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非語言溝通在兒科臨床護理的運用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非語言溝通在兒科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92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6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系統性非語言溝通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結果:臨床護理干預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1.30%,顯著高于對照組(76.09%,P<0.05)。結論:在兒科臨床護理中采用非語言溝通護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緩解患兒不良情緒,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及臨床滿意度明顯。
關鍵詞:非語言溝通;兒科;臨床護理;應用效果
兒科患兒由于年齡小,難以直接將自己的情感和意見表達出來,且大部分患兒無生活自理能力,在臨床護理中增加了護理工作的難度,因此在兒科臨床護理中采用非語言溝通護理十分必要[1]。在護患溝通與交流中正確采用非語言溝通,有助于在兒科臨床護理中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本文選取本院兒科收治的患兒,觀察與探討在臨床護理中非語言溝通護理的應用及其臨床效果,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92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6例。對照組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齡2~11歲,平均年齡(7.6±1.4)歲;過敏性紫癜14例,病毒性腦炎9例,肺炎17例,胃腸型感冒6例。觀察組中男性23例,女性23例,年齡3~13歲,平均年齡(7.2±1.7)歲;過敏性紫癜12例,病毒性腦炎7例,肺炎20例,胃腸型感冒7例。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有其他全身器質性疾病者;病情危重,需要轉入重癥監護室者;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障礙者。
1.2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護理,由護理人員和患兒進行溝通與交流,并用簡潔易懂的語言向患兒告知護理中的注意事項,與患兒建立良好的關系,確保護理工作可以順利進行[2]。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系統性非語言溝通護理,包括:(1)儀表著裝:護理人員端莊的儀表與和藹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給患兒及家屬帶來很好的印象,同時也會為護患之間的語言交流與溝通奠定基礎,因此在臨床護理中要求護理人員著重自己的儀容儀表,通常醫院兒科中護士服的顏色十分柔和,多為粉紅色,對患兒有情緒安撫的效果,可以減輕患兒在治療中的恐懼心理。(2)面部表情:人們可以通過面部表情來反映出人的基本情感,如喜、怒、哀、樂等,在兒科臨床護理中要求護理人員在接待患兒時應保證動作輕柔,說話要慢,面帶微笑,在患兒講話或是家屬講話時應注視其眼睛或面部,讓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視,從而提高患兒的治療依從性和治療效果。(3)親切的觸摸:對患兒來說,在非語言溝通護理中親切的觸摸是最為直接,也是最有效地方法,可以有效地安撫患兒不良情緒。同時護理人員還要根據患兒年齡來選擇不同的撫摸方式,常見的有擁抱和輕柔撫摸,對于年齡較大患兒可以面帶微笑對頭部進行輕柔的撫摸,表示關懷與鼓勵[3-4]。而對于學齡期患兒則可以用溫柔的目光注視,并輕拍肩膀,表示鼓勵。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兒臨床護理滿意度比較
在經過臨床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兒臨床病情得到明顯改善,其患兒及家屬對護理服務滿意度較高,其中滿意23例,較滿意19例,不滿意4例,護理滿意度為91.30%;對照組中滿意18例,較滿意17例,不滿意11例,護理滿意度為76.09%。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兒護理前后
SAS評分和配合情況比較護理前兩組患兒的SAS評分和護理配合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評分和護理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2.3兩組患兒家長疾病認知情況、護理服務態度、護理服務技術和平均住院時間評分比較
觀察組在家長疾病認知情況、護理服務態度、護理服務技術和住院時間評分上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討論與結論兒科在臨床中通常將其稱為“啞科”,由于患兒年齡小,情感表達直接,自理能力差,難以用清晰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訴求,其心理發育不成熟,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如頻繁的對患兒進行詢問,則會直接導致患兒的心理產生反感,進而也影響到治療活動的順利開展。在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與其交流存在一定的難度,大部分患兒在接受治療時對科室和護理人員都存在到一定的抵觸心理,因此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是護理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當前在兒科臨床護理中普遍實施常規護理措施,未將患兒作為護理服務的核心,在操作要點傳達、護理內容及注意事項等方面均以護理人員為主,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難以獲得患兒認可與接受,使護理工作難以順利展開,甚至導致治療失敗,對治療效果帶來直接的影響,目前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則是兒科臨床護理工作展開的關鍵。在兒科護理工作中應合理的使用眼神、表情和手勢等非語言溝通方式,可以獲得理想的效果[5-6]。非語言溝通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理念,是基于語言溝通相對而來的,即通過非語言動作來表達思想,如空間距離、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進行信息交流與溝通的過程,通過面部、行為舉止和眼神等外觀的非語言方式將信息傳遞給兒童,為患兒的護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拉近護患關系,提高患兒依從性[7-8]。在本研究中,通過對本院收治的兒科92例患兒分別用常規護理和非語言溝通護理兩種護理方式,在護理后對患兒和家屬通過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常規護理組患兒的臨床護理滿意度明顯要低于非語言溝通護理組的患兒,說明在兒科臨床護理中非語言溝通護理更受到患兒和家屬的接受與歡迎。表明在臨床護理中良好的服務態度可以有效拉進護患關系,提高臨床治療效率。綜上所述,在兒科臨床護理中采用非語言溝通護理其臨床療效更佳顯著,患兒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較高,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肖必燕.淺議語言與非語言溝通方式對服務質量感知的影響[J].中國市場,2016,25(45):100-101.
[2]王倩.非語言溝通技巧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作用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11):1578-1579.
[3]盧放.非語言溝通在神經外科危重患者人性化護理中的實施效果[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4):171-173.
[4]莫春梅,邱雪.視覺支架式策略在自閉癥兒童非語言溝通能力訓練中的應用[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29(9):119-122.
[5]王丹.非語言性溝通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3):186-187.
[6]陳志軍.非語言性溝通在兒科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運用[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31(12):187-188.
[7]李芳霞.肢體語言溝通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12):67-68.
[8]潘學彬.非語言性溝通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1,6(11):215-216.
作者:全雪花 王淑敏 單位:遷安市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