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低碳經濟注意問題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低碳經濟的豐富內涵
伴隨著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類逐步從原始文明走向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而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將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而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摒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作為具有廣泛社會性的前沿經濟理念,低碳經濟其實沒有約定俗成的定義,其涉及廣泛的產業領域和管理領域。所謂“低碳經濟”是以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低碳經濟的特征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構筑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發展體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統、低碳技術和低碳產業體系。低碳能源系統是指通過發展清潔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核能、地熱能和生物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術包括清潔煤技術(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儲存技術(CCS)等等。低碳產業體系包括火電減排、新能源汽車、節能建筑、工業節能與減排、循環經濟、資源回收、環保設備、節能材料等等。
(二)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
1、低碳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宋娟[摘要]“低碳經濟”是以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過多過快增長的影響,給資源環境帶來沉重的負擔,影響經濟增長。我國資源的基本特點是總量大、種類多,人均占有量少、資源相對短缺,又開發不合理,利用率低,資源浪費嚴重。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這些都是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和具體國情。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生態危機等直接威脅到我們和子孫后代的生存。謀求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人類的共識。
2、發展低碳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當前,中國很多城市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重要階段,災后重建、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任務十分繁重,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仍將十分突出。要以低碳發展為方向,以節能減排、增加碳匯為路徑,把提高能效、降低碳排放強度和調整能源結構納入生態文明建設行動綱領和生態市建設框架,從嚴控制“兩高一資”、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項目,嚴格環境準入、環境監管和環境執法,大力推進污染減排工作,實現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要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原則發展低碳農業,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有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增強土壤的固碳能力,大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推動綠色發展。各級政府都要實施有利于綠色發展的政策措施,形成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良性運行機制,引導企業大力開發綠色技術、生產綠色產品、發展綠色經濟,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3、發展低碳經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現實選擇。經濟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主要來自煤炭、石油等的生產和消費,部分來自水泥生產。無論是化石能源還是鋼鐵,水泥等產品,都是工業化和城市化必不可少的物質投入。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階段,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鋼材、水泥、電力等的供應保證,這些“高碳”產業既是當前的客觀要求,又是我國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驅動產業。因此,降低其碳強度,成為我國提高產業競爭力、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要求。由于技術和設備相對陳舊,我國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遠高于發達國家。目前,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居世界第二位。預計到2015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比例將達到20.7%,超過美國(20.1%)成為世界第一排放大國。我國未來的碳排放形勢相當嚴峻,因此,發展低碳經濟是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難得機遇。
4、發展低碳經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發展低碳經濟,有利于培育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例如,核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都是科技含量高、綜合效益好、帶動系數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極有可能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這些新興產業,既有利于完善能源結構,又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有利于拉動制造業的升級,例如,研發新能源汽車、余熱鍋爐、余壓利用、廢棄物處理和利用、清潔煤發電和清潔煤利用等,有利于用高新技術改造鋼鐵、建材、重化工等行業,解決這些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也能夠創造豐厚的經濟價值,從而帶動制造業的發展;有利于環保產業的發展,例如,資源再生行業以及綠化、園藝、造林、土壤改良、沙漠化和石漠化治理、荒灘和沿海灘涂治理等,這些行業既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又可以吸納大量的勞動力,擴大就業,有效解決民生問題。
