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方高校大學生地域文化認知度調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的獨特標志,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延續的基礎和源泉。了解地方高校大學生地域文化的認知情況,對地域文化的傳播有重大意義。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了蚌埠地方高校大學生對現居地歷史文化、地理環境、民間風俗、行政區劃、飲食、方言、建筑、景點、民族等方面的認知狀況。通過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文化傳播途徑、文化沖突、居住地差異以及大學生自身興趣愛好、學歷專業、對地域文化和外來文化所持態度等,都是影響地方高校大學生地域文化認知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地域文化;認知;問卷調查;影響因素;對策分析
1地方高校大學生地域文化認知度的影響因素分析
1.1專業類別不同導致的差異分析
此次問卷設置的專業類別有:經濟學、哲學、教育學、法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農學、藝術學、管理學共12個專業。在“您是否會說現居地的地方方言”的調查中,選擇“不會說,但能聽得懂”的大學生中,哲學專業在同專業占比最高為25%,而選擇“基本不會說”的人群中,哲學專業依舊是同專業中占比最高的。在“您是否認為自己熟悉現居地地域文化”的問答中,選擇“完全不熟悉”的,哲學專業占比25%,在同專業中占比最高,除藝術專業占比15.38%外,其他專業同專業占比均低于10%。由以上數據分析的結果可知,哲學專業學生對地域文化中方言、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認同度和對地域文化認知度與其他專業相比略微不足。
1.2學歷不同導致的差異分析
此次問卷設立了三種學歷:專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在調查“您認為了解現居地地域文化對大學生自身發展有用嗎?”的數據中,選擇“非常有用”的學生中,研究生在同學歷人群中所占比例最高為42.11%,而占比最低為專科學歷學生17.24%。在調查“大學生對地域文化所持的態度是什么”的數據中,選擇“肯定,要積極了解”的學生中,研究生在同學歷學生中所占比例最高的為57.89%,而專科生則占比最低。在“您對現居地的地方方言有什么看法”的調查中,選擇“應當保護地方方言,傳承下去”的學生中,研究生同學歷占比依舊最高為68.42%。在調查“您是否認為自己熟悉現居地地域文化”的數據中,選擇“非常熟悉”的學生中,專科生在同學歷人群中占比最高的為13.79%,而選擇“熟悉”的人群中,依舊是專科生占比最高。在調查“您對現居地的傳統飲食及其老字號店的態度是什么”的數據中,選擇“非常了解,經常去”的,專科生同學歷占比最高為20.69%。在調查“您是否了解現居地的區劃”的數據中,專科生選擇“是”的,在同學歷學生中占比最高68.97%。通過以上數據分析比較可知,研究生群體在蚌埠大學生人群中,對地域文化積淀的認同程度高于其他學歷人群,而專科生對地域文化熟悉程度、對區劃的掌握程度方面,高于其他學歷人群。
1.3地域文化固有優勢的影響
在單選題“您是否認為現居地是一座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中,“非常同意”89人,占比20.84%,“同意”259人,占比60.66%,“不同意”77人,占比18.03%,“非常不同意”2人,占比0.47%。由此可知,地方高校大學生對現居地地域文化擁有很高的認同度,認為現居地是一座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在單選題“你是否覺得現居地的標志性建筑體現了它的地域文化”問卷調查中,44.96%的人認為“有明顯的地域特色”;45.2%的人認為“一般”;9.84%的人認為“沒有”。從數據來看,對現居地標志性建筑所蘊含的地域特色持認可態度的人不足一半,因此,現居地標志性建筑對地域文化特色的呈現遠遠不夠。在多選題“您認為哪些能代表現現居地地域文化的元素”問卷調查中,“飲食”359人次、“風俗”316人次、“歷史”316人次、“建筑”301人次,位列前茅,其他依次為“方言”259人次、“工藝”251人次、“藝術”229人次、“環境”184人次、“民族”165人次、選擇“紅色文化”100人次、“移民(外來人口)”88人次、“區劃”64人次,“其他”36人次。由數據可知,地域飲食、風俗、歷史、建筑更容易被調查的學生人群所了解,而民族、紅色文化、移民、區劃則相對難以吸引被調查者的注意。
1.4外來文化及對外傳播問題的分析
在單選題“您是否認為外來移民文化對現居地地域文化產生沖擊”的調查數據中,“是”332人,占比77.75%;“否”95人,占比22.25%。因此,大部分地方高校大學生對外來文化和文化沖突的問題上都有較為清晰的認知。在單選題“您認為高校大學生對現居地的地域文化對外傳播有什么作用”的調查數據中,“積極傳播”312人,占比73.07%;“沒有作用”57人,占比13.35%;“消極傳播”13人,占比3.04%;“不了解”45人,占比10.54%。由數據可知,絕大部分地方高校大學生意識到了自身對地域文化傳播的積極作用。在單選題“您是否認為自身某些文化觀念與現居地文化不相容(例:某些當地風俗習慣不能被自己接受)”調查數據中,“非常同意”47人,占比11.01%;“同意”201人,占比47.07%;“不同意”174人,占比40.75%;“非常不同意”5人,占比1.17%。由此可知,自身文化與現居地地域文化之間既存在交融也存在沖擊。在單選題“您是否認為現居地的地域文化受到少數民族文化影響并具有民族色彩”調查數據中,“影響較大,具有民族色彩”102人,占比23.89%;“影響一半,具有民族色彩但不明顯”213人,占比49.88%;“沒有影響,不具有民族色彩”112人,占比26.23%。由所得數據可知,地方高校大學生對待地域文化受到少數民族文化影響的認識較為清晰,不排斥民族性。
