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區域經濟下的新農村可持續發展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農村經濟發展存在不均衡的現象,新農村建設以共建、共享為目標,從區域經濟視角出發構建新農村可持續發展模式符合我國農村發展的現實環境和新農村建設的政策要求。該模式建設過程中要平衡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協調好政府調控與市場經濟的關系,打破原有行政區域劃分對于農村發展的限制,建立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
關鍵詞: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經濟;保障機制;新農村
理論基礎
(一)區域分工與區域經濟關系我國農村地區幅員遼闊,基于不同資源稟賦形成的不同農業區域分工是農村地區發展的比較優勢。各區域需結合自身的資源等條件,發展適合本區域的經濟活動,由此也體現了農村地區的不同區域分工與不同發展模式。區域分工的目的在于達成整體效益的最優,通過對資源進行整合,來提高勞動生產率。伴隨社會的發展與變化,農村地區的發展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區域分工也在逐步調整,如區域間的生產要素或產品等的流動加速,原有的區域分工和優勢發生了改變,且在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政策的指導下,不同區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明顯增強。區域經濟關系中的競爭與合作特征愈加明顯,一方面,從合作的角度來講,區域之間的合作符合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要求,同時也符合全球化和市場化的經濟發展趨勢;從競爭的角度來講,區域經濟關系主要以利益為基礎,不同區域之間的利益要達到平衡的狀態才能進行有效的合作,而區域之間的競爭關系是長期存在的。
(二)區域農業協調發展的內涵及趨勢當前農村地區發展仍然主要以農業為主,區域農業協調發展是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也關系著農村可持續發展。基于可持續目標的區域農業協調發展內涵應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低碳經濟。新農村建設以“美麗鄉村”為目標,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發展道路才能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二是因地制宜。我國農業經濟結構在不同區域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也要突出地域特色,最大限度發揮資源優勢;三是整體籌劃。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從整體考慮,注重農村地區經濟的平衡發展。區域農業協調發展注重分工與合作,各區域發揮自身優勢,增進各自利益。近年來,我國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從發展趨勢來看,產業結構趨向多元化,農業地域分工更加明確,同時也面臨著部分地區產業結構趨同,生產布局不合理導致一系列的生態問題等。從區域經濟視角出發,對農村可持續發展進行布局,應進行統籌規劃和協調,立足于當前新農村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力求縮小不同區域之間的差距,細化農業分工,構建完善的區域協作體系。區域農業協調的目標是發揮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形成新農村發展良性互動的空間秩序,該模式的優勢在于既能夠避免不同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拉大,也有助于避免惡性競爭或農村社會經濟發展項目的盲目跟風。
區域經濟視角下新農村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
(一)區域間發展差距較大,區域經濟發展失衡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不均衡是客觀存在的,當前農村地區區域發展形成了不同的梯度和層次,為了實現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需將區域間的不平衡性控制在合理區間。分析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是否過大主要考慮兩方面因素:其一,區域內不同層次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否屬于同一范疇,且區域間的差距是否在逐漸縮小;其二,區域內不同層次的經濟發展格局中,低層次的占比不宜過大,這樣對區域經濟整體發展的制約作用會更明顯。現階段,我國從政策上對新農村建設進行了整體布局,但不同行政區域間的農村發展和建設水平不盡相同,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之間的差距十分明顯。即便是在同一區域范圍內,也面臨政策、平臺、資源等方面的差異,目前而言,尚未建立功能完備的綜合性區域經濟系統。從政策方面來看,當前還缺乏促進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制度、機制和組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性。
(二)區域之間競爭關系顯著,缺乏區域協同發展機制一直以來國家對地方區域經濟發展考核主要以競爭導向為主,不同區域多呈現經濟競爭關系,因此在行政區劃之內,主要領導考慮的是區域經濟發展問題,在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未來發展規劃等方面,仍然以本區域影響因素作為主要參考,及時考慮到其他區域的利益也更多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目標來研究的,并沒有從未來發展角度制定共同的目標,在推進經濟發展過程中也缺少相應的學術機制,區域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產業發展協同性較差,區域之間缺少有效聯動。
