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職多媒體教學的微課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多媒體技術微課的應用在教育教學中越來越重要,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如何應用好這一技術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也成為一個重要的話題。主要探討中職多媒體教學的微課設計與應用。
【關鍵詞】中職;多媒體技術教學;微課;設計;應用
一、多媒體技術微課的發展
微課的核心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其他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境”。因此,“微課”既有別于傳統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二、普通多媒體教學與微課的比較
多媒體教學通過利用豐富的文字圖畫效果,增加教學信息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使課堂教育教學生動化、想象化、直觀化,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全面理解,融會貫通。但是長時間的課程可能不能使學生很好的集中注意力,使學生不能抓住主次,往往在重點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微課程的教學時間較短,主要由教學視頻組成,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微課”的時長一般為5~8分鐘左右,最長不超過10分鐘。在與傳統課程相比中,微課大大縮短了用時。在教學內容上,微課以其簡短的時間突出主題,側重講解重點,難點,省略教學中其他環節,直入主題,使課堂內容更加精簡,使人容易接受。在學習興趣上,微課程用時短,使學生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對于知識的消化能力更加到位,在極短的時間嗎內能夠對教學做出總結,得到反饋信息,及時補進不足。
三、中職教育應該注重問題
中等職業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階段進行的職業教育,目的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數以億計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中等職業教育是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主體,主要由中等職業學校實施,招生對象主要是初中畢業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學歷的人員,基本學制以三年制為主。中職學生在學習方面,經常表現出一種厭學情緒,對于學習的興趣不夠濃厚,沒有想要學習下去的欲望,又對于知識技術的渴求程度不夠明顯,態度不夠端正,在加以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控力不高,學習方法使用不當,使得教育教學質量不高,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在興趣中學習也就成為重點。
四、多媒體技術微課程的運用
1.進行多種教學方式。微課程根據它的教學方式可以分為講授類、問答類、啟發類、討論類、演示類、練習類、實驗類、表演類、自主學習類、合作學習類、探究學習類。根據按課堂教學主要環節可分為課前復習類、新課導入類、知識理解類、練習鞏固類、小結拓展類。在教育教學中可以靈活采用多種方式結合,可以使用其中一種,也可以有多種方式,根據課堂形式不斷變換,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合適的選擇。2.微課程與實踐相結合。在微課教育教學中,通過各種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能夠主動加入學習,在關系到自身的情況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會相應提高,對學習的自主性也相應增強。在這種情緒的作用下,學生的厭學情緒也會相應減小。在學習課堂上感受實踐操作的重要意義與成就感,只有自己主動融入,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奧秘。在極短的時間內全身心投入會有不一樣的收獲。3.通過不斷總結集思廣益,改進創新。對于微課程的探索,不應該拘泥于個人,應該想的深遠,不斷總結集思廣益,還進創新,微課程的目的在于交流與應用,從而促進不斷改進,取得進步。通過集中展播、專家點評和共享交流等多種交流方式,不斷從中學習優秀經驗,學習其中的精華,通過大家集思廣益,各自發表看法,總結出可供應用的經驗。在對優秀微課作品的評選中學習進步,推進微課教研新模式形成,在舊有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新想法,新理論的產生離不開群體的智慧,只有不斷探索,才能不斷創新。4.根據學習特點進行課程設計。橫跨歷史,古往今來,根據學習特點進行課程設計的例子數不勝數。例如,孔子對他的學生實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使他的弟子都有所學,在微課教育教學用可以根據科特點進行劃分,結合微課的靈活性進行不同的教學方式。根據各方面的側重點的不同,,準備相應的圖片,視頻,來進行微課設計,或以實踐為主,或以表達為主,或以思考為主,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
五、結語
總地來說,對與中職教師而言,微課程不僅突破教師傳統的教課模式,在時間上更充裕,使用極短的時間抓住重點,濃縮課程內容,提高課程質量,新教學模式的考核也更具合理性。對于學生而言,微課程不僅是對傳統課程的深化,微課能更能好的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重點學習、查缺補漏是學習,有重點,有層次,有側重,按需選擇學習。
參考文獻:
[1]林秋雪.淺談微課在中職中專教學中的作用[J].新課程,2013,(10).
[2]徐杰.談微課在中職學校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文理導航,2014,(24):19.
作者:謝寅翠 單位:菏澤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