1.5地域文化保護過程中的障礙
在多選題“您認為現居地文化面臨的問題是什么”調查數據中,“人們意識不夠”286人次,“缺乏有效的保護機制”280人次,“傳承人老齡化”227人次,“外來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沖擊”248人次,“缺乏資金和政府支持”186人次,“其他”51人次。由所得數據可知,保護地域文化面臨的問題眾多,任重道遠。在多選題“在現居地地域文化的傳播方面,您認為最應該解的問題是”調查數據中,“渠道單一”276人次,“形式單一”314人次,“內容陳舊”280人次,“資金不足”178人次,“其他”49人次。由所得數據可知,保護地域文化在渠道、形式、內容、資金等方面都面臨著嚴峻的問題。在多選題“您了解現居地地域文化的途徑是”調查數據中,選擇“通過電視、網絡等宣傳媒介了解”的最多,達300人,占比70.26%;其他依次為“通過學校講座、選修課等途徑了解”168人,占比39.34%;“通過家庭教育”168人,占比39.34%;“通過政府宣傳”154人,占比36.07%;“課外書籍”143人,占比33.49%;“其他”78人,占比18.27%。由所得數據可知,電視、網絡等宣傳媒介是多數大學生了解地域文化主要途徑,家庭教育也起到了一部分作用,政府宣傳的作用弱化,課外書籍、自我學習的自覺和推廣也有待提高。在多選題“您覺得以下哪些形式更有利于大學生了解現居地地域文化”調查數據中,選擇“通過社會實踐(假期實習或者校外實習等)了解”的人最多,達341人,占比79.86%;其他依次為“通過校外參觀了解”280人,占比65.57%;“通過宣傳講座”202人,占比47.31%;“通過校內社團”196人,占比45.9%;“校本課程”172人,占比40.28%;“其他”74人,占比17.33%。由所得數據可知,社會實踐(假期實習或者校外實習等)是多數地方高校大學生了解地域文化的主要途徑,校外參觀和宣傳講座等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校本課程的作用弱化。尤其在“如果學校開設關于地域文化學習的選修課,您會”單選題作答中,“風雨無阻,一定去”60人次,“如果有時間,會去”312人次,“沒興趣,不會去”55人次,可見,地方高校大學生通過校本課程自我學習的自覺意識和推廣意識不足。
2提升地方高校大學生地域文化認知的對策
高校大學生地域文化認知度研究不僅能為地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圍,而且地域文化本身也可以發展成為重要的產業。因此解決調查中地域文化面臨的問題,促進地域文化的發展尤為重要。基于蚌埠地方高校大學生對地域文化認知度的調查數據,有以下措施:第一,提高文化保護意識,樹立正確文化觀念。在“您是否認為自己熟悉現居地地域文化”單選題作答中,“非常熟悉”27人,占比6.32%,“熟悉”91人,占比21.31%,“一般熟悉”286人,占比66.98%,“完全不熟悉”23人,占比5.39%,大學生對地域文化的認識相對缺乏。在“您覺得現居地文化面臨的問題是什么”多選題作答中,“人們意識不夠”286人,占比66.98%;在“您認為影響大學生對現居地地域文化認知的因素有哪些”多選題作答中,“大學生自身文化觀念”281人,占比65.81%。對于思想體系沒有健全的大學生群體來說,文化保護意識和文化觀念的形成需要依靠社會和學校的力量。社會營造好的文化環境,倡導保護地域文化,對大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學校可以利用地域文化豐富的教育資源開設選修課、組織校外參觀和相關社會實踐、開發創新校本課程、開展相關講座等提高大學生對地域文化的興趣,并向學生輸入正確的文化觀念,提高其文化保護意識。第二,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健全有效的保護機制。在“您覺得現居地文化面臨的問題是什么”多選題作答中,“缺乏資金和政府支持”186人,占比43.56%;在“在現居地地域文化的傳播方面,您認為最應該解決的問題是”多選題作答中,“資金不足”178人,占比41.69%。地域文化發展離不開資金保障,政府要發揮其文化職能作用。企業要肩負社會責任,在地域文化發展過程中提供相應的幫助,為地域文化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文化保護機制,完善文化保護的法律條款。第三,促進地域文化傳承創新,傳播內容形式創新。在“您認為應該以什么方式傳承現居地地域文化?”單選題作答中,“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235人次,“應融入創新意識繼續傳承下去”168人次,“應原封不動傳承下去”20人次,“古老的東西不應該傳承下去”4人次,大多數人認同地域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
[參考文獻]
[1]龔鳳卿.利用地域文化促進大學新生融合[J].紡織服裝教育,2016(06).
[2]段蓮.高校通識教育運用地域文化資源探索[J].高教學刊,2018(09).
[3]王倩.語言的隱喻:管窺徐州方言與地域文化的映射[J].中國校外教育,2018(27).
作者:梁有鳳 單位:蚌埠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