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核心素養下地理學科教學目標設計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時代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運用到地理學科的教學設計中,這需要教師和學生的相互配合,新課標要求學生提高自身素養,這需要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認真設計地理教學目標,在教學目標的引導下一步一步開展教學。
關鍵詞:核心素養;地理學科;教學目標;設計分析
新課標意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也把核心素養如何運用到地理學科教學中作為教學重點。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最基礎的依據,其設計的合理性直接影響到教師對本堂課的教學方向是否準確。本文筆者結合《黃土高原的區域發展》一課,基于核心素養的發展對這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進行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核心素養下地理學科的教學目標設計
1.教學目標設計的依據
在設計地理教學目標時,教師一定要根據以下要求設計:(1)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是相當重要的,其包括綜合思維、地理實踐能力和人地協調觀等,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上要充分綜合這幾方面,讓學生逐漸轉變對地理的認識和態度。比如在學習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這節課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自然方面和人為方面分析其原因和解決措施,從而引申到我們周邊的環境,應該如何做才可以保護我們周邊的環境,讓我們的環境越來越好,甚至還可以延伸到全球的環境,促進學生人地協調觀的發展,發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2)符合地理課程標準。無論教師想要培養學生什么能力,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都要與地理課程標準相符合。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首先把教學目標的內容落實到位,按照課程標準設計教學,并根據本班實際情況進行細化,設置新的教學目標。最后教師再根據教輔資源和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總結分析,制作出相對應的課件,這樣的教學目標才更符合現代教學的要求,有利于學生了解當代國情,提高其適應社會的能力。所有的地理知識最后都需要回歸到自然中,教師教授的內容最終也需要回歸到生活中,越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學生越容易接受。
2.教學目標設計的注意事項
根據核心素養的發展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注意以下兩點:(1)教學目標的完整性。完整的教學目標可以讓學生在第一時間了解到本節課需要學習的知識。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教學目標缺少整體性,內容單調乏味,很多知識點不能有效地聯系起來,以至于整堂課顯得很散漫,沒有邏輯性,這樣很難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甚至有的教師過分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學生能力的發展,從而造成學生對知識理解得不夠深刻。教師是教學設計的主導者,其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尤其是整堂課的完整性,才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在開課之前,教師可以放一段黃土高原的歌曲,一是舒緩氛圍,調動學生積極性,二是讓學生明白今天的課堂內容和黃土高原有關,讓學生仔細聽歌,邊聽邊感受歌曲展現的當地風貌,歌曲結束后讓學生描述歌曲內包含了哪些內容。通過播放歌曲,學生們了解到黃土高原以前熱鬧的景象,再展示黃土高原現在的圖片做一下對比,形象的對比刺激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對破壞環境的行為產生共鳴,教師可以更好地授課,學生也會認真聆聽造成黃土高原現狀的原因,并在課堂上認真思考到底應該怎樣去做才可以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2)地理核心素養的充分體現。地理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在綜合思維、地理實踐能力和人地協調觀等方面,因人的差異性,這幾個方面不可能每位同學都完全得到發展。教師在設計教學時,也可以層層遞進,比如在提問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時,掌握基礎知識的同學可以對水土流失的原因做出簡單的解釋,如土層疏松、沒有樹木等,基礎較好的同學可能回答出很多原因,如過度放牧、過度開墾、修路等,對地理知識了解比較廣的學生可能會回答出自然原因,如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等。針對學生提出的這些原因,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其思考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集思廣益,學生自由討論發言,不一定局限于教輔給出的答案,只要是適用于當地環境的措施都可以。通過這樣的授課過程,讓學生們發散思維,培養其創造性思維,有助于學生將來的發展。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滲透核心素養的要求,耳濡目染地讓學生體會到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在深度剖析教材的基礎上,整合資源,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內容和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課件,課堂內容層次突出,整體完整,銜接性強,實踐性強,動手操作實驗,實踐性強,這樣的教案有利于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健全人格的塑造,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二、真實感受,形成人地協調觀
