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我國當代大學教育問題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針對我國當代大學生相當一部分缺乏學習主動性,缺乏對社會的觀察認知,同時新生代在成長環境、全球視野與體驗、時代性機遇與挫折上都面臨全新的挑戰的現象,本文結合中西方大學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進程管理模式上的差異,以長期在一線教學實踐中觀察為背景,對我國當代的大學教育現狀問題進行了剖析,提出我國當代大學生的教育非常需要重視正確價值觀和個性化的發展培養,并對我國當代大學教育的良性發展提出展望。
關鍵詞:價值觀;獨立思考;教育理念;管理模式;良性發展
一我國當代大學教育的社會背景
黨的報告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向青年人闡述了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性[2]:“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2005年,美國已故小說家DavidFosterWallace在Kenyon大學的畢業典禮的演講中提到,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習得一種思維方式,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不是‘我’被雜亂、無意識的生活拖著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學會思考、選擇,擁有信念、自由,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獲得幸福的能力[3][4]。這些都是新時代背景下對教育的要求與期望,在此背景下,高校教育除了教授科學的知識外,必須建立一系列以時代為導向,重視正確價值觀引導,個性化的學術思維發展的教育理念,而不能停留在傳統的灌輸知識的層面上。我國近代的傳統大學教育基于當時社會對各領域知識的匱乏與強烈需求,設法教授學生更多知識以滿足當時的社會需要。但現在的知識大爆炸時代可以讓人們通過各種渠道很容易獲得知識,因此當前教育面臨的問題不再是如何獲得知識,而是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讓青年學生保持正確的價值觀,在此前提下培養他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創造力。現在的教育改革普遍只是形式上把傳統教育模式計算機化網絡化,并沒有實質性的理念的革新。
二教育理念和進程的中西差異及其效應
一個人正常的學習分三個階段:感性認識-感悟-知識,是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最后收獲知識的過程,西方的教育普遍崇尚由慢到快的教育模式,期間孩子在不斷的感悟中獲得創造力,而中國教育普遍急于給孩子灌輸知識,在小學中學階段學習任務緊湊,讓學生形成了完成任務式的思維。這兩種教育理念和方式造成了中國和西方大學生在習慣和能力上的差異。所以我們時常看到在美國大學校園學生們形色匆匆,在教室實驗室圖書館之間忙碌,練習著超負荷學習的毅力,發揮他們自主學習的優勢。而中國的大學生們延續完成任務式思維,很少有規劃的自主擴展學習與鍛煉,時間顯得寬松得多,當然這種狀況在研究生階段有明顯改善,遺憾的是錯過了人的精力最旺盛的最佳學習時期,大學本科四年的時間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基于中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大學應該讓學生盡快獲得自我認知,從認識自我責任和社會責任開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終生學習的習慣與能力。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RichardCharlesLevin)是享譽全球的教育家,他認為大學有義務幫助學生獲得自我認知,有義務幫助社會培養適宜的人才。理查德.萊文在他的演講集《大學的工作》(《theworkoftheuniversity》)中提到,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識(liberaleducation),是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并為終生學習打下基礎[4]。可喜的事,目前正在全國工科高等院校中大范圍展開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對學生畢業要求的一半都體現在學生的軟實力上,即除了培養工程師必須具備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工程相關知識與能力,還需培養社會責任、行業規范、團隊溝通及終生學習的能力,為了通過認證,學校創造和設計了更完善的學習過程和環境,傳授工程與社會、個人與團隊、職業規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終身學習等方面知識與思維,向培養有知識、有責任、有志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前進了一大步。這對工科院校的本科教育具有很強而有意義的指導性和影響力。其他類型的高等院校應該也有類型的政策引導。
三大學管理策略的中西差異及其效應
招生策略上,西方發達國家的辦學思路總體上寬進嚴出,即入學要求相對寬松,但畢業的要求很嚴。學生進入大學后,西方大學生不僅課業負擔沉重,需要充分發揮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要面臨各種競爭,學校也從各個方面營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5]寬進嚴出向有志者敞開大門,同時保證了人才培養的質量,更引導學生終生學習的思維,是一種長效且合理的方式。反觀我國的高等教育,歷來實行嚴進寬出,即入學門檻很高,但入學后并沒有充分關注學生軟實力的培養,只要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考核過關,絕大多數都能獲得一紙合格證書順利畢業。在管理模式上,西方實行“學術型”管理下的精英教育,而中國則實行“行政型”管理下的大眾教育[6]。西方(以英美國家為例)教育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強調的是“個人本位”,學者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社會的責任意識為教育的推動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牛津大學是由在巴黎大學求學的學生和學者回國后自己創辦,這是個人行為而非政府行為。此種開放自由的學術氛圍,培養出推動社會進步的精英人才。在美國大約80%的頂尖大學是私立大學,也是這種‘自下而上’的教育模式的體現,學校培養了精英,精英的認知使他們又辦了更多的私立大學,這種良性循環導致美國成為全球各大學排行榜上上榜大學最多的國家,而這其中大部分是私立大學。在中國,“教育”強調的是“社會本位”[7]。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大學教育是“行政型”管理下的大眾教育。我們的大學教育尤其是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的大學教育以滿足社會需求為主要目標,在“教育公平”的前提下有助于提高整體的國民素質。但這種模式容易忽略學生的個性需求和繼續培養,導致大學缺乏自由創新的學術氛圍,導致社會缺乏創新精英人才,部分的制約了中國大學教育的發展,反而難以滿足社會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并不能真正實現“社會本位”的教育理念。總而言之,西方大學更傾向培養用心做事的人,中國大學傾向培養按規矩辦事的人,西方大學生表現出更多創新性,中國大學生執行力強、做事效率更高,各有優勢,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四我國當代大學教育的展望
一所好的大學,不僅能教給學生謀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能讓年輕人在大學教育的熏陶中,拓展視野和能力。中西方大學對人才的培養各有優勢,值得互相借鑒,取長補短。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階段和傳統文化,應該謀求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相結合,向精英教育多學習,行政管理和學術管理相結合,向學術管理傾斜的思路,在培養學生良好價值觀責任感的全民教育的基礎上,尊重個性發展,尊重學術自由,給老師和學生多一些空間和權利,借鑒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對內取長補短,促進中國大學教育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國仁.建設教育強國,必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8(09):70.
[2]沈煊.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讀對青年的寄語[J].炎黃縱橫,2018(7).
[3]聲音.當代教育家[J].2018(12).
作者:李利榮 熊煒 朱莉 曾春艷 吳丹雯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