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析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教育變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高等教育目前正處于轉型關鍵時期,各學校都打破了以往只追求成績與服從式的被動教育模式,開始朝向個性化、能力化方向對學生進行培養。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更是推進了大學教育改革的步伐,教育智能化以及現代化特點更為突出。本文將以對互聯網+教育模式介紹為切入點,對該時代下大學教學改革展開全面論述。旨在保證大學教育改革各項工作順利落實,切實提升我國大學教育整體水平。
關鍵詞:教育理念;大學教育;互聯網+;教學改革
互聯網+這一概念在2015年人大會議上被提出,而我國也逐漸開始進入到互聯網+時代。在這一時代之中,社會各領域都發生了一定的改變,教育領域也是如此,不僅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模式更加多樣化,而且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更加突出,整體教育正朝向素質化以及科技化方向進行改進,我國教育領域正在經歷著一場偉大的教育改革。而高等教育作為國內教育的重要組成,其自然也會受到此次改革浪潮的影響,為對其影響以及變化進行明確,確保國內大學教育能夠在該時代中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有必要對互聯網+時代中的大學教育進行深入性探究。
一互聯網+教育
(一)內涵
互聯網+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產物,是對傳統生產力的一種創新,能夠有效推動經濟形態的變革,成功促進社會經濟體生命力的發展,是一種能夠為改革創新帶來大力支持的信息技術網絡[1]。而互聯網+教育就是教育行業與互聯網的有機融合,教育行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與互聯網平臺,實現對現代教育的完善,屬于一種新型教育形態[2]。這種教育形態強調要對網絡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與運用,提倡要將互聯網創新結果合理應用到課程教學之中,確保教育能夠在各種現代化設備的輔助之下,整體教育模式以及教學理念能夠得到不斷創新與發展,這種教育模式對于現代教學領域而言,有著極其長遠而深入的影響。
(二)教育特點
互聯網+時代教育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方面,及時性。各種教育信息以及教學交流會在互聯網技術的輔助之下,變得更加及時,人們可以在網絡之中實現面對面溝通,信息傳播真實性以及有效性也會得到切實提升;一方面,個性化。教育者能夠通過對現代科技的運用,對教育本質進行深度挖掘,能夠打造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資源共享與普及模式,進而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另一方面,互動性。與傳統教育相比,互聯網+教育提倡互動式體驗教學,強調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應進行有效互動,整體教學過程應更加舒適、智能[3]。
二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教育改革
(一)教學模式與理念得以優化
在互聯網+時代中,老師的教學定位也會發生一定改變,會從原來的教學主導者,逐漸轉變為教學輔助者與引導者,教學活動會打破原有被動式的灌輸型教學模式,會開始轉向探究式的能力教學新方向,教學模式與理念會得到切實優化[4]。一方面要學會更加注重對學生的素質能力培養,除要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與知識點教學之外,教育者還會提供更多機會,使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教學之中,并能夠通過參與過程,掌握學科基本思想,確實對他們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進行鍛煉;一方面信息化教學故意轉向為用技術進行學習的正確形式,信息技術也會從教學工具轉型為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可以對學生能力培養進行輔助,整體教學會更加主動;另一方面教學模式會更加多樣化。在新的時代中,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會更加靈活、多樣,老師會按照教學內容以及學生性格特點制定出相應的教學計劃,各種教學模式會得到不斷創新與完善,教學活動也會更加自主、靈活,更加符合今后的教育特點。
(二)課程設置更加突出終身教育
現代生活以及知識點更新換代較快,人們必須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夠更好的在時代中得以發展,這就要求人類必須要樹立起終身學習的意識,而這種意識也應是大學教育所需具備的[5]。與傳統教學模式有所不同,終身學習模式有著較為明顯的適應性以及社會性等方面的特征,需要打破空間以及時間對于教育的束縛,要以教育產業規模發展為基礎,形成終身學習理念,以保證高校教育改革的順利推進。為幫助學生樹立起終身學習觀念,大學在進行課程設置過程中,要對互聯網技術進行合理開發與運用,通過各種技術對傳統教學進行適當創新,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互聯網時代學習觀念。學校應建立MOOC教學資源整合思維,要在教學中滲透現代化管理理念,使互聯網能夠真正成為學生進行認知的工具,保證其可以真正應用到學科教學之內,完成教學環節與教學要素的重組,打造開放性教學模式,使學生主觀能動性能夠在學習中得到充分發揮,學習思維以及實踐能力可以得到切實鍛煉[6]。
