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功能主義建筑和低碳建筑思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功能主義建筑和低碳建筑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功能主義建筑和低碳建筑思考

    摘要:環境持續惡化和溫室效應使綠色建筑和低碳建筑近年來成為實現建筑可持續性的主流思想。但在西方國家,建筑全球化和地方主義之間的矛盾、綠色建筑和傳統建筑之間的割裂、建筑師和使用參與者之間的隔離等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并成為討論如何實現建筑長效性的焦點。本文的研究揭示了綠色建筑在時間維度、人的參與和層次策略的缺失,從而導致可持續建筑的長效性受到普遍質疑。因此,實現長效建筑需要考慮時間的因素、人的參與和層次的設計策略。結論進一步表明,保證一個建筑價值長存的先決條件是這個建筑能夠轉換或者改變用途,長效建筑可以通過簡單經濟的方式實現,而低碳和綠色也可以通過傳統的建筑學方法進行實踐。

    關鍵詞:綠色建筑;長效建筑;開放建筑;層次

    一、引言

    曾經風靡全球的現代主義建筑和國際風格早已在西方國家飽受不少質疑,后現代主義和解構主義等宣言因此相繼產生。而20世紀60年代兩次能源危機所引發的對于環境惡化的重視和催生的綠色建筑概念似乎逐漸成為實現可持續建筑的主流思想。近年來,在經濟大發展的浪潮下,面臨環境污染嚴峻挑戰的中國也把西方曾經流行的綠色建筑視為最重要的解決方案。但在西方國家,全球化和地方主義之間的矛盾、綠色建筑和傳統建筑之間的割裂、建筑師和使用參與者之間的隔離等問題開始逐漸受到重視并且成為了討論如何實現建筑長效性的焦點。

    二、現代功能主義建筑和綠色建筑的反思

    1.建筑師可以設計出可持續的建筑?建筑設計在傳統意義上被認為是建筑師為客戶所制定的一個決策過程,包括建筑的形體、空間、使用功能以及技術和社會層面。當建筑最初的草圖產生時,雖然并不意味依照其建造后是紀念碑式的,但通常是靜止和永恒的。使用功能往往被設計師和客戶所決定,而不是實際的使用者。由于當代全球化的城市中社會、經濟、技術的多樣性和高速發展,建筑學作為一門職業處于從未有過的被如此批判、質疑和孤立的境地,特別是在20世紀50~80年代戰后住宅和建筑瘋狂擴張的歐洲,以及有類似情況的現今中國。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功能主義建筑的泛濫和功能的決定性作用。

    2.綠色建筑是可持續的建筑?“綠色建筑”和最近流行的“低碳建筑”雖然以可持續建筑為實現目標,但更多的是體現對物理環境層面——例如降低能耗、節約材料和節約水資源等——的關注,而把文化性、地域性和使用者需求不確定性等方面置于比較次要的地位。同時,很多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因為市場化、非地域化等原因不可避免地評價出“偽可持續建筑”。例如LEED評價體系,得分項是累加的形式,很容易產生某項得分高而某項得分為零分的建筑,此外,很多參評建筑為了得分不惜利用高成本和高技術的手段和措施,導致高昂的造價和難度極大的施工。總體而言,綠色建筑概念和實踐忽略的因素主要有時間的維度、人的參與和分層的策略。其一,時間維度的忽視。建筑是關于資源管理的議題,當我們如今談論建筑的質量時,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建筑的長效性。然而大多數綠色建筑理論和實踐重點討論的是如何解決環境惡化和能源浪費的問題,卻忽視了長效性所包含的社會、經濟等其他復雜因素,以及文化傳承和延續的重要性。文化作為超越社會和經濟制度的因素,擁有極強的生命力和可持續性,在居民和民族群體的共同認知中具有長效性,并深刻地體現在建筑學的層面。其二,人的參與性的忽視。建筑師聲譽不斷下降的背后原因是建筑師本身直接參與到建筑的設計、建造甚至運營和使用的整個過程,但使用者常常感受到設計對預期使用考慮的不充分,投資者和發展商則把其歸結為對經濟性的理解不夠充分。[1]與此同時,因應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信息化社會的知識爆炸,以及個體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所引發的興趣和需求的多樣性,人們對建筑的需求日益復雜和多元。其三,對分層策略的忽視。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雖然逐漸開始完善(例如LEED和CASBEE增加了城市和社區的子評價體系,CASBEE增加了室內評價體系),但更多在于深化物理環境層面的分級。[2]而且,各個評價體系相對獨立,無法用于全面、統一地對建筑和社區進行可持續評估。此外,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對項目全生命周期的考量也存在著缺失。

