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低碳經濟背景下體育產業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低碳化是當前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通過對低碳經濟和體育產業進行研究和分析,根據當前體育產業發展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對低碳經濟背景下體育產業的發展途徑進行討論。
關鍵詞:低碳經濟;體育產業;體育旅游
“低碳經濟”一詞最早是在《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英國,2003)中提出的,是在生態環境問題嚴峻、能源供給緊張的背景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低碳發展理念的提出,給全球產業發展帶來了一次深刻的變革,低碳化發展已經成為當前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在低碳經濟背景下,積極探索體育產業的發展途徑,是當前體育研究的重點之一。
一、低碳經濟和低碳產業的相關概述
1.低碳經濟及低碳產業的概念。低碳經濟是指依托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而采取的有利于環境保護、節能減排、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其特點是“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同時兼顧“經濟”與“低碳”兩個方面。低碳發展理念并不排斥經濟增長,而是在低碳技術下,創新能源利用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從而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低碳產業是低碳經濟的核心,與傳統產業不同,低碳產業發展的關鍵是低碳,其特征是綠色生產模式,不僅低污染和能耗,同時還具高能效、高產值等特點。從產業結構上看,第三產業更加符合低碳發展的要求,具有低碳發展的先天優勢。2.低碳經濟和低碳產業發展的必要性。低碳經濟和低碳產業的發展,是當前全球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方面,資源環境逐漸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人口規模的擴大,使人均資源占有量不斷減少,有限的資源迫切需要人們尋求新能源、新技術,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同時,在長期的工業社會發展中,人類主要使用的碳基能源,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威脅。另一方面,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應承擔社會責任,是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所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此外,低碳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共識,是國際產業競爭的新熱點,發展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是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最后,低碳發展是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觀的重要體現。可持續發展觀包括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可持續發展三個層面。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也是可持續發展觀的核心,即經濟增長方式轉型,改善生活質量和社會環境,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的目標。
二、體育產業低碳發展趨勢
1.綠色體育的特點和發展優勢。體育產業的媒介是體育,并與其他行業相互融合,例如傳媒、制造、旅游、保險等。體育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形態,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重要產業,能夠帶來巨大的經濟收入,同時其產生的社會效益也不容小覷。可以看到,體育產業已經成為新時期,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增長點。而綠色體育產業的特點就是無污染、低能耗,在進行體育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生產時,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從環境的角度完善產業鏈。體育產業中的體育旅游、體育賽事、體育博彩、體育培訓等,本身就具有綠色低碳的屬性。因此,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體育產業具有明顯的發展優勢。2.體育產業低碳發展的必要性。隨著對體育產業認識程度的加深,有研究認為,體育產業將成為21世紀,四大全球產業之一。近年來,我國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從政策和法律上,支持體育產業的發展,并將其作為重點發展的產業擺在國家戰略的位置。盡管我國體育產業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但在刺激消費、拉動就業、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等方面,已經表現出了巨大的潛力。同時,推動體育產業的低碳發展,不僅符合低碳經濟理念,同時也是體育產業發展的趨勢。體育產業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全民參與性,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而在發展路徑的選擇上,優化體育產業結構,發展體育健身、體育旅游、體育博彩、體育廣告和賽事,也是低碳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的轉型要求,符合國際產業發展的總體趨勢。此外,隨著奧運會、亞運會等大型賽事的成功舉辦,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從政策和制度上,也為體育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基礎。從整體上看,我國體育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健身娛樂、競賽表演、場館建設、體育產品制造為主的體育產業體系,為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優化體育產業結構,綠色體育、低碳體育已經成為未來體育產業發展的關鍵。3.體育產業低碳發展的政策導向。為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為其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發展環境,相繼出臺了《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從政策導向上看,體育產業發展更加注重生態保護、體育資源共享、公共體育服務建設、自然體育資源開發等低碳、環保發展方式。