二、理性分析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挑戰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成為全球熱點。歐美發達國家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低碳技術”,并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占先機和產業制高點。低碳經濟的爭奪戰,已在全球悄然打響。這對中國,是壓力,也是挑戰。挑戰之一: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加快推進的中國,正處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階段,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長期貧窮落后的中國,以全面小康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帶來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高碳”特征突出的“發展排放”,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制約。怎樣既確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又不重復西方發達國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發展的老路,是中國必須面對的難題。挑戰之二:“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決定了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電力中,水電占比只有20%左右,火電占比達77%以上,“高碳”占絕對的統治地位。據計算,每燃燒一噸煤炭會產生4.12噸的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和天然氣每噸多30%和70%,而據估算,未來20年中國能源部門電力投資將達1.8萬億美元。火電的大規模發展對環境的威脅,不可忽視。 挑戰之三:中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這決定了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是工業,而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國經濟的高碳特征。資料顯示,1993—2005年,中國工業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8%,工業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約70%。采掘、鋼鐵、建材水泥、電力等高耗能工業行業,2005年能源消費量占了工業能源消費的64.4%。調整經濟結構,提升工業生產技術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個重大課題。挑戰之四: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盡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轉讓,但實際情況與之相去甚遠,中國不得不主要依靠商業渠道引進。據估計,以2006年的GDP計算,中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年需資金250億美元。這樣一個巨額投入,顯然是尚不富裕的發展中中國的沉重負擔。
三、準確界定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路徑選擇
生產力的不斷改進與生產工具的不斷更新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統而觀之,雖然世界各國在工業化、現代化領域的成就令人歡欣鼓舞,但隨之衍生的問題也逐漸顯現,氣候變化、環境破壞、生態危機不容小視。工業化、現代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逐漸增加,致使溫室效應越發嚴重,為全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埋下了巨大隱憂。氣候條件惡化,危害嚴重,任何國家都不能避免,獨善其身絕非可能。對此,世界將以何種方式應對。幾年的發展實踐證明,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一種可行的路徑。當下,雖然世界各國都能夠充分認識到氣候變化的災難性后果,但基于后果的未來性,僥幸心理仍在作祟,環境治理領域的搭便車行為與公地悲劇同時并存,各國都在從自我角度出發調整政策,制訂拯救氣候與環境的國際性文件成了大國政治博弈的角力點。如何權衡歷史與現實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和分歧顯得非常棘手。發達國家不想履行更多的國際義務為歷史埋單,發展中國家面臨著發展的要求,在工業排放上與發達國家的現有指標又有差異。各國競相爭論,難以達成共識。但無論如何,我國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著眼于低碳經濟。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產業結構調整是關鍵。我國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產業結構調整不能一勞永逸,更不能一蹴而就,應漸進發展、逐步調試。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應審視國際大趨勢,對各產業有較為充分的認知和判斷。比較而言,重視農業和制造業的發展是必要的,但對第三產業的發展更要給予足夠重視。綜觀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第三產業在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扶持作用,在保護環境、節約能源上也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而我國的第三產業發展尚不成熟。主要原因是傳統服務業占比例過大,而且沒有形成穩定規模和良好的發展態勢,缺乏市場競爭力。
與之并存的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尤其是在信息中介服務、高新技術供給服務、金融保險服務等方面嚴重落后于發達國家。其次,發展方式轉變是核心。建設新型的低碳發展體系,既符合世界經濟低碳化的發展趨勢,也是落實節能減排目標、實現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有必要從發展方式、消費理念和社會價值上進行創新,而低碳經濟為這諸多層次的變化提供了可能和路徑。發展低碳經濟需要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與改造,更新機器設備、生產工藝,建設治污工程都需要龐大的經費投入,如何在保證生產有序進行的前提下進行有效的污染治理是個難題。從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更多是以粗放型發展為主,破壞了環境、耗費了資源,對可持續發展非常不利。能否在發展方式上有所轉變,是我國未來制勝的關鍵。為此,要注重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核心技術水平。自主創新能力是衡量國家科技實力和科技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國破解發展難題的鑰匙。發展低碳經濟,借鑒世界各國的有益經驗必不可少,但重點是自主創新,尤其是要在研發清潔能源上下力氣。
再次,法律建設是保障。促進發展與減少排放是世界性難題,也是我國當前發展面臨的問題。必須從法律建設上充分保障發展低碳經濟的可能性和現實性,為向低碳經濟轉型奠定法律基礎。在發展低碳經濟的立法上要重視以下幾點:一是堅持綜合法與專項法的有效協調。二是保證法律的可執行性。環境保護的實際效果與法律的可執行性有重要關系,比較而言,我國的環境保護取得的效果不盡如人意,主要的根源之一就是環境法律可執行性差。三是注重跟蹤,適時評估,及時調整、改進和完善環境法律。總之,發達國家正在探索的低碳經濟模式不僅是一種時尚的國際潮流,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有益實踐,也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路徑。致力于低碳經濟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步驟,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重視產業結構調整,重視發展方式轉變,重視有關低碳經濟的法律法規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要立足低碳,著眼經濟效率的提升,同時也要防止低碳不經濟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