人地協調觀是指人與自然環境之間關系協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理解和判斷,是地理教育的核心觀念。相比于其他的核心素養,地理的核心素養更注重于培養學生的核心品質,讓學生可以正視自身的行為,欣賞他人身上的優點,以此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通過生活中的實例,筆者發現現在有一部分學生在學習環境問題時很認真,分析環境問題的現狀也很到位,但是走出課堂,隨手扔垃圾、折斷樹枝、隨地吐痰等現象比比皆是。比如有一次我走在路上看到一位學生隨手把冰糕袋扔地上,我問他:“有垃圾桶為什么扔在地上?”他卻不以為然地回答:“扔地上一會兒會有人打掃。”“上課老師沒教給你們保護環境嗎?”“教了,但是我只是扔一個塑料袋對環境不會有影響。”簡短的對話足以見得,學生地理課上學的內容只是表面功夫,其未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自主保護環境的意識不強,人地協調觀念只停留在課堂,但是卻不能深入到每一位學生內心。在《黃土高原的區域發展》一課中,我在設計教學目標時,為了充分讓學生理解本課水土流失的原因,我通過不同的模擬對比實驗,如相同高度下對植被茂密和稀疏的土層進行灑水,讓學生觀察水槽中的水量和土量。另一個是采用小組合作的實驗,讓每組學生都實際操作實驗,讓學生們加深對水土流失成因的記憶,進一步引申出影響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讓學生親自操作加深印象,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在團隊實驗操作中邊思考邊觀察,加強了同學之間交流,增強團隊合作能力,提高學生理解力和判斷力,促進學生綜合思維的發展,促進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形成。
三、全面分析,將抽象知識變直觀感受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地理環境存在差異,所以不同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也不同,想要讓學生了解我國不同地域的環境特點,掌握和運用地理知識,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要對需要講解的地域進行全面的分析總結。比如在本節課中,首先詢問學生對黃土高原有哪些了解?到底什么原因造成水土流失?又應該采取什么措施才可以有效治理黃土高原的現狀?怎么樣講解才可以讓學生接受?通過什么樣的形式才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深入地掌握知識?這些都是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首先需要考慮到的。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教師通過實驗讓學生明白水土流失的原因,然后采用圖片介紹黃河現狀,視頻中人物的對話刺激學生內心,引起學生共鳴。學生對保護環境的意識增強了,他們才會主動保護環境,把知識付諸行動。運用圖文和視頻結合的方式,層層遞進,強化學生的區域認知,然后在了解到區域的地理因素后,認真分析,抽象歸納,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四、通過親自實踐增強學生的感受
地理這門學科是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其主要研究的就是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我國地域遼闊,每個地方的地貌也不盡相同,我們需要結合當地的特色,因地制宜地解決問題。在新情境下去實踐,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也可以得到檢驗。在講解我國的環境問題時,我們無法帶領學生親自去實地考察,但是現在科技如此發達,教師可以搜集資料在多媒體上演示,也可以借助一些簡易的道具在課堂上進行演示。本節課教師就是采用模擬對比實驗,讓學生親自操作,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把枯燥的知識課堂轉變成為活躍的實操課堂,這樣可以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更能理解本文的知識點,加深印象。課堂最后,教師留下作業,要求學生親自走訪或者查閱資料,也有利于學生多方面搜集寧夏南部山區部分居民搬遷至閩寧鎮的原因,從而進一步對課堂知識加深印象,了解水土流失帶給人們的危害到底有多嚴重。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回家詢問親朋好友,調查一下自己家鄉的水土流失情況并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對當地造成的影響,調查完后,學生寫成調查報告,通過學生自己調查家鄉的環境近況,教會學生用綜合思維看待自然社會領域發生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找到一個合理的解決水土流失的措施然后努力踐行,這也是學生鍛煉自身思維的一種方式。另外,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些調研作業,如隨手亂扔垃圾、任意破壞樹木等,越貼近生活的實踐越對學生的行為和思想有影響,經過調研,第二天教師召開交流會,同學們一起探討昨天的調研結果,學生們自由發言,激烈討論,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討論中加強同學們保護環境的意識,對學生自己的實際行為也有一定的反思,這樣的實踐操作比在課堂上教課更有說服力,學生們更加理解課本知識并靈活運用到生活中。
五、結束語
地理教學目標的設計需要符合中學生的心理,實驗法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明白水土流水的原因、危害,然后想出解決的措施,最后聯系寧夏南部山區部分居民搬遷到永寧縣閩寧鎮的實例,讓學生親自走訪或者查閱資料,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發散學生的思維,這樣的教學設計,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形成科學的人地協調觀,提高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劉璐.初中地理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J].教育界,2021(20):42+45.
[2]胡新慧.基于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區域地理教學策略研究[D].魯東大學,2019.
[3]常棋.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學過程優化研究[J].智力,2021(05):147-148.
作者:賈文潔 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望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