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媒體語境下的電影創作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新媒體愈發以自身獨特的載體和傳播優勢融入并屹立大眾視野,電影作為一種以技術支撐為必要條件的大眾文化,也勢必慎重思考這種新的傳媒技術帶來的種種影響,尤其是在傳統媒體時代里,電影的年產量和票房不成正比,長期陷入尷尬境地的中小成本電影,在拋開客觀外因的影響下,中小成本電影應該更加注重其自身創作與新媒體特征進行結合的開拓點。
當前,學術界對電影與新媒體關系的研究方面,大部分從商業以及傳播學角度出發,集中探討新媒體與電影產業間的關聯,但忽略了電影本體創作,宏觀藝術角度探究新媒體與電影藝術形式,沒有細微分析小成本電影創作之路。為此,本文結合新媒體語境探究小成本電影創作,提出幾點創作策略。
1新媒體語境下電影故事材質生產策略
1.1故事材質的意趣話題—游戲精神與話題制造
大部分中小成本電網在網絡平臺上受到追捧,因為這種題材自由、想象大膽的故事情節與構思往往能夠吸引人的眼球,擊中觀眾笑點或淚點,很多網絡中的微電影均以制造“意趣話題”而著稱。每個人對好故事有著不同界定,網絡受眾群體認為的好故事既要有看下去的動機,還要有營銷意義,包括明星加盟或者“接地氣”話題介入等,單從故事材質創作上,是在原有結構基礎上對意趣話題的添加[1]。此外,話題策略也是依據故事而來的,基于網絡媒體獨特的穿模模式產生。在新媒體語境下,人們的表達也出現了一體化特征,主要表現為“傳-受”的一體化,由此,電影材質內容生成的話題對電影媒體傳播有著顯著作用。
1.2故事材質異質選擇—異質形象與異質空間
從故事材質內核中創造出來的“異質”,是在鴻溝設計原理基礎上產生的“對抗”性策略。一方面,異質形象使網絡受眾的私欲發泄得到滿足,通過在電影中設計欲望“阻隔”激發對方反抗,再通過“移情”使觀眾情感得到宣泄。由此可見,電影創作中關鍵在于“移情”,移情可使虛構的人物與自己構建出一種替代關系,使人性得到考驗[2]。對于網絡受眾者來說,受到場景、情景和聲音等的影響,對欲望形象的接受更加細微與具體,如果說電影院的大屏幕是故事欲望“移情”宣泄,那么網絡的小電子屏就是受眾單獨場域,電影故事欲望“移情”則是不安全的。例如,在電影《親家過年》中,主人公遭遇困境,他眼前的“欲望”就是將這一困境度過,從而實現自己的創業夢。這是一種理性化的欲望,但在鴻溝設計中鑒于立面異質形象的缺失,使鴻溝變得平淡無奇,網絡受眾即使可以同情,但卻不能做到“移情”[3]。
2新媒體語境下電影故事形態策略
2.1故事人物—神話特質與多維塑造
網絡微電影空間結構主義形態明顯,不管是從傳統媒體的強制性上看,還是從信息源的與制造上看,均在形式少缺少信息,帶有“不情愿”的傳播愿景。但新媒體的交互性、可變性、豐富性實質以互動方式對媒體空間重塑,消解強大秩序。網絡神話特質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在這種想象下,滿足了受眾的解構心態,原本存在傳說與故事中的深化人物與故事情節變成文本形式,神話本身也成為了自然命運的精神寄托,但是這種寄托存在欺騙性,但神話與其他的“異質”策略存在不同,更能體現一種正義感,在網絡媒介中代表著“自知正義”。由此,如果神話在電影中應用得當,尤其是對于小成本電影,就可以化身為正義力量。
2.2故事結構—交互敘事例的中庸批判
新媒體與其他媒體不同之處體現在新媒體具有交互性,交互特質會使故事敘事與表達方式受到影響,從而影響到故事本身。交互敘事還能體現出審美特質,體現文本非線性敘述結構的形態。可以將“創作人-故事-觀眾”作為一個敘述整體,傳統媒體是對故事情節封閉式的灌輸,而新媒體則是引導受眾參與,對作品的深度創作與加工,創造過程中接受審美。有以下幾種新穎的組合模式:AB選擇型,在情節關鍵位置設置兩個主線,觀眾會不自主的選擇情節;多視點型,觀眾選擇不同的人物情節,依據選擇的情節演化推進;時序組合型,觀眾對任意一個情節片段的組合使故事推進[4]。無論哪種模式,均體現出開放性,增加了觀眾參與度,選擇范圍擴大,使傳統電影的“心與心交流”變為新媒體語境下的“手動體驗與交流”,增強了交互性與體驗感。
3結語
新媒體語境下的電影創作需要體現出時代性與交互性,彰顯新媒體的快速、交互、便捷等屬性,這樣才能使電影創作突破傳統電影創作局限性,推動我國電影藝術的持續、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焦道利.全媒體語境下中國少數民族電影生態[J].當代電影,2015(2).
[2]張斌.從“觀看”到“游戲”——新媒體語境下電影的形態重構[J].當代電影,2015(11).
[3]萬小談.新媒體語境下微電影的藝術性、公共性與商業性[J].電影新作,2012(6).
[4]張波.新媒體語境下微電影的功用指向與發展態勢[J].新聞愛好者,2013(7).
作者:張殷博 單位:南京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