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兒童文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兒童文學是兒童成長的精神食糧,在兒童的發展和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在高校的課程設置中,它卻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伴隨著新世紀的到來,面對視圖傳媒的迅速崛起與飛速發展,兒童文學教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尷尬局面,傳統的教材與教法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它對文學教育的沖擊,使我們不得不正視來自影像化時代的挑戰。本文針對高等師范院校兒童文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做出了一系列分析,并試圖提供一些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的建議。
關鍵詞:影像文化;兒童文學課程;改革與實踐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確立,社會的價值觀念實現了由崇尚精神完善到崇尚物質實惠的轉化,這使得人文學科遭遇冷落的同時也失去了其在80年代的轟動效應,逐步走向邊緣化。伴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中國文學慢慢出現了諸多新的質素,現代傳媒電視、電影、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形成了一種以影像為主的新的文化環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審美價值和趣味。影像文化逐漸成為時代文化的主流,對當下高等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兒童文學的教學也不例外。在課程的講授過程中,教師慣性地采用與其他學科相似的教法教學,更多地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兒童文學對童心童趣的召喚,使得大部分學生嚴重缺乏學習的熱情和興趣。而文學主要“是關涉人之為人的理念的灌輸和教育,它并不教給學生具體的謀生技能,但它使接受教育者視野更加開放,心理更加健全,感情更加豐富,對自我的認識更加清晰”[1]。基于這樣的教學目的,面對傳統的桎梏與困境,影像文化語境中兒童文學教學的改革與實踐顯得十分迫切。
一、兒童文學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在兒童成長發育過程中,好的兒童文學作品對他們思想品德的培養、心靈感情的陶冶、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提高都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和作用。而作為培養未來教師的搖籃,高等師范院校開設兒童文學的相關課程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兒童文學是教師知識結構中的必備素養。回望人類漫長的思想史和教育史,我們發現盧梭、弗洛伊德、皮亞杰這些對人類認識自身作出了卓越貢獻的人,都曾將兒童作為思考或研究的重點。而當我們再次回顧中國師范教育、語文教育的歷史時,卻清楚地看到,具有這種多元功能的兒童文學卻又往往是與師范教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我國高等院校尤其是師范院校,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工作性質決定了他們今后接觸最多的將是少年兒童,學習該課程對他們今后的工作將有很大的幫助。其次,兒童文學本身是語文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20世紀最初的20年里,中國的兒童教育學習歐美的模式,由封建私塾向現代學校轉型,“四書五經”等儒學經典以及《三字經》《神童詩》《幼學瓊林》等蒙學教材被兒童文學所取代。我國語文教育經過漫長而悠遠的改革后,兒童文學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主體內容,是當代語文教育的主流素材。據統計,現行六年制小學語文教材中80%以上的課文屬于兒童文學作品,其體裁包括兒童詩、兒童散文、童話、寓言等。《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中曾明確要求,語文教學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2]。語文課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而兒童文學又因其個性品質屬于兒童這一特征,決定了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位置,并扮演著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
二、兒童文學課程的教學現狀
近年來,雖然很多經典的兒童文學文本被改編成為各種影視作品,但是卻很難在大學的課堂上找到它們的蹤影。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教材使用、教學方法都依然彰顯著文學課堂教學“古老的藝術魅力”。首先,從課程設置上看,我國兒童文學的地位并沒得到應有的重視。高校兒童文學教學始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其課程的開設主要針對師范院校的部分文科專業,理科專業的學生想要接觸與該課程相關的知識,往往只有通過選修課的形式來完成。而在一些綜合性的大學,雖然也有相關的專題課,但是與不同專業的專業課相比就更加相形見絀。我們都知道兒童文學是專為兒童創作,并且適于兒童閱讀和欣賞的文學,它是兒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具備一定的兒童文學知識將是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關鍵。但是據統計,目前從事小學教學的教師中卻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兒童文學”為何物,他們不了解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更談不上如何向學生推薦相關作品,在他們的知識體系中,根本就沒有兒童文學的概念。