(三)移動式學習模式得以落實
移動式學習模式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學生可以借助移動設備與環境,進行自主性學習;而另一層含義是指,學習活動是以動態化方式發生的,可能同時發生在多個地點,學習空間以及時間都能夠進行改變[7]?;ヂ摼W時代強調學生要主動進行學習,并能夠對數字化學習環境進行拓展,而這是傳統教學模式所不具備的,大學老師需要通過借助互聯網平臺的優勢,將教學資源進行推送與分享,保證學生能夠通過網絡平臺以及微信公眾號對學習內容以及新聞進行了解與學習,真正實現新形式的學生學習模式。教師會引導學生按照自身專業需要以及學習習慣,對網絡平臺進行合理使用,使他們能夠掌握資料篩選方式以及教學資源查詢方式。同時在平臺之上,學生可以通過特定平臺以隨時隨地與老師以及其他同學盡心交流,學習地點以及學習模式更加靈活,師生之間的溝通也會更加高效、頻繁。
(四)評價方式得以完善
在互聯網+技術的帶動下,高校教學評價模式與手段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具體體現在幾個方面:第一,評價依據擺脫了對經驗的依賴,開始朝向數據化方向進行了發展,老師可以按照信息技術統計的數據,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科學分化,教學指導效果也會更加理想;第二,評價能夠與學習過程相融合,評價也會從原來的結果性評價,轉變為過程性評價,評價手段所具有的改進功能與激勵功能會得到更好地運用,能夠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保障;第三,互聯網技術能夠對學生學期分數進行綜合分析,能夠直接揭示學生學習能力和素養的真實水平以及不足之處,評價內容會更加注重學生自身,以核心素養教育為目標的,評價引導模式;第四,評價內容范圍更加廣泛,老師不僅會對試卷與試題進行評價,同時也會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技能掌握等情況進行點評,確保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知結構以及情感結構都能得到切實提升。
(五)智慧化學習環境得以實現
互聯網時代是對傳統教學環境的一種突破,提倡智能化、個性化的教學環境,這就要求高校需要對傳統教育進行創新,要對移動設備以及多媒體設備準確應用到學生學習之中,要為學生打造出更加適合的網絡學習環境。為達到這一點,學校需要提高校園網絡與數字化資源數量與水平,要加大對智能化設備的投資力度,以便數字化教學環境的順利打造。高校應按照互聯網教學的特點,制定出高質量的線上線下交流平臺,并要不斷對平臺資源以及使用功能進行拓展與完善,保證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對平臺進行使用,以促進探究學習模式與自主學習等新型學習模式的實施,真正使智慧化學習環境成為現實,為大學教育轉型各項工作的高質量落實做好鋪墊。
三結語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屬于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其與教育行業的融合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各高校應按照現代教育理念以及人才培養要求,通過對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研究,制定出現代化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有效解決以往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使信息技術能夠與現代教育有機融合在一起,真正形成高質量的互聯網+教育新形態,成功帶動國內大學教育的轉型,為學生創建出更加理想、更加智能的新型學習環境,從而為祖國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高學歷人才。
參考文獻
[1]陸俊杰.無差異的差異化:“互聯網+”時代的高等教育變革[J].現代教育管理,2016,(01):1-6.
[2]張坤穎,王娩娩,張家年.“互聯網+”視域下新技術對遠程教育的影響與思考[J].遠程教育雜志,2016,35(02):82-89.
[3]林翔.“互聯網+”時代下大學教育變革的思考[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5,(36):72-73+75.
[4]張旭剛.“互聯網+”時代高校教育與管理的變革與展望[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2):106-110.
[5]余勝泉,王阿習.“互聯網+教育”的變革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16,(10):1-9.
[6]周洪宇,易凌云.大數據時代教師教育的變革[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7,(01):7-12.
[7]胡雪琪.“互聯網+”時代高校教育變革淺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04):146-148.
作者:張求明 羅晶 單位:中國地質大學計算機學院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實習實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