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應用轉型的工藝美術人才培養合作機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今社會轉型發展中,國家日益注重工藝美術行業的發展,人才培養對行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章分析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情況及人才培養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應用轉型背景下工藝美術專業人才培養合作機制構建策略。
〔關鍵詞〕應用轉型;工藝美術;人才培養;合作機制
工藝美術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并且有著扎實的產業基礎,人才則是產業的根本,支撐著產業興衰,但工藝美術行業人才良莠不齊。本科院校承擔著高素質工藝美術人才培養的重擔,在應用轉型背景下,人才合作培養是客觀要求,合作機制的構建則能保障人才培養的有效運行和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工藝美術人才培養合作的現狀分析
工藝美術發展上千年,作為傳統行業,人才培養面臨著兩個問題:一是缺少高素質人才,民間傳統的師帶徒式和中職院校的現代學徒制,所培養的學生創新性和設計思維較缺乏;二是人們的審美觀念隨著時展呈多元化,傳統工藝美術已無法滿足大眾多元化的審美和精神需求。市場需求一批既懂得設計創新又具備實踐技能操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這樣的艱巨任務需要由地方本科高校承擔起來,不斷滿足新時代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的現實需要。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工藝美術專業,單純地由學校培養容易與時代脫節,因此與企業合作培養是不二選擇。
二、我國院校人才培養合作模式分析
在工藝美術專業發展中,我國不同層次院校,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和地方產業情況,不斷探索校企合作發展模式,主要有訂單式、校中廠、“3+1”或“2+1+1”等模式。(一)訂單式學校按照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進行“訂單式”培養,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進入企業打下良好基礎,但學生在自主選擇就業方面將失去自由。且學生掌握的知識面窄,不利于其職業發展,中高職層次的學校多采用這種模式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二)校中廠學校與企業合作共建公司或讓企業進駐學校,共同培養學生,企業在對外承攬項目的正常運轉中為學生提供真實工作環境,學生在其中完成基礎學習,并可進階參與公司業務,能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檢驗所學成果。學生畢業后可自主選擇或留在企業工作。(三)“2+1+1”或“3+1”“2+1+1”和“3+1”兩種模式大同小異,是在不同的學年與企業展開校企合作。學生在前兩年或前三年在學校進行基礎學習和理論學習,在第三或者第四學年去企業進一步鍛煉實踐能力,將前幾年在學校學習的知識運用其中,企業實踐將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四)其他模式以上三種多為高中職和大專院校采取的合作模式,本科院校吸取各方經驗,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校企合作方式。如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的“四合一型”合作模式;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的“3+1+2”培養模式、“六雙”人才培養模式;魯東大學構建的“頂崗實習、置換培訓”一體化新模式等等。上述校企合作的模式是院校的積極探索,為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提供現實條件,對應用轉型背景下工藝美術專業開展人才培養合作機制的構建有著借鑒意義,并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經驗。
三、應用轉型背景下人才培養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在與企業進行人才培養合作中采取的以上模式的實習實訓教學環節,各院校多在合作企業里建立實踐基地,但這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第一,缺少長期穩定的企業實習實訓基地和教學安排;第二,校企雙方合作深度不足,高校與企業之間缺乏依托性。深究,有以下兩點原因:一是辦學條件有限。校內實踐基地建設作為開展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出現了設備更新慢、管理人員少、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制度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校外實訓基地發揮效果不夠明顯,真正有規模、常年定期接收實訓學生的企業并不多,校企之間較少形成長久穩定的合作關系。二是機制未建立。校企合作總體上仍處于無保護的自發狀態,行業協會、權威機構較少參與。政府的政策保障較少,規范和指導校企合作的法律規章尚不完善。
四、應用轉型背景下工藝美術專業人才培養機制構建策略
