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評價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公共建筑,顧名思義即指的是“人們進行各種公共活動的建筑”,比如辦公建筑、商業建筑以及旅游建筑等,均屬于公共建筑。而對于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來說,則是面對建筑業發展過程帶來的環境污染、能源消耗等問題作出的有效舉措,即通過設計方案“綠色”的體現,在保證公共建筑具有價值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起到節能、環保的作用。本文則以公共綠色建筑改造方案設計評價的概念及內容為切入點,進一步對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要點進行分析,并提出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評價體系構建的原則及系統,希望以此為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評價工作提供有些具有價值的參考建議。
關鍵詞: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評價;原則;系統
近年來,在社會經濟穩步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建筑工程事業發展迅速。雖然建筑業與經濟呈現了協調發展的局面,但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能源消耗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將會阻礙我國建筑行業的穩步、可持續發展。因此,便有必要針對建筑工程項目進行綠色改造,尤其是公共建筑,通常體系龐大,涉及的專業、學科內容繁多,所以需設計合理科學的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并重視其設計方案可行性、科學性的有效評價,保證設計方案實施過程中體現出“綠色”、“節能”、“環節”等優勢[1]。由此可見,本文圍繞“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評價”進行分析研究具備一定的價值意義。
1公共綠色建筑改造方案設計評價的概念及內容分析
1.1基本概念
對于公共建筑設計方案評價來說,指的是基于公共建筑設計方案評價的原則范圍內,通過合理科學的方式,同時利用數理化、系統化的評價指標體系以及評價模型,對設計方案對項目主體帶來的滿意度進行綜合性評價,進一步使設計方案體現出優化、可行,且科學的特點。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評價,和普通的建筑設計方案評價存在明顯的差異,在具體評價過程中,需將“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等綠色理念考慮進去。并且,基于設計期間,需綜合考量當地的氣候環境、人文要素以及地理形態等,然后結合收集的建筑信息資料,實現自然資源利用率最優化、環境污染最低化、建筑成本控制最優化的設計目標。由此可見,公共綠色建筑改造方案設計評價充分側重“綠色”理念的體現。如下圖1所示,為基于雨水系統的公共綠色建筑改造方案設計流程圖。
1.2具體內容
從現狀來看,國內外在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評價方法當中,均無通過某一個綠色建筑項目為視角,分析主體獲取收益的內容;但是,在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過程中,通過統籌分析得出了四方面的內容,具體包括:①經濟成本。即在公共綠色建筑改造方案設計評價當中,需將經濟成本內容考慮其中,從而保證方案的可行性[2]。②資源效益。在公共綠色建筑改造方案設計評價過程中,需考慮資源效益要素,明確設計方案的實施示范能夠獲取所需資源效益,進而保證設計方案執行的合理性及科學性。③環境效益。此效益又包括了自然環境的需求、建設項目帶來的消極環境影響等,在方案設計評價過程中,需綜合考量環境效益要素。④社會影響。即在公共綠色建筑改造方案設計評價過程中,考量可能對社會帶來的影響,權衡消極影響、積極影響、人文效益影響等等。
2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要點分析
如前所述,對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評價的概念及內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從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評價效益的保障角度考慮,在評價改造開展之前,把控公共建筑綠色建筑改造方案設計要點非常關鍵。總結起來,具體設計要點如下:
2.1建筑資源的高效利用
在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過程中,需把握建筑資源的高效利用。在材料選用過程中,盡可能選擇使用可循環使用及可再生的建筑材料。與此同時,在建筑設備選擇方面,也需考慮到效益及對環境的影響問題,比如:科研選擇使用太陽能設備,擇優選擇對環境污染低的設備等,以此降低環境污染,進一步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
2.2融入能源節約及自然環境合理利用理念
一方面,在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過程中,需融入能源節約理念,重視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合理科學應用,并盡最大限度將可再生能源當作公共建筑工程項目建設的主要運作能量。基于設計期間,需對自然采光及通風合理利用,使建筑照明形成的能量消耗有效降低。基于建筑工程運作期間,需合理利用空間,使建筑的實用價值提升。并且,需對建筑材料的使用量嚴格控制,避免材料濫用、浪費等現象的發生。另一方面,在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過程中,需合理利用自然環境,綜合考量建筑項目所在地的氣候環境、人文環境等,然后合理選材,既考慮到材料的美觀性,又要保證材料的實用價值,避免浪費問題的發生[3]。并且,基于選材期間,需對氣候環境對建筑物造成的損害進行充分考慮,使后期由于維修造成的資源浪費問題得到有效控制。此外,充分考慮建筑主體的喜愛偏好,合理選材,將建筑物的本質意義展現出來,體現建筑物所在地的人文特色,使公共建筑體與環境融為一體,進而實現與人和諧共生。如下圖2所示,為基于人文景觀的綠色建筑示意圖。
