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我國低碳建筑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我國是目前具有較高碳排放量的國家之一。我國建筑業近幾十年來雖然有了快速發展,但起步較晚,基礎差,管理專業化程度較低,社會能耗較大,基本上是屬于粗放型發展,每年新建建筑產生的建筑垃圾就有1.3億噸。有數據表明,在我國全社會能耗總量中,建筑業的能耗就占到46.7%,是國際上發達國家的2~3倍。這說明,我國建筑業粗放的模式,不僅造成了我國建筑業能源消耗的增加,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能源的浪費。在碳排放上面,我國建筑業排出的CO2占到社會總量的50%,遠遠高于運輸業。與此同時,為解決全球變暖等日益嚴峻的氣候問題,我國政府做出鄭重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的CO2排放量要比2005年單位排放量下降40%~45%。在這種形勢下,發展低碳經濟,全力發展低碳建筑顯得尤為重要。此外,在國民經濟產業鏈中,我國建筑業是處于中游,同時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許多高排放,高能耗的行業與建筑業的發展有著密切關系,如鋼鐵、建材、化工、電力、紡織等行業。建筑低碳之路必將成為化解中國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矛盾的重要突破口,發展低碳建筑對拉動上游綠色生產,推動下游綠色消費,促進建筑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發展低碳建筑必將成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鍵環節。
2我國低碳建筑發展的現狀
低碳建筑從1998年開始受到中國的廣泛關注,在中國已經發展了17年的時間。目前無論政府還是建筑企業以及個人對建筑的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與支持都比以往要高,都采取了積極的措施。在政府方面從之前單一關注建設施工階段的節能向兩端延伸,即涵蓋土地獲取、規劃布局階段的節能到建筑報廢階段的節能。建筑企業方面,很多建筑企業在低碳建筑、節能環保等方面取有了許多優秀的建筑產品,使他們不僅為節能減排做出了貢獻,積極履行了企業應盡的社會義務,也使得他們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更好地生存下來。個人方面,在目前我國政府和大眾媒體的廣泛傳播宣傳下,“低碳”也成為人們日常生活起居中的熱門詞匯,低碳環保建筑產品在市場也越來越受到群眾的歡迎。
必須指出的是我國低碳建筑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盡管在近幾年全球各國都在高呼節能減排,國內也在大力強調科學發展,我國建筑的節能環保現狀仍然是令人十分堪憂的。依然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是不容忽視的,也是發展低碳建筑所必須解決的。
3.1缺乏完善的政策與評價標準
近年來,雖然我國在“四節一環保”(節能、節材、節水、節地、環保)理念下,提出了“生態建筑”、“環保建筑”等概念,但我國低碳建筑仍然處于初級階段,不僅目前國內還沒有系統的、專門的關于發展低碳建筑的政策。雖然我國政府已經認識到發展低碳建筑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國內目前作為與建筑業有著密切聯系的房地產業發展的特殊性,導致政府在制定房地產政策上的產生了不穩定性,這也使得在制定低碳建筑發展政策的難度加大不少。此外我國目前還沒有針對低碳建筑的評估體系和相關技術導則。主要的相關評價體系和技術導則有2001年建設部科學技術司推出的《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同年,由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了《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第一版,至今已更新至第四版。為了推進我國建筑節能,2006年建設部(現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布并實施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又陸續出臺了《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試行)》、《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補充說明(規劃設計部分)》和《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補充說明(運行使用部分)》等文件。這些標準文件的推出,為我國低碳建筑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當時這些標準大多都是針對綠色建筑,中間涉及一部分關于低碳建張翔:我國低碳建筑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城市資源與環境筑,沒有專門對低碳建筑提出評價標準。不僅如此,這些技術規范,在實踐中的實施情況也并不樂觀。缺乏專門的評估體系和相關技術導則,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低碳建筑的發展。
3.2低碳建筑的技術和設計能力不足
就目前而言,我國低碳建筑技術研發能力有限,各種新型低碳建筑材料較少。低碳建筑技術突破困難,使得我國低碳建筑的發展遭到阻礙。低碳建筑要在我國快速健康發展,必須在低碳建筑技術上有所突破,加之我國沒有專門針對低碳建筑的技術指導,使得低碳技術突破很難。我國建筑仍在走高能耗、高排放的老路。在實踐中,廣泛使用的技術如墻體保溫層系統和太陽能熱水器等可選擇性不大。還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另外,可以選用的低碳建筑材料實在不多,而有些價格十分高昂,建筑企業往往比較難以承受。與此同時,我國設計單位對于低碳建筑在設計上能力也不足。一方面設計單位早就習慣于以往的設計思路,而節能減排的設計勢必對建筑物的平立造型、高度結構及水暖設計等各項工作都增加了一些的難度,設計單位不太愿意去在設計中添加這些項目。另一方面低碳建筑的設計,往往涉及新技術,新觀念,設計單位在這方面又缺乏相應的技術人才,導致了我國設計單位在低碳設計上整體能力不足。