(三)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保護的關注度不夠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已經是客觀的事實,且不同區域均或多或少存在對環境保護關注不夠的問題。特別是一些偏遠農村地區,為了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吸引外資,制定的優惠政策過于寬泛,由于缺乏對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嚴格限制,實際上也縱容了環境污染與破壞問題。農村的污染企業不能達到綠色生產的標準,必然會破壞原有的農村生態環境,不利于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從政府監管角度來看,政府對引進來的企業監管力度不夠,對于周邊群眾反映出來的環境問題重視不足,這些都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沒有平衡好環境保護問題的主要原因,從長遠來看,區域經濟的整體提升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必須要平衡好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關系。
(四)低碳農產品市場管理體系不完善我國正處于轉型關鍵期,轉型過程中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受傳統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現有的農村市場體系并不完善。以低碳農產品為例,低碳農產品市場作為新鮮事物,在我國東中西部都均有分布,但由于低碳市場內的企業規模相對較少,能夠提供低碳農產品種類也不多,導致整個農產品市場影響力有限,農產品市場銷售的低碳農產品都以本地為主,很少有出省或出口的地產農產品。我國地產農產品市場多以行政區域為依托,在市場管理層面一般以區域管理為主,這種條塊分割式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低碳農產品在市場上的流通,也破壞了低碳農產品市場體系的構建,這種帶有半壟斷式的管理方式不利于低碳農產品市場向外拓展。同時,低碳農產品的生產者一般都是以農戶為主,廣大農村信息發展相對滯后,低碳農產品市場信息渠道有限,加之當前我國沒有形成區域生產的低碳農產品統一展示平臺,導致整個產業發展始終處于數據監測盲區,即使是多年生產低碳農產品的農戶,也無法掌握市場數據,生產低碳農產品的種類和數量缺乏可持續的規劃,常常導致低碳農產品滯銷或供給不足。
基于區域經濟視角的新農村可持續發展模式創新與路徑選擇
(一)構建區域生態經濟產業體系第一,投入減量化。由于農業發展農藥化肥使用超標,為了發展生態農業,應對農藥化肥進行減量,大力推動精準施肥,精準播種,精準使用農藥,通過精準管理和科學管理,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推動農業現代化轉型,進一步提升新農村土地利用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農民收入水平。第二,實現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環利用。農業生產的廢棄物含有大量有機質,這些農業廢棄物只要通過合理開發能夠發揮自身價值和作用,可以通過沼氣利用方式將農業廢棄物放到沼氣池,既能夠為家庭生活提供沼氣,同時也能夠將廢棄物發酵之后用于土壤肥力改善等;對于可利用秸稈可以實施秸稈還田,也可以用于生物發電,造紙等;對于新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應該按照垃圾的不同性質進行分類,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第三,發展生態農業。新農村可持續發展需要生態農業作為支撐,對農業生產各種要素進行科學合理規劃,通過系統整體謀劃的方式,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之下,提升農業發展質量。例如,打造立體農業模式,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農作物在一個農業生態系統之內進行混合耕作,一方面能夠提升產量,另一方面還能夠改善環境;再如,發展觀光農業,將生態農業與旅游產業有機結合,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等多項功能,為農民增收拓展新的路徑。
(二)跨越地理范疇構建區域經濟分工體系第一,構建更為開放的區域經濟分工體系。以開放性的思維來推進區域分工體系建設,在分工體系建設過程中,敢于打破行政規劃限制,按照比較利益,將整個區域作為一個大的經濟發展主體,在大的區域產業分工體系和產業鏈條中進行合理定位,形成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使區域經濟之間能夠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第二,對區域經濟進行合理分層實施梯度開發。可以將區域經濟劃分為幾個方陣,按照方陣的特色和優勢,明確區域內的核心產業和核心競爭力,不同區域給予不同的政策支持,在考評過程中也應該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考評標準,更好的激發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發達地區帶動落后地區的形式,實現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第三,優化區域經濟進行整體布局。充分考慮到不同地區的具體特點和差異情況,對區域內的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建設、生態環境土地利用進行整體安排,推進區內城鎮規劃、產業規劃、土地規劃、環境規劃、農村規劃多規合一,實現更為立體的城鄉一體化模式,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同時通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也能夠更好的促進新農村可持續發展。第四,打破行政區劃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限制。站在區域經濟整體發展角度出發,對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在調整過程中要考慮區域內的產業形態、空間布局、體制機制等多方因素,敢于打破行政區劃的諸多限制,根據區域內的不同要素進行重新整合,不斷發展壯大區域經濟。同時在對行政區劃進行科學合理安排過程中,也要處理好各方利益關系,避免因為利益沖突而影響區域經濟發展。
