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低碳經濟轉型新思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實現低碳經濟是我們時代的必然選擇。
當前,繼農業化、工業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已迎來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走向低碳化時代,實現低碳經濟已是大勢所趨。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和模式,因此,它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標志著能源技術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何為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是當前應國內外氣候變暖而提出的一種人類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的新理念,它的實質是促使人們用較低的能耗生產出能滿足生產和生活需求的產品,并促使人們約束自己的消費行為,減少對生產和生活用品的消耗,從而實現向環境排放CO總量的大幅下降,抑制氣候變暖的進程。低碳經濟最早由英國政府在2003年提出,2007年美國參議院正式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我國也在2007年開始了低碳經濟的研究。在2008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吳曉青明確將“低碳經濟”提到議題上來。他認為,中國能否在未來幾十年里走到世界發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應對低碳經濟發展調整的能力,中國必須盡快采取行動應對這種嚴峻的挑戰。種種事實證明:低碳經濟將逐步成為全球意識形態和國際主流價值觀,低碳經濟將以其獨特的優勢和巨大的市場,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熱點。
一場以低碳經濟為核心的產業革命已經出現,低碳經濟不但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結構的大方向,更已成為全球經濟新的支柱之一,也是我國占據世界經濟競爭制高點的關鍵。可以說,我國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和對策,也深切地感到了發展低碳經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今年兩會期間,發展低碳經濟成為“政協一號提案”,民革中央在一份提案中建議,我國應將低碳技術創新作為我國未來高新技術發展的重要基礎,從而建立起我國低碳技術自主創新體系,進一步強化低碳技術創新的市場環境,以迎接未來更大的挑戰。我國的國情和現狀告訴我們: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群眾對環境污染問題反應強烈。這種狀況與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社會與群眾的消費習慣直接相關。不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經濟發展難以為繼。同時,溫室氣體排放引起全球氣候變暖,備受國際社會廣泛關注。進一步加強節能低碳工作,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迫切需要,是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我們別無他途,實現低碳經濟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必然選擇。特別對我市這樣一個高碳高消耗的地區來說,實現低碳經濟更是意義重大、時間緊迫。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豐富的資源可以使一個地區富裕一時卻不能使其富裕永久,一個地區的發展關鍵不在今天擁有什么,更重要的是明天會有什么,不在于先天的自然資源優勢,更重要的是構筑和形成社會資源優勢。作為一個資源型城市,我市面臨著轉型的問題,早轉主動,遲轉被動。榆林要趁現在各種矛盾還未充分暴露、財力尚可的情況下,大力發展非能源經濟,實現結構轉型,以使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優化結構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發展低碳經濟它不是簡單的一句話,它意味著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它意味著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技術的革新,是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途徑,它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現有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極大地提高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國際競爭力。這就需要首先從優化調整結構入手,國內外的經驗表明,節能減排的60%——70%是通過優化結構實現的,因此,結構調整是實現低碳經濟的根本途徑。尤其對我市這樣一個能源化工等“三高”企業占極大比重的地區來說,更是如此。據統計,作為產煤大市,我市年產煤炭達2.1億噸,伴隨煤炭開采,全市火電、煤化工、蘭炭、冶煉、建材等高耗能產業發展迅速。在全市2000多個工業企業中,采礦業有553家,石油加工、煉焦業170家,非金屬冶煉建材業443家,金屬冶煉業74家,占企業總數的60%以上,在這些企業中地方中小企業占相當比例,存在著技術力量薄弱,設備落后,對外界技術信息了解少等問題,導致企業生產能耗高,排污量大,經濟效益低,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如有些企業度電耗標煤高出先進水平50%以上,每噸電石耗電高出平均水平30%以上,大量余熱廢氣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利用,浪費驚人。