    三、何為長效建筑

    作為致力于長效建筑和可持續建筑的先鋒建筑師,BE(BaumschlagerEberle)事務所的創始合伙人埃伯勒認為,“一方面,我們應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待當前的問題和有限資源,另一方面,我們要把建筑看成一個過程。我們的設計應基于完整而可靠的,關于人、能源和資源的信息。如果做到這些,我們就不把建筑設計視為創造,而是建造一座可使用200年的房子①”。埃伯勒進一步指出,“建筑并非為建筑師而建造,美是一種文化維度”。[3]建筑與藝術不同,它總會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因此不應該被簡單地淘汰。一座建筑首先必須在文化層面上被接受和認可,相應地還要面對多方喜好的要求。然而,這些喜好并不是來自于個人而是來自于集體,設計的挑戰在于要滿足集體的期望和理解,本質上在于當地約定俗成的傳統,或者換言之,要根據公眾意識來定位建筑。在微觀層面,任何建筑設計都應滿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使用者的需求各不相同,每個使用者的需求也會根據時間的推移而變化。[4]建筑要更好地服務于使用者,就必須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避免被拆除或破壞,并同時適應變化。因此,時間因素和人的因素是兩個重要的方面。就時間的因素而言,為確保建筑的壽命盡可能與建筑結構一樣長,必須允許足夠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以適應建筑使用服務階段中使用者和環境的變化以及大量不可預測的其他情況。[5]就人的因素而言,它超越了任何功能主義設計生成的數據和功能的使用。如果多元化是用來表達當今人類觀念和行為趨勢的主要詞匯,那么沒有一個建筑可以逃避每日的使用中與人產生的相互作用。人們一直共同并各自尋求適應周圍環境發展變化的機會。埃伯勒雖然也在積極推動建筑的外墻、節能系統,以及結構、材料多方面的技術發展,但他對可持續建筑的理解并不僅僅在于技術范疇的考量,而是兼顧社會的可持續性和使用者的需求。