3.3建筑企業動力不足
在現階段,發展低碳建筑很大程度上還得依靠建筑企業,但是由于一方面國家對于支持低碳建筑發展相關政策的滯后以及專門的技術規范和評價標準沒有出臺,各建筑企業在發展低碳建筑的時候,不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再加上低碳建筑的開發技術落后,建筑企業在這之中承擔著較大的風險和責任,因此,大部分建筑企業雖然認同低碳開發理念,但實際行動上仍持觀望態度。另一方面有些建筑企業在發展低碳建筑上沒有深入了解,使得對低碳建筑存在誤區。籠統認為,發展低碳建筑,必定要使用新技術、新材料,肯定會增加經營成本。甚至有的不法建筑企業,打著“低碳建筑”旗號,變相增加消費者的費用支出。這些都導致我國建筑企業在對待低碳上的行動力不足,影響我國低碳建筑的發展。
3.4公眾對低碳建筑的系統認識
雖然我國政府和媒體在宣傳低碳建筑上已經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這些宣傳仍顯得不足。這使得大多數公眾對于低碳建筑認知度不夠,導致概念混淆,使得觀念上存在不少誤區。在選擇建筑物如住房時只是過度關注初始購房價格而對建筑物使用周期的總成本不加考慮。從我國建筑業的實際情況來看,采用低碳技術的建筑價格較之一般建筑的價格要高一些,因此公眾更多地傾向于購買價格低的。缺乏對低碳建筑的系統認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低碳房地產業的發展。
4我國發展低碳建筑的建議
4.1加快完善政策,制定規范標準
我國低碳建筑概念提出還是較晚的,鼓勵發展低碳建筑相關政策和評價規范標準都是不健全的,我們也缺乏這方面的經驗。我們可加強同發達國家相關部門的聯系,借鑒國外發展低碳建筑有關方面的優秀經驗,再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制定符合國內發展低碳建筑的政策和行業的評價規范標準。在政策上、規范標準上,為我國發展低碳建筑提供支持。甚至,可以對發展低碳建筑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使得發展低碳建筑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在建筑物的設計、施工、使用、報廢過程中嚴格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實現我國建筑物在整個生命周期的低碳化。從而刺激我國低碳建筑的快速健康發展。
4.2加大科研力度,大力發展低碳技術
我國低碳建筑的技術還是比較落后的,必須加強低碳建筑的技術研發,加大科研力度和相關企業的創新能力。這就需要我國政府部門牽頭,發動各種力量,積極倡導建設領域的低碳技術研發,鼓勵、引導和支持建筑業相關企業之間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并通過制訂激勵和優惠措施加快低碳建筑技術的研發進程,同時盡快將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此外,自2011年教育部在高校內開始新增加了建筑節能技術與工程專業,為我國發展綠色建筑和低碳建筑提供了人才支持。但是截至目前,全國只有9所高校開設了此專業,未來我國建筑節能類的人才需求還是很龐大的,國家要鼓勵高校培養社會急需的人才,相關建筑企業也可以和高校制訂人才引進計劃,為我國發展低碳建筑提供人才支持。
4.3提高建筑企業自身能力
我國建筑行業還不是很透明,市場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混亂的。不少建筑企業自身能力不足,有的只注重眼前利益,不去考慮長遠利益,更談不上在低碳建筑上做貢獻了。有些建筑企業雖然支持低碳建筑,但是鑒于自身能力有限,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須提高我國建筑企業自身的能力,剔除那些包工頭式的建筑開發企業,可以提高我國建筑企業的整體素質,有利于資源的集約化和發揮品牌效應。這有利于我國建筑企業加大力量進行低碳地產開發,大企業更有能力做低碳這一工作,這對于節能減排,發展低碳建筑也是一個重要的支點。
4.4宣傳低碳理念,倡導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經濟包括低碳生產與低碳消費兩部分,低碳社會生產方式是前提,而低碳生活方式是實現低碳經濟的關鍵。整合低碳建筑價值體系的社會認同性,充分調動設計師、建造師、物業管理、房地產商、材料供應商、業主等的積極性,達成低碳消費的共識,形成發展低碳建筑的社會氛圍和輿論環境。調整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倡導以低碳環保為主導的建筑開發模式,鼓勵低碳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倡導低碳生活,不僅依靠我國政府的大力宣傳,也依靠各種傳媒的宣傳,各級政府及建筑業有關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低碳建筑推廣宣傳的工作,要在全社會深入普及低碳建筑理念,通過平面與數字等公共媒體對公眾進行低碳建筑相關概念和理念的宣傳推廣,使得公眾更加直觀明了地知道發展低碳建筑的重要意義,了解到低碳建筑與自身的利益關系,從而充分調動公眾參加低碳建筑的積極性,化被動接受為主動接受支持低碳建筑。
5結論
隨著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環境和能源問題將日益嚴重,未來也將越來越強調低碳發展。而我國目前處在國民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時期,要將傳統的粗放型經濟轉變成集約節約型經濟,作為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的建筑業,在發展低碳經濟上首當其沖。我國大力發展低碳建筑業要加快完善相應政策和技術規范標準,此外,加大宣傳力度,提倡低碳的生活,加強建筑企業發展低碳建筑的意識和發展低碳建筑的能力。多管齊下,我們一定能做好我國的低碳建筑。
作者:張翔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