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問題導向型的知識建構方案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基于構建主義視角,以宏觀經濟學課程為例,探討問題導向型知識構建的方案設計。提出四個研究目標,依次遞進,更新的理念、充足的教輔資源、合理的問題設計、科學的考評方法。通過項目實施總結出三方面的經驗,并呼吁高校從激勵、考核各方面為教學改革研究提供更優的環境氛圍。
關鍵詞:問題導向;知識建構;宏觀經濟學
全媒體時代下高等教育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大學的知識壟斷地位消失、教師學術權威式微、師生學術共同體解構等,大學要獨善其身就必須做出適應性變革和轉型。帶著這一想法,我們開展了一項教學改革探索,吸收社會建構主義思想,依據知識建構的規律,對課程方案進行設計,培養學生搭建自主化知識體系的能力,進而改善課堂教學效果。
1教學改革的理論背景
建構主義是從社會生產過程角度研究知識的一種范式,強調知識生產的建構性和社會性,反對方法論的個體主義,主張群體主義的方法,認為任何知識都不是個人的產物,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華東師范大學鐘啟泉教授(2006)指出,“建構主義基本上是一種知識論,社會建構主義取向的教學創新是值得我們尋思的”。從這當中可以看出,秉持建構主義的學者認為學生應該是積極參與意義建構過程的主動學習者,知識的搭建是個體和社會互動的過程。從目前的問題導向型教學所應用的學科來看集中在醫學專業(李夢智,2006;樸光春,2006;邢向輝,2009)、化學(吳澤芳,2007)、生物(李家斌,2008)、計算機專業(龔靜,2009),在人文科學特別是管理學教學中較少使用,因此進行這種教學方法的嘗試非常有必要。
2教學改革的四個研究目標
2.1了解問題導向型教學理念在師生中的認可程度
建構主義視角的宏觀經濟學教學探索很少被嘗試,忽略并不意味著不適合開展,恰恰相反,宏觀經濟學的教學需要大量的史實做背景,運用得當會帶來波瀾起伏、精彩紛呈的課堂效果。近年來上到國家領導在世界舞臺,下到每個微觀組織,都異常認可和外界環境交流要以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宏觀經濟學的經驗理論都源自于波瀾壯闊的歷史史實,具備天然素材。通過教學方案的實施反饋,了解授課教師和學生對這一方法的體會和建議。通過整個學期的滾動實施,不斷對方案進行修改完善。
2.2設計出宏觀經濟學每一章的主題性問題
問題設計是決定教學方案成功與否的關鍵。宏觀經濟學對于初學者來說難度較大,概念抽象,推理邏輯很難適應,那么設計問題就要難易適度,選擇貼近生活、又有趣味性,讓學生能饒有興趣地去探索答案。比如,什么是GDP,枯燥的概念讓學生提不起精神,如果問題是“請同學考慮一下,哪一個是衡量國家實力的最重要的指標,是GDP么,為什么不是人口數量、國土面積、軍隊人裝備數量等呢?”,問題的質量不僅影響小組功能的發揮,也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以及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設計得恰當,會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使其獲得傳統教學中很難獲得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外學生的能力差距主要體現在解決問題方面。如果說問題的拋出和問題體系沒有精心設計,那么也很難培養出具備自動自發學習能力的孩子。我們努力達到讓學生感到意猶未盡,不斷嘗試解開題底的效果。
2.3規劃出所需的教學資源
就宏觀經濟學這門課程來說,需要大量的參考資料,包括書籍、調研報告、學術期刊、雜志和報紙,教師需要結合教材每一章主題,為學生提供參考資料的目錄,這需要事前做充分的規劃安排。通過本課題的實施,建立系統詳盡的圍繞問題資料列表。以下是我針對各章列出的書目和資料:第一章國民收入的核算;第二章國民收入決定,《世界是部金融史》《光榮與夢想》;第三章總供給與總需求,《世紀三部曲》;第四章通貨膨脹與失業,《貨幣戰爭》《美國貨幣史》;第五章開放經濟,《大外交》《全球兩次大危機的比較研究》,等等。
2.4制定出問題導向教學方案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方法
問題導向教學方案的評價方式不是單一的,是多元化的,包括考試、報告、個人或者團體的演示、案例研究、自我評估和第三方評估等,合理的評價可以促進學生對這個教學法的接受和認可,提供有效實施的動力。因此,課題要提出一個合理的考評體系。
3項目的實施過程
有三個階段:準備工作,項目實施,比較評估。
3.1準備階段
首先,將學生分組,參照以往的成績讓能力和成績不同的學生互補搭配,保持各小組的整體能力均衡。對應的,師資分配也要得當,經過培訓后參考不同的教學經歷,進行分組,使其具備相應的指導能力。
3.2實施階段
要在每周課前將所要討論的中心問題進行布置,給學生一個星期的時間搜集整理材料,并進行小組討論、發言稿件和幻燈片的制作。3C、3R是問題設計要始終遵循的模式。3C模式是指內容(content)、背景(context)、關聯度(con-nection)等核心元素;3R是指研究(research)、推理(rea-soning)、反思(rethink)等具有過程性特征的元素。由此便衍生出九個步驟:目標的設定、學習任務的分析、學習背景衡量、具體問題的提出、可行性分析、反思元素的建立以及相關關系分析等。實施是一個動態過程,每周的問題從學生的最大效果反饋得到評估,篩選,最后保留下有生命力和張力的那些。沉淀下來,為下一個學期的教學奠定基礎。在實施過程中也不斷地注意學生的反應,考察問題與學生的能力是否相匹配。對學生的考核多元化,包括考試、報告、自我評價,最后根據權重,做出綜合性的考核結論。
