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音樂對電影音樂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隨著生活的好轉,傳統音樂經歷了漫長的風雨洗禮,依然得以保存下來。但在音樂的發展中,卻呈現了一些與傳統特色不同的情況,這種情況的出現,在專業演出群體中時常出現。尤其是西洋管弦樂的引入,對民族樂器的演奏就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比如演奏記號及技法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了中華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但專業演出群體中的一些演出者常用西洋管弦樂演奏法和演奏記號對民族樂器的演奏進行不同的“混合演繹”,雖然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創新感”,但卻又不能體現出傳統民族的優秀特色。當然,這種現象在當代作曲界也出現了上述情況。20世紀80年代以來,“”后,當代中國文藝界培養的一代青年作曲家開始崛起,他們吸收了外界的優秀元素,大膽創新,打破了中國傳統樂壇的模式,呈現出了許多形式新穎的音樂作品(其中涌現出了當代大批的優秀文化音樂作品),但部分作品卻不能讓大眾普遍認可,尤其是那些用民族樂器演繹的體現傳統生活的優秀的作品。一些西洋樂器的引入,既不能較好地體現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充滿正義的精神,又不能體現出傳統民族的優秀特色。
面對學校及社會中的非專業群體,傳統音樂的發展現狀又發生另一種變化,這些群體側重于對當下西方群體的影響,而對本國傳統文化的關注較少。對學校來說,加強教育與引導是當下學校的培養重點。當前情況下,形勢并不樂觀。據一項調查顯示,由于長期深受傳統音樂文化的熏陶,部分初中學生仍對傳統音樂文化及交響樂感興趣,對流行、低俗的音樂并沒有完全迷戀,這是我們值得慶幸的。針對這一現象,可以這樣來解釋:由于長期深受傳統藝術的獨創性的影響,傳統音樂語言、音樂思想的影響就會根深蒂固地影響著我們。總之,人類的出現創造文化,而音樂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脫離文化背景的音樂將不會被大眾所接受,也不會影響一代又一代人。從古至今,音樂能夠體現出古代帝王的治國治家。傳統樂器中的琵琶就能演繹出蕩氣回腸的動聽樂曲,傷感、歡快給人以一種人世間的生命激情:委婉與細膩。音樂根植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與建筑、天文、地理、哲學等深層音樂文化內容相結合,在羅藝峰的《空間考古學視角下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一文中早有體現。由此可看出,傳統音樂文化來源于生活,能夠演繹出生活中的悲歡離合,我們要重視傳統音樂文化。
電影音樂中傳統音樂的體現。第一,中國傳統民歌是電影創作的源泉。從人類文化的誕生起,民歌是最早形成的。電影中的影視音樂是通過人們娛樂、社交以及生產活動,把思想、感情、愿望等通過曲調和唱詞表達出來,這樣就形成了一部影視音樂。銀幕上的樂曲形式,是作曲家們對生活中的第一手音樂資料進行挖掘,汲取樂曲元素,提煉民族精華來完成的。例如,2005年上映并獲得良好口碑的電影《花腰新娘》的音樂就給人極深的印象。電影中有一段著名的“海菜腔”,令人記憶深刻。它是由彝族歌手李懷秀演唱的,“海菜腔”是彝族人民在水上勞作時為了增加干勁和相互間問候而形成的原生態民歌,歌聲高亢,極具穿透性。電影《花腰新娘》中的這段“海菜腔”顛覆了人們一直以來對反映云南少數民族電影的優美音樂的印象。民歌是民族樂的精華,它往往是經過幾百年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在電影中恰當地運用民歌對表達電影的意境具有重要推動作用,而且有著“畫龍點睛”的妙處。電影《臥虎藏龍》中的一段維吾爾族的民歌《阿瓦爾古麗》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這段音樂對電影中人物形象的刻畫起到促進作用。第二,影片以中國器樂為表現載體。中國器樂一般可以分為吹奏、拉弦、打擊和彈撥等,它們各具特色和優點,極具表現力。以這些樂器為基礎又派生出很多風格的器樂類型。舉例來說,影片《臥虎藏龍》中有一段“去南方”風格的配樂,這段配樂運用活潑俏皮的邊疆鼓樂和穿透力極強而又清亮的笛聲,從而渲染出女主角輕巧俏皮闖江湖的氛圍;此外,伴奏音樂借鑒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風格,韻律多變,和影片中的女主角命運相配合。第三,中國傳統戲曲在影片中的運用。戲曲是一種非常流行的音樂藝術形式,它包含很多傳統的民族音樂元素,這些元素包括民歌、快板、舞蹈、器樂和說唱等形式。在電影中,戲曲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來說,戲曲主要是以電影音樂的形式來影響電影的。戲曲音樂運用的最大特色就是與電影相結合,這種結合極具新意,因為它將戲曲中的音樂用來凸顯對人性、對人的生存狀態以及傳統文化等的思考與感悟。比方說《舞臺姐妹》《霸王別姬》以及《大紅燈籠高高掛》等影片中的戲曲音樂。趙季平作曲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就是一部很好地運用了戲曲音樂的代表作品,在電影里所描述的大院中,女人的命運,是一種悲劇的命運,并且周而復始。大太太、二太太、三太太、四太太……影片的音樂對女性是給予了無限同情的。中國傳統的這種戲曲中的風采,在藝術上的沖擊力是很強的。這種將戲曲的音樂提煉升華成為概括人物命運的哲理化旋律,在銀幕上留下了令人難忘的音樂形象,也使我國鮮明的民族特色在電影音樂中有所體現。