(三)發揮企業在區域經濟和新農村可持續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第一,支持企業科技創新。無論是區域經濟發展還是新農村可持續發展,企業都是核心主體,新農村可持續發展需要以工業作為基礎,在工業發展過程中,難免會存在高污染高排放問題,因此為了實現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解決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的問題,就必須引導企業,在區域經濟和可持續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企業作為重要的創新主體,能夠通過構建生態經濟技術鏈條來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具體來說,首先,企業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充分利用技術拓展形成的鏈接關系形成技術產業鏈條,將網絡信息技術與實體商業模式有效融合,打造互聯網加發展模式為區域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發展路徑。這一模式的優勢在于通過技術鏈條的不斷拓展,能夠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減少環境污染,另一方面能夠借助網絡信息技術推動區域經濟產業轉型升級,為新農村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其次,企業產品生產會與上下游產生鏈接關系,以產品為載體的相關技術能夠形成一個系統的技術鏈,而這種技術鏈條保持著連貫性,整個技術鏈條可以通過更新技術來提升生產效率,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第二,集約發展推進生態經濟價值鏈。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企業主體積極參與,生態經濟價值鏈的建設有利于實現經濟轉型和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經濟價值鏈更加強調共生和開放注重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協調。生態經濟價值鏈條通過政策鼓勵,能夠讓產業鏈條上的各個主體都能夠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高回報率的企業還相應的承擔起了環保責任,一方面通過提升生產要素利用效率讓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另一方面通過環境改善實施集約型生產,減少了對自然環境破壞和資源浪費。農民在生態經濟價值鏈中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除了提供初級農產品以外,還能夠加強與企業聯系,形成更為緊密的利益主體,有利于推進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四)探索建立區域經濟發展銜接的體制機制第一,構建一體化的政策支持體系和具體實施框架。在區域內形成教育、醫療、社保等制度的有效銜接機制,為市場主體創造更為公平的競爭環境,為生產者提供更為寬松的生活環境,降低區域內的政策制度成本,減輕區域內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成本。第二,構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長效機制。加強區域資源整合和高效利用,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建立企業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和風險共擔機制。改變以往以競爭為核心的發展模式根據各地投入的生產要素多少,完善稅收分享制度,建立起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長效機制,進一步提升區域合作的開放性和積極性。第三,健全區域經濟發展創新支持機制。加大改革力度,對區域協同發展存在的深層次問題進行系統探討,對原有的制度進行認真梳理,對于不能觸動各方協同合作的制度,要進行改進或退出。尊重市場規律,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讓市場對區域的生產要素進行合理配置,同時政府也要加強對公共資源和公共服務的統一管理,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實現區域內的各個主體協同發展。概言之,新農村可持續發展要從區域經濟發展視角考慮,注重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平衡,注重利益共享與風險共擔,以合作、共享為目標提升區域經濟的綜合實力,借助區域經濟整體發展,為新農村可持續發展提供經濟基礎和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蘇慧,張仲伍,張興毅等.基于能值分析山西省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研究[J].西南農業學報,2019(5):42-44
2.宋芬.區域流通產業的空間依賴性及經濟帶動作用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9(16):74-77
3.樊杰,王亞飛.40年來中國經濟地理格局變化及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J].經濟地理,2019(1):36-39
4.喬永璞.可耗竭資源與經濟可持續發展“悖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3):57-59
5.趙雪雁,高志玉,馬艷艷等.2005-2014年中國農村水貧困與農業現代化的時空耦合研究[J].地理科學,2018,38(5):51-53
作者:牛文娟 單位:寧夏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