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小學音樂教學德育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小學音樂學科教育教學實踐中應當緊密聯系孩子們的生活,并在其中滲透德育教育。小學音樂課程教學實踐中應當加強德育教育,培養學生們的道德情操,使他們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德育教育不是簡單說教,而是基于音樂課程教學與德育教育有機融合在一起,從而實現提升學生素養、啟迪他們心靈的有效作用。
關鍵詞:小學音樂;德育教育;問題成因;對策
一、現階段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德育教育問題及其成因分析
音樂是人內心的一種情感外,音樂教育老師引導下將學生的精神世界與音樂創作者的精神連接在一起的,目的在于實現精神、情感層面的共鳴,并且實現藝術熏陶和素質培養之目的。德育教育具有“政治性”,在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也比較容易貫徹落實。比如,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音樂教材選擇時以體現愛國主義、團結協作以及不忘初心等優質品質的音樂首選,實踐中老師應當加強,即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實現德育教育之目的。然而,從落實效果來看并不理想,未能有效的將德育教育滲透到音樂教育教學之中,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音樂教育過程中未能強化德育教育的意識。音樂課程教學過程中,為數不少的老師只專注于專業知識的講授,片面地認為德育教育是思品課老師的教學任務,因此對德育教育并不關心。第二,德育教育的滲透方式和方法不當。很多音樂課教學過程中,只是簡單地將課本上的樂曲彈奏完,并未進行深入的德育教育,導致音樂與德育教育之間出現了斷層現象。
二、加強小學音樂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對目前小學音樂課程教學中發現的德育教育教學弊端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綜合權衡,現階段應當立足教學本質并且有效融入德育教育,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改變傳統的音樂教育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在傳統的小學音樂課程教育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給學生播放一些名家經典作品,引導學生欣賞。該種情況下,無法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而且德育教育目的難以實現,而且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甚至會陷入消極的被動接受狀態。雖然傳統的教學模式可以增加學生接收的音樂知識面,但是卻無法發揮音樂教育教學的作用,德育教育嚴重缺失,最終導致音樂德育教育功能大打折扣。為此,應當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以德育教育為突破口,比如通過將故事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引入到音樂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創新改進。同時,還應當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主動性,盡可能減少和避免小學階段音樂教學的功利性。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基礎知識相當比較有限,在學習實踐中往往處于被動狀態。傳統的教育模式下揚州忽略了學生的課堂教學主體地位,以致于學生在音樂課程學習中喪失了學習熱情和積極主動性。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充分發揮音樂德育教育的作用,將二者有機結合在一起,避免功利性教育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二)強化音樂創作背景的講解,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小學音樂課程校本教材中所選的音樂作品創作背景都很特殊,其中包含著非常深刻的內涵。學生們對此并不了解,因此也就對音樂作品的認知僅僅浮于表面,沒有深入的了解和認知。針對該種現象,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深挖教材的情感價值因素,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和鼓勵,采取切實可行的方式方法對學生進行巧妙的啟迪與引導。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例,音樂教學中如果單獨提出“愛國”的概念,則學生們會感到非常的抽象;為此,我們應當結合現實,比如國慶等重要節日,通過宣傳氛圍來增強學生們的認知。以《國歌》為例,歌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年幼的孩子們并不理解這句話的深層次內涵,這需要老師結合歷史環境以及社會背景給學生們進行講解。曾經我們的國家內憂外患,面對他國的侵略,我們的先輩們先付后繼,《國歌》即在那樣的一個年代創作出來。通過歌曲的背景解釋與說明,孩子們對《國歌》有了深刻的了解,增強了他們的愛國熱情。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可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手段播放關于國歌的內容,比如天安門前的五星紅旗以及奧運會上響起國歌時的激動人心場面,這些都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們對《國歌》深刻理解,潛移默化中增強人的民族責任感以及自豪感。在此基礎上,通過提高學生的價值觀,可以有效激發他們的情感并且產生情感上的彼此共鳴。
(三)結合家鄉的特色來有效培養和提升孩子們對民族音樂的熱情民族音樂特色鮮明,鄉土氣息也非常的濃厚,區域文化特色以及藝術性非常的顯著。在小學階段音樂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民族和鄉土特色教材內容的挖掘,使其能夠成為音樂德育教育的素材。以《楊柳青》教學為例,征收音樂旋律特別的優美,較之于普通音樂作品其特色更加的鮮明,整個場景都顯得非常的幸福、熱情洋溢。在該樂曲賞析時,老師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手段來展示農民群眾在田間勞作時的場景,他們一邊勞動一邊唱歌,嫣然已經忘記了勞累。通過這一展示,學生們可以領略到本地的情況,并且對自己所在地區的民俗以及語言特色等有更為生動的認知與理解。在講解歌詞時,還可適當引入民俗以及傳說等,采用情景交融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通過該種形式的教學,可以使德育教育有效地與音樂教育無痕滲透,有效避免了德育理論空洞、學生學習枯燥乏味的現象。緊扣音樂教改要求,提升德育教育水平。
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教學與德育教育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實踐中既要加強音樂教育,又要融入德育。在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不斷創新和改進模式,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并且凸顯音樂課程教學特色與要求,以此來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柏艷.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音樂教學問題與策略[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8,(01):41-42.
作者:孟慶海 李雪 單位:山東省青島膠州市第四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