三、體育產業發展對環境的影響
1.體育場館建設環境污染。隨著大型體育運動和賽事的開展,對體育場館的需求也有所增加。在大型體育場館的建設中,植被、土壤等生態破壞現象比較嚴重,大量體育設施和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廢棄也造成了環境污染;在以往的體育場館建設中,大量高耗能照明設備的使用,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場館中大型空調和排氣等調溫和通風裝置,也帶來了大氣污染。2.大型賽事期間帶來的生態壓力。大型賽事舉辦期間,會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賽事期間人流較大,人口密集,對能源、交通的需求大幅增加,同時還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和垃圾。以廣州亞運會為例,盡管已經提倡了綠色環保亞運,但大量的運動員、教練、隨隊官員、媒體記者、亞奧理事會貴賓、觀眾等,還是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據統計,排除前來觀看比賽的中外觀眾,在賽事期間,食品需求約為7000噸,飲品需求約為5000噸。可見,在發展體育產業時,如何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已經成為體育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3.體育旅游對環境的影響。體育旅游尤其是生態體育旅游,是一種新穎的旅游模式,是當前旅游行業開發的新熱點,體育旅游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在全球范圍內,都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一方面,在開發體育旅游資源時,為了追求更高的商業化效果,往往會出現過渡開發等現象,給自然生態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不利于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例如,一些體育旅游設施的修建,會對當地的地質和地貌造成破壞,并影響整個生態系統。另一方面,大量旅游者的進入,也對環境造成了影響。一些體育旅游景區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忽視了環境的承載力,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并超過了其自身的修復能力。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為,也帶來了大量的垃圾污染和水污染,違背了低碳發展的理念。
四、低碳經濟背景下體育產業的發展途徑
1.加強低碳體育活動的宣傳。將低碳生活的理念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鼓勵人們選擇低碳環保的休閑娛樂方式,從消費理念和消費習慣入手,鼓勵人們改變體育運動方式,提高生活質量。消費行為對低碳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經濟的發展主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因此,加強低碳體育活動的宣傳,鼓勵人們選擇低碳的體育健身方式,養成良好的低碳生活習慣,能夠有力地推動體育產業的低碳發展。具體包括,減少電動體育器材的使用,鼓勵人們進行戶外體育活動,如徒步、爬山、游泳、漂流等。2.體育競賽表演低碳化。體育競賽表演是體育產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舉辦體育賽事和體育表演活動時,應選擇低碳化的表演方式,宣傳低碳理念。包括場館的建設、體育設施和器械、服裝和飲食、表演方式等各個方面。例如,2013年遼寧沈陽全運會開幕式,首次選擇在白天舉行,節約了大量的燈光等能耗,同時避免了燃放焰火帶來的大氣污染。3.減少體育用品市場污染。目前,我國體育產業中,體育用品制造仍然占據較大比重,發展低碳體育,必須規范體育用品市場,嚴格標準,加強監管,鼓勵廠商創新低碳技術,使用低碳材料,生產和制造體育用品。對于高能耗、高污染的小型企業,應鼓勵并引導其進行重組,對不符合低碳發展要求的企業進行淘汰,通過重新整合市場,建立市場秩序,能夠有力的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4.采用低碳化場館設計。在體育場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其節能、環保需求,引入低碳理念,使用可循環、可降解的環保材料,減少高能耗照明設備和大型空調的使用。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場館建成后的運作模式,采用最新的低碳建筑技術,將環保性能作為質量驗收的重要標準。對于能耗較高,不符合低碳發展需求的建筑設計,應禁止其建設和使用。5.科學發展體育旅游產業。體育旅游與低碳經濟密切相關,首先,體育旅游本身就具有低碳的屬性,具有節能減排的特點和優勢。同時,隨著現代交通和低碳技術的發展,還具備較大的減排空間,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其次,低碳理念在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中,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在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時,應盡量保持生態環境的原貌,結合當地的特色,對生態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治理,最大程度地保持自然生態的完整性和真實性。自覺承擔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五、結語
綜上所述,低碳產業的發展,是在資源環境的約束下,落實可持續發展觀,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而綠色體育產業具有低碳的屬性,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具有明顯的發展優勢。目前,體育產業的發展對環境還有一些負面的影響,例如體育場館建設、大型賽事、體育旅游等,都帶來了一定的環境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應加強低碳體育活動的宣傳,堅持體育競賽表演低碳化,減少體育用品市場污染,采用低碳化場館設計,科學發展體育旅游產業,全面推動體育產業的低碳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董瑩瑩,丁玲.淺析低碳經濟背景下新興產業的發展[J].企業技術開發,2016,(11):123-124.
[2]朱瑛,馮兵.低碳經濟視角下山東體育產業發展路徑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1,(4):45-46.
[3]朱海.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取向和路徑選擇[J].菏澤學院學報,2014,(5):83-86.
作者:楊卓 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