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教師范生對兒童文學的認識誤區(qū)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小學教師的職業(yè)需求決定,小教師范生必須重視兒童文學閱讀。但實際上在校的小教師范生,兒童文學的閱讀嚴重不足,小教師范生忽視兒童文學閱讀,根本上是源于他們對兒童文學的一些認識誤區(qū)。只有走出這些誤區(qū),小教師范生才能夠領(lǐng)略到兒童文學的精彩魅力。
[關(guān)鍵詞]小教師范生;兒童文學;認識誤區(qū)
小學教師的職業(yè)需求決定,小教師范生必須重視兒童文學閱讀。首先從教育對象來看,小教師范生是未來的小學教師,他們的教育對象就是6-12歲的兒童,如何與孩子融洽地溝通,對于已經(jīng)遠離了兒童時代的師范生來講,是個不大不小的難題,兒童文學的閱讀,恰好就是一架通向兒童心靈的橋梁,通過這架橋梁,師范生可以重新喚回童心,建立起對兒童的理解,進而自然而然地滋生出對兒童和小學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其次,從教材內(nèi)容方面入手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要占比一半以上。作為將要從事小學教育的教師來說,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師這一群體,閱讀和熟悉兒童文學作品,學習和掌握系統(tǒng)、專業(yè)的兒童文學理論知識,摸清古今中外兒童文學的發(fā)展脈絡,將成為他們職業(yè)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專業(yè)技能之一。但在實際的讀書調(diào)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在校的小教師范生,兒童文學的閱讀現(xiàn)狀讓人堪憂,師范生的熱門讀物基本都局限在成人文學范疇,圖書館兒童文學類圖書的借閱率不超過10%。看來,現(xiàn)階段小教師范生對于兒童文學的閱讀,明顯都是冷落的態(tài)度。根據(jù)實際的交流、調(diào)查和多年的兒童文學教育教學經(jīng)驗,筆者認為小教師范生忽視兒童文學閱讀,根本上是源于他們對兒童文學的一些認識誤區(qū)。
一、認為“兒童文學”等于“幼稚文學”
長久以來,好多成年人,甚至包括我們的小教師范生都認為,兒童文學就是膚淺的“小貓叫叫、小狗跳跳”之類的文學,認為兒童文學作品是比較幼稚淺顯的東西,既然已經(jīng)長大,就沒有必要花費大量時間再去閱讀那些小孩子才要看的作品———這種認識,實際上是源于對兒童文學的無知。其實,兒童文學雖然是“人之初”文學,卻從來不是小文學,兒童文學作家用自己半生甚至一生的生命感悟來寫成兒童文學作品,他們將更深刻、更宏大的世界,用最淺顯卻又意蘊深刻的語言,講述給兒童聽,作家的語言看上去很淺顯,但其實更文學、更人性、更藝術(shù),同時也更謹慎、更講究,因為他們知道,孩子最早接觸的文學會影響他們一輩子對于文學的品味和眼光。同時,這些富有內(nèi)涵的兒童文學作品更是講給她們身后的父母聽的。就像安徒生說的:“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來寫童話,但是同時我也沒有忘記成年人。”[1]當兒童逐漸長成孩子背后的大人,才會慢慢理解,原來這熱鬧有趣的文字下面,隱藏著多少作家關(guān)于人生的良苦用心。比如英國作家詹姆斯•巴里的代表作《彼得潘》,主人公彼得潘是一個永不長大的孩子,他會自由自在地飛翔,生活在快樂的“永無島”上,而彼得潘的好朋友溫蒂小時候和他一樣,也會自由自在地飛翔,可是當她離開永無島,長大、結(jié)婚、生子,卻再也飛不起來了。幼時的我們因為年紀小,也許并不能參透其中的意味,隨著歲月的磨礪,當我們再回過頭來品讀,才漸漸體味出其中的深意,思考出生命的真諦。生活的瑣碎與重擔磨去了我們的翅膀,忘記了兒時的奇思妙想和冒險,遺失了天真、童趣與飛翔的夢想。正如臺灣女作家張曉風所說:“如果有人5歲了,還沒有傾聽過安徒生,那么她的童年少了一段溫馨;如果有人15歲了,還沒有閱讀過安徒生,那么她的少年少了一道銀燦……”[2]所以,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不應該是一種界限分明的代際讀物,而應該是可以讓大人看、也可以讓孩子看的親子共讀的文學,它是適合任何年齡層次閱讀的作品。師范生欣賞兒童文學作品,如果不從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出發(fā),不細心地品讀隱藏在文字后的東西,就很可能發(fā)現(xiàn)不了兒童文學作品的真正特質(zhì)與美感,反而還會對兒童文學的魅力與力量產(chǎn)生錯覺。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嚴肅的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比成人文學更難,而嚴肅的兒童文學欣賞,更不比成人文學簡單。
二、認為“兒童文學”就是“兒童讀物”
