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土山灣美術工藝品市場轉型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縱覽國內外現有研究,從市場轉型角度切入審視土山灣美術工藝品市場的相關研究鮮見,文章旨在通過梳理土山灣孤兒工藝院歷程,聚焦其銷售對象與市場轉型,及其所映射的歷史與當代價值。
一、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及其消費群體轉變
土山灣地處徐家匯地區南緣,是耶穌會設立的孤兒院,后擴展為工藝工場,成為中國近代美術與高等教育的發源地之一。1933年出版的《徐匯紀略》引言部分記載了徐家匯的由來如下:“徐家匯為晚明相國徐文定公之故鄉。以公之子孫世居其地,又以正當肇嘉浜與法華涇兩水匯合處,因名曰徐家匯。目下徐家匯有天主堂、耶穌會修院、大小修道院、徐匯公學、徐匯師范、類思小學、藏書樓、天文臺、圣教雜志社、圣心報館、土山灣育嬰堂、圣衣院、圣母院、善牧院十余所,請略述于左,并附上海各天主教堂。”可見,徐家匯因明末禮部尚書徐光啟的墓地及其后人聚居而得名。作為中國美術工藝史上的獨特案例,土山灣孤兒工藝院歷經百年(1864—1958),存世期間借助宗教力量不斷調整自身的生產與經營方式,從最初圍繞傳教需要且顧客類型單一,到顧客類型包括教堂、教會、歐美及中國客戶等多類,推動了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市場轉型與美術工藝品全球流傳。工藝院各工場均經歷了從早期傳教到逐步兼為公眾服務的過程,這種贏利點的轉化對于孤兒院的發展與中后期的生存都極為重要。
二、工藝院各工場產品類型轉變
土山灣孤兒工藝院主要包括美術、木工、五金、印刷等幾個主要工場,始終與時俱進地調整業務以謀生存,解放后才陸續分解或并入國營,如五金工場最終轉化為上海繼電器廠;畫館最終歸入五華傘廠;印書館于1958年并入中華印刷廠等。
(一)美術工場及其產品
土山灣孤兒工藝院作為宗教工藝美術人才培養機構,在19世紀基督教傳教事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客觀推動了中國設計教育的發展進程。1842年鴉片戰爭后,《南京條約》簽訂,上海成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中美《望廈條約》簽訂,美國可于通商口岸建造教堂、醫院;中法《黃埔條約》簽訂,法國可在五口租地建立教堂,因此上海迅速成為江南教區的傳教中心。1847年,范廷佐來華,向時任耶穌會院長朗懷仁提議:在徐家匯創辦一所教授雕塑宗教用品及繪畫的工藝學校,以適應傳教之需。朗懷仁接受了范廷佐的提議,并于1852年底創建了土山灣畫館,最初主要服務教會。而后,出于主動或被動原因,土山灣積極拓展自身業務,銷售對象也轉變為面向全球接單。
(二)印刷工場及其產品
據《歷史上的徐家匯》記載,清咸豐九年(1859年),土山灣印書館源于傳教士愛桑于董家渡創建的印刷所。同治八年(1869年),在原有印刷所的基礎上擴建為土山灣印書館,用于印制經書。同治十二年(1873年),搬至土山灣,并委派工藝院孤兒工匠至葡商所開之虹口望益紙館印書房學習排鉛字。同治十三年(1874年),土山灣印書館成立。光緒二年(1876年),法國修士翁壽祺接管印書館。土山灣孤兒工藝院中的印書部到20世紀上半葉已具備相當的規模,印刷技術包括石印、鉛印、五彩印等,所印書籍享譽海內外,接受各界各類印刷品。
(三)五金工場及其產品
土山灣五金工場主要包括五金部、冶煉車間、翻砂間、機械部、鑄鐵工場、金銀細作等部門。五金工場的演變歷程為:1880年,金銀細作;1901年,冶煉工場(同年與木工作場一起代表上海參加了越南河內舉行的法亞博覽會);五金工場從木工工場脫離獨立,1908年,建成了五金工場(俗稱銅匠間);1913年左右,處于大發展階段;1923年,成立鑄鐵工場,機械部;1955年,土山灣開始分崩離析,五金工場是當時唯一轉型成功的部門,轉型生產繼電器,至公私合營期間,轉為上海繼電器廠。五金工場早期生產宗教祭祀用品,后產品類型涵蓋范圍越來越廣,并逐漸向世俗用品方向發展。五金工場的產品不僅在國內銷售,同時遠銷國外。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在網上發布的《上海市百科全書》中介紹:“這里鑄造的教堂用大鐘,曾銷往日本、印度、太平洋島嶼和東南亞一帶。”
(四)木工工場及其產品
土山灣孤兒工藝院木工工場始于蔡家灣孤兒院,1840年至1864年間夏顯德神父(FranciscusGiaquito,1818—1864)接手南京教區孤兒院,上任伊始進行了全面改革。在這一時期,神父在蔡家灣孤兒院開辦了四個工場,其中就包括木工工場。作為土山灣孤兒院中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部門,木工工場的產品不局限于尋常家居木制品或普通教堂擺件,還包括中西木器、圣像、祭臺和其他宗教用品,以及椅子、櫥、柚木長沙發等家具。土山灣所產家具的銷售市場除中國市場外,還包括韓國、日本、印度等海外地區,家具種類涵蓋了高低兩端。