為此,一方面,我們要通過各種政策手段引導企業加快采用先進的工藝、設備,積極開展技術改造,強化科技支撐;另一方面,針對我市很多高耗能行業產能過剩、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等突出問題,在促進增量優化升級的同時要加大存量結構調整力度。存量調整的難點在于淘汰落后生產能力,而淘汰落后的關鍵是完善落后產能的退出機制,應當建立獎勵和補償機制,引導和激勵地方政府和企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并妥善解決淘汰落后過程中最為困難的企業轉產、人員安置、債務處理、設備拆除等方面的問題。我市在這方面認識行動較快,幾年來,我市把節能降耗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突破口,通過優化能源化工結構,強制淘汰了一批“三高一低”產業,重組整改了一批“低、粗、小、全”的小企業,進一步優化了產業結構,同時推動了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全力推進了節能減排,使我市的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快,與此同時,我市在國企改制轉型、大力調整三產結構和比重、建立政府強勢主導和市場充分運作相結合的新體制和新機制、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著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文化、旅游產業等方面都邁出了結實的步伐,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從我市近幾年的經驗和實踐來看,確實要把結構調整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推進服務業,加快發展與推進工農業增長相結合,使我市的三產結構逐步合理化。
從國內外經驗看,在工業化初期乃至中期階段,制造業是產業的主體;而在工業化中期以后,服務業將逐步成為產業的主體。我市工業化正處于加速向中后期推進的階段,如果無法做到服務業與工業相互融合,就難以提高工業化水平,難以提升國內外競爭力。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充分發揮服務業對工業的強大支撐和引導作用,才能真正把工業做強做大。同時,服務業的發展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在結構調整工作中,必須進一步轉變觀念,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發展服務產業,強化公共服務,把利用市場機制與加大政策支持相結合,盡快使服務業發展成為我市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在這方面,坦率地講,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這是我國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針。我們應當結合我市實際情況,不斷探索并認真把握經濟和產業發展規律,采取切實措施加快推進“三個轉變”,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增強我市經濟實力。實現我市提出的三大目標,造福于全市人民。
三、實現低碳經濟,我市成效顯著,任重而道遠
從低碳經濟的提出到調整優化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施,我市積極行動,邁出了結實的步伐,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一是清理整頓“兩高一資”企業。近年來,我市在工業發展上,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改變過去低、粗、小、全的生產模式,結合污染減排對60萬噸以下的蘭炭企業和30萬噸以下的煤礦關停取締。二是搬遷合并,重組整改,優化產業結構,取締了61家死灰復燃的小鐵廠、泡花堿等企業,關閉了府谷振華鐵廠等55家不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先后關閉炭化爐595臺、淘汰落后產能2093萬噸。三是拆除了18家治理無望、擾民嚴重的榆林閩光軋鋼廠等18家企業的生產設施,搬遷了榆林造紙廠、府谷鐵廠、神木縣水泥廠等28家位于城市規劃區的重污染企業,停產治理140多家火電、電石、鐵合金等超標排污企業,關停了神東公司自備電廠21.2萬千瓦和神華陽光22.5萬千瓦小火電機組。有力地推進了節能減排。四是實施火電企業脫硫,推進工程減排。我市對老電廠分批下達限期治理,采取循環硫化床噴鈣或固硫措施,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全市累計新建脫硫裝置58套,新增脫硫裝機容量530萬千瓦,占全市火電企業總裝機容量的86%,高于全國10個##百分點,提前一年完成國家下達的10萬千瓦發電機組脫硫設施建設任務。據統計,2009年,榆林市削減二氧化硫10718.5噸、化學需氧量2416噸,扣除增量,兩項主要污染物分別下降2.2%和4.38%,超額完成省上下達的1.5%和3%的年度減排任務。
“十一五”前四年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8.01%,完成“十一五”節能降耗總體目標任務的85.85%。為全面完成“十一五”節能降耗總體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節能減排、優化能源結構的同時,我市在三次產業結構調整中始終堅持“促大扶小”,不但關注大企業的發展,更關注中小企業的成長。一方面,積極推進優勢企業的兼并重組,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和大集團;另一方面,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破除體制障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為大企業提供配套服務,轉變目前增長方式粗放、工藝落后、能耗高、污染嚴重的狀況,推動了我市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作為一個主要以能源化工產業為主的地區,“三高一低”的生產方式仍為主流,存在著許多急待克服的問題。如環境污染,生產方式落后,改制不到位等,一句話,與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實現低碳經濟的大路上,我們任重而道遠,尚需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