目前,有好多成年人看不起兒童文學,是因為分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兒童文學,他們把市場上所能見到的凡是出版給孩子看的書籍,一律歸到了兒童文學類型里來了。實際上,好多充斥在商店書架與排行榜的兒童閱讀作品,并不見得真的是“兒童文學”,頂多可以算作兒童讀物。“兒童讀物”與“兒童文學”是兩個概念,兒童讀物范圍更大,它包括兒童文學作品,除此之外,還包括兒童認知讀物、思想品德讀物、自然科技和文史知識讀物等等。在這些讀物中,最容易受到家長偏愛的,恰恰是那些赤裸裸的認知和經(jīng)驗類的書籍,即便是故事式的內(nèi)容,也多半要總結(jié)一個經(jīng)驗教訓,從而達到家長預期的教育目的。這種方式一旦泛濫過頭,很容易扼殺掉孩子可貴的幻想精神,這種行為,骨子里還是成人的功利主義。而這種以認知教育為主要目的的讀物,絕不能等同于兒童文學,真正的兒童文學是獨特的想象和幻想的藝術(shù),雖然兼有教育認知功能,卻是以審美為主要目的,它能喚起兒童的情懷,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它能讓孩子聞到花香,看到光芒,揮動飛翔的翅膀。現(xiàn)在,還有一種行為更陰險,那就是有相當一部分書刊,冠以“兒童文學”之名,而無“兒童文學”之實,我們可以叫它“偽兒童文學”,比如我們在市場上隨處可見的睡前故事書、媽媽講故事,甚至是一些直接標以“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貌似很經(jīng)典的童話故事書,也未必是真正高質(zhì)量的兒童文學。這類型“偽兒童文學”,對我們師范生的迷惑更大。試舉一例,在給某屆小教師范生講安徒生童話時,我給學生布置了閱讀《丑小鴨》的作業(yè),好多學生不屑地說早就讀過了,我問:“你們讀過的《丑小鴨》大概有多少個字呢?”有的回答三百多字,有的回答一兩千字,我說,安徒生《丑小鴨》原文葉君健譯本有七千多字,學生們紛紛傻眼,表示從沒有讀過七千多字的《丑小鴨》。這就說明,現(xiàn)在市場上,甚至是小學的語文教材里,有好多的經(jīng)典兒童文學作品被隨意地改寫、壓縮,面目與原文已經(jīng)相去甚遠。試想,原汁原味的果肉已被改寫者榨干擰掉,剩下的渣滓又有多少香甜度和營養(yǎng)價值可言?所以,改寫過的經(jīng)典絕不等于真正的兒童文學經(jīng)典。
三、認為“只有畢業(yè)后從事小學語文教育或幼兒
教育的師范生才應該閱讀兒童文學”從教材來看,兒童文學作品在幼兒園語言教材及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占比80%以上,作為未來小學語文教師或幼兒教育的師范生,必須廣泛閱讀兒童文學作品,專業(yè)地掌握兒童文學理論知識,才能在今后的教學中舉一反三地講授各種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3]對于他們來說,“兒童文學”本身就是必修專業(yè)課,兒童文學的閱讀不僅必然,而且必須深入。對于非小教語文專業(yè)和幼教專業(yè)的師范生來說,兒童文學的閱讀同樣必不可少。幼兒園及小學教師所面對的學生是一群成長中的孩子,每一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有其自身發(fā)展的特點,如果教師不能夠了解和接納他們的特點,甚至是不能夠理解他們的情感,單純地從成人的角度對他們進行刻板的說教或直面訓斥,孩子們就極易產(chǎn)生抵觸情緒,這樣,勢必會給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困擾。異彩紛呈的兒童文學作品,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神奇的童心世界,單純可愛的形象、細膩純真的情感、天馬行空的想象,極好地反映了各個年齡階段兒童獨特的個性和心理。師范生通過對兒童文學的閱讀,可以走進孩子的世界,了解他們的心聲,可以站在孩子知心人的立場上,教育他們、引領(lǐng)他們。因此,兒童文學的閱讀,能夠幫助小教師范生更好地了解教育對象,便于他們在各科教學中因材施教,使教育教學工作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結(jié)語
我們小教師范生如果不知道如何正確看待兒童文學、如何辨別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不能完整地懂得兒童文學的意義,那么對于兒童文學的閱讀興趣,就無從談起,只有走出對于兒童文學的認識誤區(qū),我們才能夠領(lǐng)略到兒童文學的精彩魅力。
[參考文獻]
[1][丹麥]安徒生.安徒生童話全集[M].葉君健,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2]張曉風.5歲到55歲的親密話題[J].小作家選刊,2005,(4).
[3]鄧鋁.淺談普及兒童文學與師范生素質(zhì)的培養(yǎng)[J].環(huán)球人文地理,2014,(24).
作者:趙瑞青 單位:陽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