突出了電影音樂對影片的作用傳統音樂具有世人所公認的、非常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它自身所包含的不同的樂思可以表現不同的情緒和氛圍,時而莊重嚴肅、時而憂郁、時而輝煌。也正因如此,在有聲電影剛創立的時代,許多電影音樂人選擇將傳統音樂運用到電影中作為配樂,淋漓盡致地發揮電影音樂的不同作用,如抒發感情、渲染氛圍、加強影片節奏、凸顯人物形象,來推動情節的發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突出電影音樂描繪人物形象的作用
民歌作為傳統音樂的一部分,在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等發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張藝謀的《紅高粱》,該影片獲得了1987年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金熊獎。影片當中,《顛轎歌》《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以及《酒神曲》等極具北方平原濃郁鄉土氣息的民歌,使我們深刻體會到了在我們爺爺那一輩,投身于抗日戰爭的那些莊稼漢們豪放、淳樸率真的性格。除了上述作用以外,民歌在當代的音樂創作中的運用,也顯示出了我國各民族的鮮明特色,反映出該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及人民的社會生活狀況,因而增強了影片的藝術感染力及生活氣息。在民歌中,其歌詞與旋律的完美結合,不僅起到了交代電影劇情、渲染劇情氛圍、概括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提示劇中特殊環境的重要作用,也推動了觀看者的感情波瀾,激起他們的情感共鳴。因此,它能夠獲得廣大觀眾的接受與支持。
(二)突出電影音樂渲染氣氛、揭示影片主題的作用
除了傳統音樂中的民歌,傳統樂器在電影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它能夠揭示影片的主題、渲染影片的氛圍。舉例來說,《菊豆》這部1990年的故事片就使用了“塤”這種中國民間用陶土燒制的樂器,這種樂器早在7000年前左右就出現了,它是中國民間樂器的一種。它在《菊豆》這一影片中的使用,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劇中主人公與封建禁欲主義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主人公的斗爭及他作為一個正常人對人性的渴望。大家可能都比較熟悉《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這首電影歌曲,在該曲中,冬不拉這種彈撥樂器奏出的旋律幽默、俏皮風趣,極具跳躍感。其中,牛音的反復也使音樂流露出了中亞所特有的歷史風情。男女主人公充滿深情的演唱,使人們浮想聯翩,不僅使人們聯想到大漠、孤煙、驛路風塵等這些西域風情,也充分表達了男女主人公豐富的內心世界。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它的傳承與創新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其中,專業音樂領域任重道遠,應該義不容辭地挑起大梁。而傳統音樂在影片中的廣泛運用及傳播,恰恰就對傳統音樂起到了宣傳和普及的作用。
除了某些導演們在當代的一些電影音樂中利用劇情來表現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少作曲家也不甘落后,他們力圖用音樂這種形式來表現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用中國的傳統樂器來達到突出我國古典哲學思想的作用。通過電影音樂來普及中國的傳統音樂可謂好處多多,因為它不僅能使觀眾解讀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且也能使觀眾與此同時逐漸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并最終喜愛它。比如在《英雄》《夜宴》及《臥虎藏龍》這些中國的古裝大片中就使用傳統音樂作為背景音樂,這些音樂是體驗性的、描繪性的,表達了某種態度,烘托了劇情氛圍,它們不僅揭示了劇中人物的內心,同時也彰顯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使觀眾隨著劇情馳騁的同時,也體會到了中國傳統音樂與文化的精髓。
對于電影配樂中樂器的選擇,作曲家通常會選用一些有代表性的樂器來突出中國的傳統文化。比如古琴,它早在先秦時代就出現了,所以,比起其他樂器,古琴在表現中國的傳統文化上就更具典型性,因而在電影中的運用也就比較廣泛。隨著影視業的發展,中國古老樂器的概念也逐漸擴大,甚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與音樂文化的代名詞。因為它不僅很好地體現出了電影音樂的美學功能,渲染了劇情氛圍,增強了電影的藝術性,也彰顯了一個國家的時代特征和民族特性。(本文作者:黃澈 單位:吉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