心健康,部分病情嚴重者可出現休克甚至死亡,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臨床治療婦產科急癥出血多采用手術治療,當前環境下臨床廣泛應用于婦產科急癥出血的手術方法主要為經導管動脈栓塞術,經導管動脈栓塞術是目前介入放射學的重要基本技術之一,也被稱為栓塞療法,具有全程影像引導和選擇性靶血管插管技術,能夠大大提高栓塞的準確性和可控性,與臨床保守療法相比,具有微創性、手術時間短、止血快、可重復性強和定位準確等優勢,治療效果良好,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術中需認真觀察出血部位附近凝血塊,預防出現誤栓情況并避免損傷卵巢,預防術后并發癥。為進一步研究經導管動脈栓塞術治療婦產科急癥出血的臨床療效,本院選取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保守治療和經導管動脈栓塞術治療展開臨床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止血時間、治療有效率和子宮切除率等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采用經導管動脈栓塞術治療婦產科急癥出血,患者手術時間短、止血速度快,患者轉手術治療情況較少,臨床療效顯著,應用價值高。
作者:張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