2.3重視設計方案的安全性
基于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過程中,需將安全性作為一大前提條件。比如:基于室內公共建筑綠色改造設計期間,需盡可能選取天然材料,對于油漆涂料等相關材料,需選用無毒、無害的環保材料,使業主的生命健康得到有效保障[4]。通常而言,建筑材料的污染性比較高,易造成環境污染問題,并使人的身心健康受到威脅,所以在設計過程中需對公共建筑的活動主體進行充分考慮。此外,基于室外公共建筑設計過程中,需對場地的安全性進行充分考慮,納入:室外景觀、停車場、道路等要素,然后進行合理科學設計、改造,保證室外公共建筑的安全性。
3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評價體系構建的原則及系統分析
掌握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要點,是保證獲得優良評價結果的前提。而構建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評價體系,則是保證評價工作科學性及規范性的有效保障。所以,需充分了解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評價體系構建的原則及系統。具體如下:
3.1構建原則
在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評價體系構建期間,需遵循以下原則:1.針對性原則。可以有針對性地對設計結果進行合理描述,對改造方案提供有效建議,確保方案執行過程中能夠充分貫徹“綠色”建設目標。2.系統性原則。在評價體系構建過程中,需對原評價當中的重點影響內容加以考量,側重評價的層次性,使評價分析過程體現出系統性、科學性的特點。以此為基礎,使構建的評價體系的層次性更加清晰,保證各層次之間的關聯性更加緊密,進一步將整體評價體系的完整性有效體現出來。3.整合性原則。基于評價體系構建期間,需對原有評價當中的重點容易加以了解,然后進行實質性評價,進一步以定量指標及定性設計方式,使評價體系的整合性得到有效實現。此外,在定量評價過程中,需使用權重值,進一步對被評價對象的項目比加以明確[5]。4.開放性原則。基于評價體系應用期間,需秉承開發性的原則,保證使用者能夠積極參與進來,進一步對相關方案進行評價。與此同時,相關工作人員需對評價數據進行采集、分析并存儲,進一步把用戶對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的評價內容向系統平臺保存,使改造人員在評價重點總結期間能夠順利、有序進行,使評價的實踐效果得到有效保障。
3.2構建系統
在評價系統構建過程中,需重視評價指標與子系統的構建,并合理制定評價等級與決策變量。具體構建系統內容如下:(1)評價指標與子系統的構建。對評價原則及模型有足夠的了解之后,則需進一步對子系統及評價指標進行構建。此環節的主要作用是對主要因素對方案產生的影響進行詳細分析,進一步讓評價等級設置體現出科學性的特征優勢。從評價方案的設計及特征層面分析,其目的是使相關評價指標的構建得到有效實現。基于整體評價體系當中,主要構成要素包括:場地、建筑、物理環境的改造設計標準等。此外,各子系統需確保納入進節能系統改造設計方案當中,最終使評價指標的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證。(2)評價等級與決策變量的合理制定。基于公共建筑綠色改造設計方案評價體系構建期間,需確保與評價的決策指標保持統一性,讓一致的技術指標與具體的項目有效結合起來,讓此項技術在不同實踐過程產生的結果,能夠為系統評價提供客觀、科學的依據[6]。此外,基于決策變量存在差異的條件下,權重值需將決策變量當作基礎,將滿分評價當作重點內容,基于專家調查與評價過程中,將最終的基礎評價指標確定下來,以此代替權重值,最終保證評價等級與決策變量能夠合理制定。
4結語
綜上所述,公共建筑綠色改造設計方案設計評價的內容較多,主要包括經濟成本、資源效益、環境效益以及社會效益四大方面的評價。為了獲取優良的評價結果,需在設計環境對建筑資源進行高效利用,并融入能源節約及自然環境合理利用理念,重視設計方案的安全性等。此外,還需要充分把控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評價體系構建的原則及系統,以此使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評價的科學性及規范性得到有效保證,進一步全面提升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的可行性,并為公共建筑綠色改造項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的提升奠定夯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忍.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評價研究[J].居舍,2020(09):83.
[2]楊敏.既有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評價探析[J].建材與裝飾,2019(03):106-107.
[3]王志剛.基于層次分析模型的公共建筑改造方案設計綠色評價體系的研究[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8(04):9-12.
[4]梅早康.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評價探究[J].綠色環保建材,2017(07):26-27.
[5]陳平,蔡洪彬,王月濤.數字技術與綠色更新:既有公共建筑綠色更新方案設計研究框架建構[J].城市建筑,2017(04):34-37.
[6]尚貝.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探討[J].住宅與房地產,2016(30):65.
作者:于海清 單位:開封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