(五)紡織工場及其產品
圣母院早期主要為教會服務,當時上海教會中神父用的祭披、教堂里用的裝飾性刺繡等都出自土山灣孤女之手。至1922年已然將生產產品類型自宗教逐漸轉向世俗。除了宗教圣物,世俗產品的生產情況與銷售業績均不俗。根據1922年出版的《法華鄉志》,我們得以知道當時各個工場的產品情況,原文:“刺繡所、花邊間、裁縫作、浣衣廠其刺繡、花邊等品,為各界所歡迎,銷出外洋,為數甚巨。”除了教會教友及工場女工生產花邊以外,同時在土山灣周邊區域拓展了諸多加工點,土山灣紡織工廠遂由教會用品逐漸演變為商品,遠銷海外。(圖3)
三、從宗教到世俗的轉型必然
土山灣美術工藝品市場轉型是當時的社會生活、政治格局、文化思潮驟變與市場需求轉變催生的必然結果。縱覽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始末,分析其消費群體與盈利模式轉變的內在動因,歸納四方面因素。
(一)時代背景轉變
土山灣美術工藝品銷售對象的轉變與時代背景發生變化息息相關,是歷史的必然。自抗戰爆發以來,上海成為孤島。全球戰云彌漫,交通阻隔,土山灣孤兒工藝院產品銷售受阻。時代背景的驟變迫使土山灣不得不拓展銷售渠道并向社會尋求援助。據土山灣孤兒工藝院記載:“鈞局訓令[37]字第3852號內開:……戰事爆發之前,產品遠銷國內外,甚至遠至南洋、歐美各國,曾榮獲國際獎章多枚,經費難以自給。戰爭爆發之時,全國大部淪陷,交通遂至斷絕,生產停止專賴出賣工場生產機械為生機。以至于勝利之后,因機械缺乏,生產難復舊觀,生活仍難維持。”
(二)全球傳教事業推進
土山灣孤兒院美術工藝品銷售對象與盈利模式的轉變背后隱藏著宗教契機。駐上海的美國領事懷德(AmosParkWilder)于1913年3月5日的書信中,可以發現土山灣為獲參展世博會資格,積極聯絡美國駐上海領事館。此外,卡瓦納神父主動承擔了展會期間的財務問題,利用參展世博會產品的銷售利潤所得來償還中國政府預先墊付的資金。傳教事業創造、推動了土山灣美術工藝品參展契機,擴大了土山灣美術工藝品知名度,推進了其產品銷售對象由單一的宗教群體轉向世俗。可見,土山灣美術工藝品銷售對象與盈利模式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土山灣孤兒工藝院的宗教屬性及教會支持。
(三)西方先進技術引入
上海開埠后,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上海的工業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傳入各種外國商品,其中就包含了西方的工藝美術品及手工業。土山灣印書館還引進并翻譯了《造洋漆法》《染色法》《金工教范》等外國工藝技藝著作。伴隨著這些外國工藝品的流入,并通過教會開辦的慈善機構開始在上海傳授西方工藝品的制作技藝,當時上海的許多社會福利事業團隊也開始興起創辦從事工藝美術文化教育和制作的機構。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分門別類地生產面向宗教團體、個人的圣物、圣像,以及面向普通消費者的世俗產品。
(四)全球范圍世博會參展
通過現有資料整理可以發現,土山灣先后于1900年參加巴黎世博會,1902年參加法蘭西世博會,1904年參加美國圣路易斯世博會,1905年參加比利時列日世博會,1915年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1933年至1934年參加美國芝加哥世博會,1939年至1940年參加美國紐約世博會,屢獲金獎。土山灣全球范圍內的世博會參展歷程推動了土山灣美術工藝品全球流傳,其銷售對象由單一的宗教群體演化為包括上海常駐外籍人士、商政名流,到歐美等海外市場顧客。
四、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中的特殊地位與貢獻
19世紀基督教全球傳教背景下,土山灣孤兒工藝院一經誕生,即旨在為江南,乃至中國的天主教教義的傳播服務。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存世百年,生產了圣像、祭臺等大批宗教產品以供天主教在華傳教需要,也為工藝美術界培養了諸多人才。梳理孤兒工藝院近百年發展歷程,聚焦于其美術工藝品市場轉型,剖析其因生產經營、銷售對象、盈利方式轉變以及后期由宗教向世俗的市場轉型。土山灣美術工藝品市場轉型是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在特定時代背景下面臨困境與挑戰,為謀求生存主動發起的美術工藝品生產與營銷方式轉變,也是中西工藝美術交流史中的特殊案例。
作者:劉麗嫻 王婭妮 單位: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