地方本科院校承擔著高素質工藝美術人才培養的重任,在應用轉型背景下,要以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為基礎,培養高素質應用人才。要堅持本科層次辦學原則,把學生培養成為有藝術修養、懂設計、會制作的應用型高技能人才。要想實現這些,必須建立完整的機制和保障條件,做到有章可循,有律可依,并且為長效可持續的人才培養提供保障。
(一)機制研究
為推進工藝美術專業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需要長效完整的機制來保護,只有建立了有效機制,校企合作才能順利長期進行,有利于學校、企業和學生各方的發展。這些機制包含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校企合作政策、教學管理機制以及綜合評價體系。1.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案是基礎,是整個辦學的導向和定位。在應用轉型背景下,工藝美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明確辦學層次,呈現人才培養合作理念,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目標,以工藝美術學科知識為基礎,在校企合作培養中不斷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專業技能和實操能力。在課程設置中,按照不同專業的特色、發展要求以及學生實際情況開展專業理論課、社會實踐課,明確企業參與合作培養的課程類型及合作培養方式。2.校企合作政策。合作政策的制定,能夠保證合作完成,同時有益于校企人才培養機制形成。雙方應選派人員組建專門的指導委員會,共同制定規章制度,明確雙方合作的具體事項和職責,保障學校、企業和學生的權益,實現合作培養人才的目標。3.教學管理機制。教學管理決定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按照教學內容不同可分為:理論教學管理和實踐教學管理。在理論教學管理中應堅持培養學生基礎知識、理論水平和藝術素養,實現理論教學為實踐教學服務。在實踐教學管理中應按照工藝美術專業特色制訂管理條例,將實踐教學環節落到實處,尤其要注重校內和校外實踐基地的教學管理。4.綜合評價體系。與工藝美術學會、行業組織和合作企業一起制定綜合評價體系,根據合作培養人才效果先進行評估,總結經驗并研討發展方向。這樣不僅能夠對校企合作辦學起到監督作用,同時可以從第三方及時發現問題,并及時調整策略,有利于人才培養合作機制的長效發展。
(二)保障條件
1.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實現合作培養工藝美術專業人才的強有力保障,在應用轉型背景下,地方政府應該在國家層面現有法規下,制定符合當地工藝美術產業特色的政策、法規,為校企人才培養合作提供現實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鼓勵和引導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明確校企雙方合作時的權利、義務和相輔相成的作用關系。2.地方特色產業依托。每個工藝美術產區都有其產業特色,地方高校要依托地方產業,一方面與優勢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培養高素質人才;另一方面,學生實習就業后轉化為工藝美術產業的新興人才,為企業注入新鮮的活力,同時針對企業出現的技術難題,選派老師掛職鍛煉,幫助企業發展,形成緊密合作關系。3.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合作培養高素質人才離不開教師隊伍,目前高校的教師隊伍大多是科班出身,畢業于傳統的學術性大學,學術性大學大多偏重于理論和科研,不夠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為解決教師隊伍實踐能力弱的問題,要培養“雙師型”隊伍。一方面,要鼓勵學校老師進行繼續教育,參加專業技能培訓或到企業掛職,了解行業信息和專業技能知識,動手實操創作作品,提高專業能力,達到教學需求的標準。同時應深入研究教學改革方法和工藝美術課題。另一方面,邀請行業“專家”充實學校的兼職教師隊伍。
結語
工藝美術專業在我國本科教育中起步較晚,辦學歷史較短,研究其人才培養合作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應用轉型背景下,各院校應在堅持服務地方的原則上,建立全方位的合作機制,在政府政策支持、地方特色產業依托和師資隊伍逐漸完善等條件的保障下,實現工藝美術產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馮哲.高等職業教育法治化研究[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165-166.
[2]李攀.地方本科院校轉型背景下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研究——基于學校主體視角[D].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5.
[3]廖敏霞.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J].職教論壇,2016(23):55-59.
[4]程小芳.獨立學院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探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5(24):79-80.
作者:趙越 單位:莆田學院工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