這種情況下如果不給兒童文學以相應的學科定位,其教學和研究是難以振興的。因此,高等師范院校在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就不能忽視該課程的開設。其次,在教材使用上,明顯呈現出單一、不完善的情況。現今我們普遍使用的教材是山東文藝出版社和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兒童文學教程》,這兩部著作都論及了兒童文學的相關理論,且分章節選取了各類體裁的經典文本進行賞析。然而,文學創作總是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人們現時的思想和觀念。尤其到了現代,影像媒介作為信息承載和傳播的工具在文學活動中所占地位越來越重要,與傳統媒介相比,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學傳播方式其優勢更是顯而易見。在新媒介影響下,文學顯示了其無功利性的本質,實現了心靈和精神的自由表達。而兒童文學的教材在使用上也應該順應這一變化,不應該再拘泥于對傳統教材的堅守。最后,在教學方法上,嚴重缺乏創新性。目前高等師范院校兒童文學的教學多沿用“滿堂灌”的方式,普遍缺乏實踐性和操作性。教師“往往更喜歡相信一系列本土的尤其是西方的宏大理論體系,喜歡建構一個個的知識論視野,但是文學中固有的智慧、感性、經驗、個性、想像力、道德感、原創力、審美意識、生命理想、生存世界……卻都可能在我們所建構的知識體系和學院化的制度中日漸喪失。于是我們的課堂上往往充斥著干燥的說教,充斥著抽干了文學感性的空洞‘話語’”[3]。他們長期徘徊在對作品情節及主題的解讀和講授之中,重說教,輕審美,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受到嚴重忽視,更談不上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兒童文學課程的改革與實踐
1.調整教學內容
課程的教學內容就是教師在講授中應該教些什么的問題。既然兒童文學已然成為高等師范院校的一門課程,那它就應該是一個“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4]。但與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立足于成人的文學接受、審美識見及價值判斷來對文學現象進行理論研究不同,兒童文學是以其獨特的接受者———兒童為基點建構的一門學科。這就意味著“兒童本位”應當是兒童文學認識的根本出發點與歸宿。作為中國兒童文學建設的辟荒者,周作人在《兒童的文學》中指出兒童“是完全的個人,有他自己的內外兩面的生活”后,以兒童的年齡為基礎,對適合兒童接受的文體及其具體做法進行了分類解說。我國第一部兒童文學教材《兒童文學概論》更是從兒童文學的性質、兒童對文學的需要等方面著手詳細介紹了該課程所涵蓋的內容。可以說,上述文章與論著都是重論輕史、以論為本的,這就天然地給中國兒童文學課程建設的傾向與側重以無可避免的影響。就現在通行的兒童文學教材來看,多將兒童文學的基本原理作為兒童文學課程內容的主要部分。雖然,在兒童文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作品的欣賞和理解離不開兒童文學理論的指導,但在影像文化傳播迅猛的今天,如果再一味停留于理論的闡釋,也無法實現兒童文學理論與文本的合理接軌。所以,只有調整教學內容,才能幫助學生全面深入地領略兒童文學給靈魂帶來的豐富與愉悅。
2.變革教學方法
教學是指導學生學習的一種活動,教師不僅運用適當的技巧去刺激、鼓勵、指導學生的思考和主動學習,也應根據學生學習興趣的需要、能力和教材的內容甚至教學的環境等來決定采用的教學方法。而兒童文學的教學方法又與其他文學作品的教學方法有著很大的差異性,這種差異主要來自兒童文學的特殊性,即極富兒童情趣。有無兒童情趣,是區別兒童文學與成人文學的最重要的標準。兒童文學在內容和形式上,與成人文學有著很大的區別,不同體裁的兒童文學在教學方法上也應表現出相應的不同。長期以來,在高校兒童文學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對象多是成年人,教師常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重理論講解,輕實踐體悟,忽略了兒童文學應有的童趣和快樂,未能真正達到應有的效果。因此,為了更好地實現兒童文學的價值,我們就必須變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努力注意提高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再以本為本進行分析,而是要讓學生進行自主性的吟唱或者創作,在參與的過程中讓他們體味其中的兒童情趣,這樣才能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3.完善教學手段
作為師范院校的兒童文學教師,應該以一顆未泯的童心來進行教學。馬克思說:“眼睛對對象的感覺不同于耳朵,眼睛的對象不同于耳朵的對象。”因此,要善于營造與兒童文學相呼應的審美氛圍,讓學生在重溫童年美好時光的同時,喚起愛心。當傳統的教學手段顯得有些枯燥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形式來完善自己的教學過程。多媒體不僅能夠提供逼真可感的聲音、色彩鮮明的形象和充滿動感的畫面,還可以通過一種直觀性感受的傳遞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從而增大教學容量,豐富教學形式。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充分利用這種技術,播放一些經典的兒童劇和優秀故事,讓學生多角度感受兒童文學的魅力。面對視圖傳媒的迅速崛起與飛速發展,兒童文學的課程教學也面臨著一定的尷尬。對于該課程的改革與建設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不僅需要高等師范院校的努力,同時也需要全社會的關心、支持、參與。
參考文獻:
[1]陳思和.為什么要對青少年進行文學教育[J].小作家選刊,2007,(4).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吳曉東.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學教育[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69.
[4]辭海編輯部.辭海[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作者:皮進 單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