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編輯意識的提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前人們仍將廣播電視新聞作為了解時事、知曉國家政策和發展現狀的重要渠道,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各種形式的新聞傳播途徑得到生長的土壤,人們對廣播電視新聞的質量和內容的要求也隨之提升,這就需要新聞記者加強專業素質的提升,提高業務能力,以滿足大眾對廣播電視新聞內容和質量的要求。本文通過對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編輯意識重要性的分析,探索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編輯意識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編輯意識;提升;策略
一、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具備編輯意識的重要性
(一)保證廣播電視新聞的時效性
時效性是廣播電視新聞的基本特征之一,比較之下,人們更關注十分鐘前發生了什么,而不是昨天發生了什么,新聞記者的責任就是將新聞事件第一時間傳達給觀眾,避免炒冷飯。一篇新聞報道在播放前,首先需要記者了解新聞事件發生的完整過程,然后編輯已收集到的素材,最后是。新聞記者只有具備良好的編輯意識,才可以及時地將最新發生的新聞傳達給大眾。
(二)保證廣播電視新聞的完整性
對新聞事件的報道是否完整客觀,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判斷,而一些新聞記者及其他新聞傳播者只顧著新聞的時效性,而忽略了新聞的完整性,繼而引發出多種對新聞事件判斷的反轉。例如,發生在2018年10月28日上午的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多個新聞媒體提到,公交車墜江的原因是一位女司機駕駛的小轎車逆行,一時間網絡上全是對該司機的指責,而后官方公布公交車墜江的真正原因卻是一名女乘客與司機發生爭執導致車輛失控墜入江中,這種反轉就是因為一些新聞媒體沒有了解到事件的完整過程,只想著時效性,引發了全網指責女司機的現象,對女司機的心理造成了傷害。
(三)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
一篇合格的廣播電視新聞首先要保證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往往記者一句不經意的話或是未經核實的報道會影響到公眾對整個事件的判斷,如上文提到的公交車墜江事故,就因為女司機駕駛的小轎車和公交車發生了碰撞,很多新聞媒體沒有采訪女司機就直接得出“女司機駕車逆行致公交車墜江”這樣的結論,不僅影響了大眾對該事件的判斷,也給女司機帶來了不可挽回的心理傷害,此時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編輯意識顯得愈發重要。記者通過對素材的編輯和剪輯,目的是使各類新聞事件的報道內容真實可信,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
(四)提高節目的收視率
對于一篇新聞報道來說,前期的素材收集和后期的素材編輯制作都需要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參與。在前期的素材收集過程中,需要記者了解事件完整的發展經過,然后進行整理并編寫出相應的文字稿;在后期的素材編輯制作過程中,需要記者篩選關鍵信息,便于主持人播報。對于廣播電視新聞來說,語言描述、視頻畫面、文字表達可以大大增強新聞的可觀性,三者只有完美地結合到一起,才能保證廣播電視新聞的質量,提高新聞節目的收視率。
二、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編輯意識的提升策略
(一)奠定正確的思想信念
新聞記者需要擁有堅定、正確的思想信念,對自己有高標準的思想水平要求,報道中,能夠完整客觀地描述新聞事件,為廣大群眾報道事件的真相。新聞記者接觸的不只是時事新聞,還有其他類型的新聞,在采訪過程中很有可能會遇到各種形式的阻礙和誘惑,如果新聞記者沒有堅定的思想觀、職業觀、道德觀,很可能在這些阻礙面前退卻,對少部分事實進行隱瞞,甚至歪曲事實,所以提升新聞記者的思想水平也是提升編輯意識,進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廣播電視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
(二)提高業務能力
1.記者需要新聞敏感,如何將已有的素材轉化為新聞稿,需要新聞記者具備優秀的寫稿能力。一是在采寫新聞的時候,要盡可能地將專業術語用大眾能夠理解的語言表達出來,方便大眾理解;二是要善于利用當下流行的網絡用語,避免新聞內容太過枯燥,增強新聞的影響力。當前,人們越來越習慣于接受碎片化信息,沒有足夠的耐心去看完長篇大論,需要新聞記者用更加精煉的語言完成對新聞的描述,同時還要保證新聞的完整性和真實性,這樣不但符合人們接收信息的習慣,也有利于新聞的傳播。2.通過寫作挖掘到新聞事件更深層次的內涵和價值,引導觀眾進行思考。新聞記者需要具有優秀的策劃能力,在不改變新聞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基礎上,使新聞更加吸引觀眾,比如抓住觀眾的好奇心,使新聞標題更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醒目的新聞標題中,當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震驚體,大眾看到這樣的新聞標題會思考——到底是什么令人震驚,自然就會對新聞內容產生好奇。新聞記者們需要這樣的創新能力和策劃能力,使新聞內容更具有感染力,進而提高新聞的影響力。
(三)豐富采訪內容
采訪當事人、目擊者是新聞記者收集素材經常采用的方法之一,采訪前,新聞記者需要和被采訪者溝通和交流,讓被采訪者了解采訪的內容和流程,做好相應的采訪準備。有一個真實發生的采訪片段令很多人記憶猶新:一個記者問一個大爺,“大爺你幸福嗎?”大爺回答,“我姓曾。”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采訪很可能是因為新聞記者事先沒有和被采訪者進行溝通,被采訪者不知道采訪內容,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結果。新聞記者在采訪時,最好準備些不用簡單的肯定或否定就可以回答的問題,要調動采訪者表述自己的想法,例如新聞記者采訪路人,“兩會的召開使你的生活產生了哪些變化?”這樣的問題范圍太廣,不好回答,而如果選擇兩會上貼近民眾生活的具體議題進行提問,就會得到更真實、更具體的回答。如何確定采訪內容、選擇采訪問題,這需要新聞記者的編輯意識和能力,需要新聞記者不斷地積累經驗。
(四)拓展題材范圍
我們在廣播電視上看到的新聞大多數是國際國內重大新聞事件,隨著新媒體越來越被大眾接受,一些有趣的、民眾身邊發生的事也對觀眾構成較強的吸引力,因此新聞記者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另一方面需要迎合大眾需求,拓寬選材范圍,通過自身體會分析出民眾更喜歡什么樣題材的新聞,更喜歡這些新聞用什么樣的方式呈現,使新聞更具吸引力。此外,新聞記者需擴充知識和經驗儲備,這樣在需要專業知識的新聞事件現場就能夠更便捷地了解事件成因,對于某些專業名詞的解釋也能更平民化,在編寫新聞稿時更加游刃有余,使民眾了解更多真實的新聞,這是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責任。
結語
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編輯意識影響著廣播電視新聞內容的質量,作為新聞記者要及時更新自己的思想和方法,時刻保持學習的狀態,要結合時代要求不斷總結并積累提升編輯意識的方法,提升業務能力,為提升廣播電視新聞的影響力和競爭力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田桂芳.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編輯意識及提升策略初探[J].新聞傳播,2018(20):88-89.
[2]楊四敏.淺析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編輯意識及提升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8(17):184-185.
[3]楊明明,劉凱迪,王俊,陳述亮.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編輯意識及提升策略[J].科技傳播,2018,10(13):34-35.
[4]張玉雪.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編輯意識及提升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8(13):161-162.
作者:王芳 單位:煙臺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