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茶文化中大學教育融合美學特性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傳統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兩千余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的傳統茶文化與佛家、道家、佛教等思想融合交流,吸收了大量的美學思想。可以說,中國茶文化的這些美學內涵,是我國傳統美學的集大成者,對于培育和引導大學生建立積極向上的審美觀和正確健康的美學素養有著不可小覷的促進作用。本文從傳統茶文化在與大學教育的美學特性融合的角度,試著分析一二。
關鍵詞:傳統茶文化;大學教育;美學特征;路徑分析
中國人發現和利用茶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一代又一代的飲茶者將茶從單純的飲品上升到了文化的范疇,形成了別具特色的中國茶文化。而這種文化的積淀也催生了極具內涵的茶美學,這種茶美學與我國傳統文化的美學內涵息息相關,同時也囊括了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精髓,展現出獨特的美學特征。而對大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三觀”形成、成熟和完善的關鍵節點,需要用健康向上的審美理念去引領和引導。所以在大學教育中融入傳統茶文化的美學特性就顯得尤為必要和緊迫。
1中國茶文化的美學特性
古往今來,眾多的文人墨客和茶學家對中國茶文化的美學價值進行探討和研究,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基本可以把茶文化的美學特性歸納為三層,分別是清凈之美、中和之美以及儒雅之美。下面筆者分別進行闡述。
1.1清凈之美
茶文化的清凈之美主要源于茶葉本身的自然屬性,它是一種外在的美,也是一種靜態的美。中國的茶葉,基本上產自于我國的南方丘陵地帶以及西南一帶的山野,遠離市井的喧囂,多了幾分安靜和幽雅。另外,南方微酸性的土壤和常年的陰雨天氣,使得茶性的特點為微寒,味道或者醇厚或者清淡,沒有濃烈的異味,讓人飲之有先苦后甘之感,有清熱去火、明目提神之功效。從實際中看,飲茶者在飲茶后,內心多會變得深沉而平和,往往會忘卻凡世的嘈雜,而進入一種淡然超脫的境界。我國古代的飲茶者很早就發現了茶葉的這些特性,與儒家、道家和佛家所追求的境界和審美取向不謀而合,于是便在茶事活動中加入了很多儀式性的內涵,這些都與茶葉的自然屬性息息相關,其美學特性可以概括為“清”和“靜”。一方面,清凈之美會體現在茶事活動中的各個環節,如飲茶環境之幽靜、煎茶水之清、飲茶者一舉一動之雅和靜。即便是在當代的茶樓、茶館,也非常注重這種清凈之美,比如說背景音樂要舒緩低沉,不能嘈雜,燈光也不能太亮,而是要烘托出一種抒情而清凈的氛圍。另一方面,清凈之美還體現在茶事活動的和諧上,雖然茶文化講究靜態之美,但卻不能沒有動態之美,因為只有動靜結合,才能形成一種完整而和諧的美。比如說在茶藝表演中,服飾、燈光、音樂等因素的選擇,就要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我們可以簡單舉個例子,與漢族舒緩、幽雅的茶藝表演相比,蒙古族的茶藝表演則更加豪邁,因為它們本身就生活在地廣人稀的草原上面,日常生活單調而乏味,必須用豪邁高亢的歌舞和濃烈醇厚的奶茶來度過漫長的草原之夜。而漢族人口稠密,生活節奏較快,市井文化占據主導地位,因此便希望通過茶事活動來遠離喧囂,回歸自然。
1.2中和之美
茶文化的中和之美主要源于儒家文化的審美追求,儒家文化講究真善美,追求美與善的和諧統一。而茶葉本身平和的特質與中國人溫和謙遜的性格很是契合,于是便將兩者進行結合,并把茶擬人化,與儒家的人格思想聯系到一起,通過茶文化來表達出一種積極向上、平和處世的人生態度。這種“中和”的審美情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就茶來說,注重飲用那些到時而收的茶葉,因為這樣的茶葉既不早也不晚,味道不會過于寡淡,也不會過于濃烈,而是恰到好處。二是就飲茶之水來說,雖然講究“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但是在實際飲用中,卻有著較為嚴格的選取規矩,山水只能選取那些水勢平緩的乳泉和石池中的水,不能選用那些激流的瀑布水。江水則要選用河面寬廣水勢舒緩的江中水,因為這樣的江水水流較慢,水質清和,同時也遠離人煙,沒有污染。三是飲茶之器皿,以陶瓷茶具為上佳,因為中國的飲茶者認為金銀器皿是奢侈而豪華的,代表了權貴和金錢,與茶文化相去甚遠,而銅鐵茶具則粗糙低賤,無法彰顯茶文化的高雅之情,唯有陶瓷茶具既不奢侈也不粗糙,而且精美典雅,物美價廉,最能體現茶文化的藝術品位。這些都能體現出茶文化的中和之美。