3.3比較評估階段
學期期末進行,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學生的反饋研究;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體驗和感受。課題組在期末組織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內容主要針對他們的基本能力如語言表達、責任感、自理和自律;核心能力具體如合作溝通、創造創新,組織協調;專業核心能力體現在產品的設計和經營。禮儀方面,組織教師座談,對教學體驗進行分享,共同分析和總結收獲和不足,并商討改進教學計劃,為下一個循環做準備。
4項目實施的效果評價
4.1緩解了教師一言堂、以自己為中心的單向局面
在知識擴散加速、一般性信息獲取門檻降低的情況下,采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說教式教學越來越不合時宜。很多高校提出過程化改革,但并沒有考慮參與合作完成教學過程的視角去構建教學模式。本課題提出以問題作為引線傳導到學生的端,激發其參與感并做深入思考,形成競爭模式,以計入平時成績為激勵,合作互助的教學模式。課堂的主角從老師轉變成學生,為了達到最后一刻的展示效果,學生需要查找大量歷史和學術資料,在動手整理的過程中內化了相關知識。學生在一開始就明確學習目標,教師在備課時著重圍繞講授的知識點組織內容,精心挑選案例,建立案例和作業之間的密切聯系。循序漸進、層層推進地將學生帶入情境,激發他們主動的熱情。
4.2改善了學校課堂學生人在心不在的參與度問題
高校學生課堂參與情況一直不容樂觀,一種是硬性參與,如出席率,另一種是身心參與度,后者更加隱形,人在心不在的情況非常令人頭痛,特別是當前手機占據了他們的主要注意力,課堂上教師和內容豐富的手機形成了爭奪學生注意力的局面。另一方面,高校激勵機制以科研為重,科研考核容易量化,投入產出易于考核。教學質量提高需要工匠精神,慢工出細活,需要教師不計回報地全身心投入,很難量化考評。在這種氛圍下,大部分教師是沒有動力改變目前課堂現狀,只有發自內心熱愛才能驅動自己在教學環節進行深耕。學生的參與度低,學習效果自然可知,期末考試臨時突擊,向老師要重點,成績普遍徘徊在低水平。面對這樣的局勢,我們從這一年齡段人群的成長背景和心理特征等方面曲線包抄,他們個性強,愛彰顯與眾不同的個性,非常希望通過展示而得到全體的認可,于是我們改革教學方式,把講臺變成舞臺,給他們機會以聲色俱佳的狀態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在考核方法上,強調過程性評價關注不同的學習需求,加大平時成績的比重,當然要使用多種評價方式(作業、討論發言等)進行評價。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投入不同的精力,教師則啟用對分課堂的方式,團隊與團隊進行競賽,激發出他們的熱情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4.3緩解了傳統課堂能力培養環節缺失的困局
國內高校學生的能力培養問題一直是一個困擾我們在國際上教學質量缺乏認可的瓶頸。高考前的竭盡全力和高考后的茫然怠惰形成鮮明對比,原因多種多樣,不能否認的是我們的教學確實需要與時俱進,硬件設備的更新,教學軟件的配備,其目的是為了調動學習者這個中心的參與和內化。內化需要知行合一,行的環節在課堂上重現出來,需要花一番心思,比如討論到央行貨幣發行問題,發動同學去搜集近年來房地產和貨幣發行之間的聯系,用圖表簡潔地播放出來,通過相關關系的直接沖擊,讓他們印象非常深刻地領會了教材觀點。熱點問題先組織討論,然后亮明觀點,給出解釋,增強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和學習的欲望,在這幾年的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升了孩子們的各種通用技術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保障了高質量的創新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徐俠.強化過程管理,構建“微實踐”為特色的對分課堂新模式[J].文教資料,2017(7).
[2]楊穎.問題導向教學法創新性研究———以旅游管理專業為例[J].科教文匯,2013(9).
[3]鐘啟泉.知識建構與教學創新———社會建構主義知識論及其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8).
[4]LeslieP.Steffe,JerryGale.教育中的建構主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楊穎 王琴 單位:1.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院 2.南京郵電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