    四、層次策略:長效建筑設計策略

    長效建筑的重要因素——時間和人——可以通過“層次”的設計策略實現整合。20世紀60年代,荷蘭學者哈布瑞肯(JohnHabraken)首次提出了“開放建筑”和“層次”的概念,強調使用者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的作用,認為最好的建筑是能夠包容不斷變化的使用功能并不斷更新的建筑。他認為建筑是其各個次級系統的總和,并可以根據使用時間的長短進行分層。如果一個僅僅以效用較短的功能要素作為設計建筑的出發點,那么這座建筑將不可能有百年或以上的壽命。因此,假設一個建筑有效用的時間為100年,根據次級系統各個要素的使用時間長短,建筑至少可以劃分為四個層次。[6]一是場所,由建筑物周圍環境——包括地形、氣象、基礎設施、文化和參與到其中的人——組成,這一層級要素的效用壽命可以遠遠超過100年。二是結構,即建筑的支撐體系與安全設置,包括逃生樓梯、環線交通、核心筒等,壽命超過100年。三是外殼,即立面和屋頂,以及建筑內的主要服務設備,壽命為50~100年。四是功能和室內填充,即建筑的用途——居住、工作、休閑和零售——根據人們的需要發生改變,壽命大概是20年。構件、材料和內部墻面等對使用者來說是最明顯的部分,但由于機械制造業發展的要求,它們通常只有10年的壽命(表2)。類似的分層策略在日本的百年住宅體系里逐步得到實踐,如SI和KSI體系。而在歐洲,BE事務所的多個設計中,分層的策略也被充分利用。其首個低能耗建筑實踐始于20世紀90年代,在長達三十年的實踐中設計了大量的大體塊結構并采用被動設計策略(圖2)。[7]分層策略可以發展成長效建筑的評價體系,通過對國內傳統建筑鑒定標準、國內外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和最新的中國百年建筑評價指標體系等研究,以及專家采訪問卷咨詢,筆者對建構長效住宅的評價體系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和分析。每個層級的評價內容各有側重點,具體包括社會和文化傳承、經濟性、空間靈活性、空間適用性、建筑耐久性、設備管線集成度、裝修靈便性、部件與標準化、集成技術應用以及綠色建筑技術和策略。[8]結論長效建筑的實現必須充分考慮綜合的因素,綠色建筑技術并不能作為唯一的因素而成為實現可持續建筑的關鍵前提。以下幾點是對實現長效建筑實踐的一些概括、總結以及對國內可持續建筑設計發展的啟示:其一,現代主義建筑的功能決定性并不能滿足長久的使用要求,阻礙了建筑的長效性;其二,綠色建筑只解決了部分可持續的問題,對社會、人和經濟性的忽視可能導致“偽可持續建筑”的產生;其三,時間的維度、人的參與性和層次的策略是實現長效建筑的重要因素,保證一個建筑價值長存的先決條件是這個建筑能夠轉換或者改變用途;其四,作為建筑表現的最重要手段,建筑結構能夠生成公共空間,與此同時,公共空間能夠賦予建筑特定的品質和特性;其五,建筑室內外的區分導致不同專業分工的出現,室內設計受限于建筑功能、內立面和已有的建筑結構,但建筑設計則應以預見建筑使用者變化的眼光來關注建筑已有結構;其六,長效建筑可以通過簡單、經濟的方式實現,而低碳和綠色也可以通過傳統的建筑學方法實現。

    參考文獻

    [1]NERDINGERW.Baumschlager&Eberle2002-2007:Architecture,Peo-pleandResources[M].NewYork:Springer,2007.

    [2]JIABeisi,WANGQing,XIEXiaohuan.BeyondLowCarbon:AnAp-proachof'Green-level'StrategyforLongLastingHousingStudyinPearlRiverDeltaArea,China[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5,179:40-53.

    [3]EBERLED,SIMMERDINGERP.FromCitytoHouse-AdesignTheory[M].Zurich:GTAVerlag,2007.

    [4]KRONENBURDR.Flexible:ArchitecturethatRespondstoChange[M].London:LaurenceKing,Springer,2007.

    [5]SCHNEIDERT,TILLJ.FlexibleHousing[M].Princeton:ArchitectualPress,2007.

    [6]賈倍思.鮑姆施拉格和埃伯勒的建筑設計特點[J].新建筑,2011(6):59-63.

    [7]賈倍思.鮑姆施拉格-埃伯勒(BE)[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8]王擎,賈倍思.低碳住宅的反思:珠江三角洲地區住宅的長效性案例比較分析[C]//鄒經宇.第11屆中國城市住宅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128-133.

    作者:王擎 賈倍思 李敏兒 單位:香港大學建筑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 国产亚洲综合成人91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成人美女黄网站色大色下载|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91精品成人福利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视频69|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 成人免费777777|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下载| 成人浮力影院免费看|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成人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自拍网|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成人爽爽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永久福利看片|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网站| 九九九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动图| 嫩草成人永久免费观看|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 成人免费看黄20分钟|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窝窝午夜看片成人精品|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成人| 欧美色成人综合| 1314成人网|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