1.3儒雅之美
這可以從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兩方面來進行探討。從審美主體來看,傳統茶文化要求品茗者要溫文爾雅,既要有很好的個人魅力,做到“獨善其身”,也要有仁愛的良好品質,做到“兼濟天下”。這種審美情趣不僅局限于茶事活動中,更是延伸到了飲茶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他們形成優秀的行為習慣大有裨益。從審美對象來看,還追求境之雅、器之雅和藝之雅。以境之雅為例,其指的是飲茶環境要幽雅。受到道家“天人合一”以及佛教“禪茶一味”的影響,中國飲茶者在品茗環境的選擇和營造上,多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一方面,在飲茶時多選擇幽靜而深遠的自然環境,在山水竹林小溪中,去感悟自然魅力,去抒發個人情感。另一方面,還會在室內或者庭院中,通過種植竹林、構建假山等方法,營造出一種超然灑脫的仿自然環境。
2當代大學教育
在美學上的偏差和缺陷眼下,我國社會正處在一個關鍵的轉型期,再加上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各種思想浪潮和審美情趣競相涌現,整個社會呈現出價值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這一特點對大學生群體的沖擊最為明顯。而現在很多高校對美學教育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并沒有將美學教育放到學校整體教育的規劃當中,這也易導致很多大學生在審美價值上出現一些偏差和誤區。一些高校對美學教育缺乏科學而正確的認識。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在當前畢業生就業壓力逐年增加的時代背景下,無論是學校領導還是專業老師,都會將就業率以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能力水平放到首位,一切工作都圍繞“找到好工作”來規劃和實施。從大學生一進入學校便將授課的重點放到四年之后的就業上面,一切以學生的專業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是否能夠適應市場需求等方面為中心,來進行專業課程和課外活動的設置及安排。至于美學教育,大部分高校都會覺得虛無縹緲,其與學生就業沒什么關系,也與學生日后工作情況相去甚遠,基本不會花太大功夫去開展大學美學教育。即便有的話,也是一些泛娛樂化的內容,為了迎合學生口味,多采用一些時尚流行元素,甚至還有一些低俗的糟粕。另外,不少高校過于追求外在的“美學”,卻忽略了對學生內心的審美教育。比如說,很多高校為了追求美觀,會花費大力氣去改善學校內部的硬件設施,如建設一些校園廣場、樓臺走廊、藝術雕塑等。當然,這種外在的內容的確能夠增加一所學校的魅力,讓人賞心悅目,得到一種美的享受。但是在注重外在美的同時,更要把重心放到培育和引導學生建立正確而積極的審美情趣上來,這種內在的美學雖然無法通過硬件來體現,但它卻能夠體現在一所學校全體師生的人文素養和氣質風度上面,這種審美情趣代表了一所高校的水準和品位。
3傳統茶文化與大學教育的美學共性
在大學教育中融入傳統茶文化,可以為大學生帶來更多的美學教育,提高他們的審美水平和能力。現在,在我國改革開放日益深入以及移動互聯網迅速普及的背景下,各式各樣的思想和價值觀念相繼登場,而這也讓高校校園呈現出價值多元化的趨勢,一些低俗庸俗甚至暴力色情的審美內容很容易對大學生產生不可小覷的負面影響,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在審美取向上的偏差。比如說,當前一些娛樂節目和影視劇,為了博得眼球和關注,大肆渲染一些低俗的“審丑”內容,還有一些互聯網運營商,也為了搏出位,用一些搞怪、庸俗和色情的內容來吸引點擊率,這種錯誤的審美取向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極其嚴重的負面作用。而傳統茶文化則有著極其深厚的美學價值,這些都是經受了兩千余年時間考驗的經典美學,對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第一,我國的茶文化蘊含了十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可以豐富和優化大學生的知識文化結構,讓他們了解到我國茶文化的歷史之美。