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藥學生德育教育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黨發展教育事業的一貫方針是“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當前大學生德育教育已成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中醫藥學生屬于大學生這個大的群體,作為未來醫療衛生行業的從業者,他們除了必須具有精湛的醫術,還必須具備高尚的醫德、濟世救人的獻身精神、大醫精誠的風范。抓好在校醫學生的德育工作關系到將來的醫風醫德建設,因此,高等中醫藥院校的德育教育具有深遠意義。2014年9月24日,國家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對傳統文化中適合于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這一講話既充分肯定了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促進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進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又給了我們一個思考角度:如何運用儒家和諧文化中的積極思想推進醫學院校的德育教育,在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與推進中弘揚儒家文化。儒家思想體系中,“和諧”處于核心價值觀的地位。在中醫藥學生的德育教育體系中引入儒家和諧文化的優秀內容,有利于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和醫學人文精神。儒家的和諧文化具體來說包含了: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人的普遍和諧。儒家為此還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實現和諧的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充分利用這些優秀資源,為構建中醫藥院校德育教育體系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方式,將儒家和諧文化精髓內化為適應中醫藥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德育教育目標的精神實質,在學生實際的學習、生活中加以運用。
一、人與自然的和諧
儒家認為人和萬物都是天地所化生,人應該尊重一切生命,善待、泛愛萬物,維護“天”與“人”的和諧。這一思想體現了對生命的關切、尊重。醫學關注、直面人的生命,對醫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意義重大。唯有“人命至重,有貴千金”(孫思邈)的觀念深植心中,才會讓醫者由衷地敬畏生命、熱愛生命、珍視生命;同情、關切患者的疾病與痛苦,愿意為生命的美好和延續竭盡所能。
二、人與自身的和諧
儒家強調要處理好自我身心的關系。要保持人之身心和諧,就必須加強道德自律,重視自身人格完善,既善待自己又自我約束。這一思想體現了儒家修身養性,提升人格修養的觀點,可借鑒來對中醫藥學生進行人生觀、苦樂觀及榮辱觀的教育培養。首先,端正人生價值取向。醫學生從選擇醫學專業那一刻起就要樹立和不斷堅定服務大眾健康、獻身醫學的信念和使命。將職業道德與人生價值融為一體,就如“醫學生誓言”所言:“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其次,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從來沒有完美的人生,人的一生總是順利、挫折交織,上上下下,起起落落,這就要求人們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以適應周圍環境,做到自我和諧。作為學生,尤其是將要從事高壓和高風險職業的醫學生,不管是面對家庭經濟困難、學業困難或生活中的不公、不如意,還是將要面對的職業困惑、醫患糾紛等困難和煩惱都可從儒家智慧中汲取力量,要相信“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孔子),“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做到失敗時不氣餒、窮困時不失志;堅毅、豁達、踏實、努力。再次,在“義”和“利”間做出正確價值判斷與選擇。儒家認為對富貴、利益的渴求是人的本性,無可非議。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論語•里仁》);“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榮辱》)。但“(富與貴)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強調了在求利的同時要以“道”,即正當的手段和途徑為準繩。當利益和道義產生沖突時,儒家主張取義舍利,寧守清貧而不享受富貴。當如顏回一般“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能在貧乏的物質生活中尋求到精神的富足,享受道德上的幸福感。儒家這樣的義利觀可借鑒來引導、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與選擇。比如:處理好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物質利益與道德操守間的關系。不以獲取經濟利益為最高原則而置道德于不顧。尤其是要在就業指導中加強學生的醫學職業情感的培養,教導學生正確看待不同行業的收入差別,抵得住誘惑、受得了清貧、對得起良心,不做傷害生命有損醫德的事;尊重并保持醫學的圣潔,不將醫療技術當做牟利手段。
三、人與人的和諧
儒家所指人與人的關系,包括人與他人、人與群體、人與社會、群體與群體。并提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道德原則“仁”“禮”“信”等。儒家的這些道德原則可用來指導醫學生處理好各種角色關系和利益關系。儒家經典言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與人為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等對學生處理好家庭成員間、同學間、師生間、戀人間的關系有重要指導作用,而對于將來要面對的醫患關系尤其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學校可借鑒儒家文化中的優秀資源引導醫學生直面醫患關系緊張的現實;正確認識和接受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中有不美好的一面,思考問題理智、全面,不偏激;對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充滿期待并明確自己作為醫者在其中應當承擔的責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何為仁?孔子說“仁者,愛人”。“仁愛”思想可以與中醫藥文化中的“關愛生命”“大醫精誠”的職業情懷和道德基礎相聯系對學生進行醫德醫風的教育。我國古代醫學倡導“醫乃仁術”,從醫者必“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只有懷有大愛的醫者才能從內心深處生發出對患者的關心、同情、愛護;才能激起強烈的使命感去精湛醫術;才能不論貧富貴賤、親疏遠近一樣對待;才能不考慮自身得失,盡其所能解人痛苦救人性命。“誠信”是儒家所推崇的處世原則。孟子言:“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肯定了追求誠是做人的根本要求。孔子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輥,小車無軌,其何以行之哉?”說的是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就像車沒有輪子一樣寸步難行。對于醫學生而言,誠信教育顯得尤為迫切。社會上醫療誠信事件頻發,學校要能結合這些實例倡導誠信觀念,鼓勵誠信行為,使醫學生將誠信醫療是醫療行業的道德規范的意識內化于心并在將來的工作實踐中外化于行。中醫藥院校是傳承中醫藥文化的重要陣地,中醫藥文化歷史悠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而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將學生的德育教育置于中醫藥文化與儒家文化相融合的背景下,將使中醫藥院校的德育建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