譬如說,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不同茶具,如唐三彩、紫砂壺、青花瓷等,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到其背后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演變過程,更是能讓他們學會欣賞這些茶具美在哪里,美在何處。同時,我國茶藝、茶禮和茶歌茶舞等茶文化的外在表現,還根據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差別,有著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比如說客家人的采茶戲、廣西白族的采茶舞、蒙古族的茶藝表演,這些都可以使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也能夠提升他們的審美水平和審美情趣。第二,可以用傳統茶文化包容萬象、通融萬物的特點,讓大學生的審美觀念更加立體和寬廣。我國傳統茶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博大精深和包羅萬象,在將近兩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傳統茶文化已經滲透到了我國社會文化和民俗的方方面面,與世間萬物充分融合。一方面,是精神上的美學追求,茶文化在發展中與儒家、佛教、道教等思想相互融合,追求一種和諧之美、自然之美以及孤寂之美,這對于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取向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傳統茶文化還與生活中的美學和藝術相互融合,具體呈現在中國傳統建筑、書畫、音樂、室內環境等方面。在大學教育中融入傳統茶文化,能夠使學生們在學習茶文化的同時,去更好地感受到茶文化的美學價值,培育出他們一種積極向上又高雅脫俗的審美情懷。
4傳統茶文化融入大學教育的路徑分析
在大學教育中融入傳統茶文化,不能簡單一刀切,而是要根據茶文化的不同美學特性以及大學不同專業的授課情況,來合理設置和安排茶文化的課程。比如說,針對那些很少接觸茶文化的大學生來說,應當先給其普及一下茶文化的基礎美學,如飲茶環境之美、茶藝表演之美等,使之對茶文化的美學價值有一個總體而全面的認識,為下一步的美學教育打下一個比較好的基礎。而對于那些對茶文化了解較為深入并且有一定審美水準的大學生來說,則可以從精神的高度和文化的深度入手,讓他們從茶文化的各個角度去更好地感受到傳統文化之美。同時,還應當根據不同院系的學生去安排不同的茶文化教學內容,譬如說對于旅游專業的學生,可以把教學重點放到茶文化的環境之美上面,這樣能讓傳統茶文化與其專業知識有機結合。而對于藝術專業的大學生來講,則可以用茶文化蘊含的藝術之美,如茶藝、茶具的藝術價值等,讓他們更好地感悟到茶文化的藝術內涵和美學價值,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在教學內容和方式上,還要多進行創新,多采用寓教于樂的方式去傳授茶文化的美學內涵。茶文化博大精深,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因此在教學課程的安排上,就不應只是局限于簡單的課堂教學,而是要開動腦筋,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譬如說,在一些條件允許的高校,可以設立一些戶外課程,帶領學生前往茶葉的原產地,去認識和學習茶的生產、采摘、炒制過程,去觀摩采茶戲、采茶舞、采茶歌等不同的藝術形式,去參觀一些茶葉博物館等場所,如此可以幫助大學生在廣度和深度上對茶文化有更好的認識,讓其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更好地發揮茶文化在提升人文素養方面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學連.淺談茶文化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及其開展[J].科技文匯,2009(5):58-58.
[2]余悅.中國茶藝的美學品格[J].農業考古,2006(2):87-99.
[3]馬嘉善.中國茶道美學初探[J].農業考古,2005(2):53-57.
[4]蘇巧雯.談茶文化在校園的育人功能[J].廣東茶葉,2007(3):13-15.
[5]任玲艷.高校人文氛圍的營造及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4(7):111-113.
[6]王金水,陶德臣.茶文化發展現狀及主要趨勢分析[J].農業考古,2004(2):107-111.
作者:盧文玉 單位:河北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