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電子音樂在創作理念空間上異同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高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電影音樂應運而生,形成了獨特的音樂內容與表現形式。在文化等方面的影響下,中西方電子音樂在創作理念空間上有一定的異同之處,例如中西方電子音樂在音樂空間思維、民族性電子音樂語匯設計理念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差異,但是在聲音材料的處理、創作思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因此本文將從電影音樂作品的角度分析中西方電子音樂在創作理念空間上的異同。
【關鍵詞】中西方;電子音樂;創作理念
電子音樂屬于新的音樂語言形式,在影視音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計算機算法的支持下,電子音樂快速發展并推動了影視行業的發展。而中西方電子音樂的發展歷程不同,在創作理念空間中也具有一定的相似與不同之處,需加以對比分析。
一、電子音樂的基本概述
電子音樂指的是利用電子樂器與電子音樂技術制作的音樂。一般情況下,可以利用電子機械技術與電子技術制作的聲音區別電子音樂。當前,利用電子機械制造聲音的設備有電吉他、漢門式電風琴與電傳簧風琴,而電子聲音制造設備有電腦、聲音合成器以及特雷門琴等。之前,電子音樂一直與西方的音樂連結,后來我國逐漸開始接觸電子音樂,發展相對較快。可以將電子音樂劃分為法國具體音樂、德國電子音樂、日本電子音樂、美國電子音樂、隨機音樂等類型。電子音樂在影視音樂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具有刻畫人物形象、烘托電影氛圍等作用。
二、中國電子音樂發展歷程及創作特征
我國電子音樂起步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相比于西方國家起步較晚,這主要是由歷史與社會等因素造成的。有學者認為造成我國電子音樂起步晚的因素有三:第一,當法國具體音樂出現時,我國解放戰爭才剛剛進入三大戰役階段;第二,當磁帶音樂在世界流行時,我國正處于文革時期;第三,當計算機音樂與電子聲學音樂快速發展時,我國剛開始改革開放。因此,我國電子音樂錯過了法國具體音樂以及磁帶音樂這兩個發展階段,而這兩個階段又為電子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國電子音樂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較快,在短暫時間內涌現出了很多優秀的作曲家,推動了電子音樂的發展。從短短的幾十年發展來看,我國電子音樂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1984-1993年屬于我國電子音樂的起步探索階段;1994-2003年屬于我國電子音樂的開拓與積累階段;2004年至今屬于我國電子音樂的全面發展階段。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國電子音樂首先突破了技術障礙,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語匯融入電子音樂當中,創造出了具有東方色彩的作品。
三、電子音樂制作技術與創作理念在電影音樂作品中的呈現
當前,很多電影音樂作品當中都有電子音樂,有效展現出了電子音樂的制作技術與創作理念,本文將對以下幾部作品進行分析。第一,《南極物語》電子音樂分析。《南極物語》這一作品主要講述在南極駐扎的科學家探險隊為了尋找神秘隕石而進行南極探險之旅的故事,配樂工作是由希臘作曲家范吉利斯完成的,采用了抽象與具體的聲音材料,增強了聲音材料的多樣性,且對聲音材料進行了Loop技術處理,增強了音樂的節奏性。第二,《警察日記》電子音樂分析。這一影片講述了一名公安局局長生前的英雄事跡,配樂工作是由劉思軍教授完成的,靈活應用了Flanger、Delay、Reverse等聲音效果器,有效渲染了影片的氛圍,且應用了蒙古長調聲部,增強了音樂的民族氣息。
四、中西方電子音樂在創作理念空間上的異同
(一)共性
中西方電子音樂在創作理念空間上的共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聲音材料的具象化與抽象化、聲音為劇情服務以及創作思維。1.聲音材料的具象化與抽象化電影音樂本身就是為了電影情節的發展而存在的,而電子音樂是影視音樂的關鍵形式之一,在人物刻畫以及劇情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作曲家可以將聲音表現方式劃分為兩種類型。第一,作曲家根據生活實際,利用硬件設備錄制環境以及動作的聲音,從而得到具體聲音,使觀眾通過聲音感受時空變換。第二,部分劇情較為虛幻,需要的聲音較為特別,作曲家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音色處理,擴大電子音樂的想象空間。豐富的音色可以豐富作曲家的聲音設計,豐富音色組合形式,增強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作曲家可以將電子模擬音色、樂器采樣音色、電子合成鋪墊音色以及自然界音色結合起來,增強劇情的表現力,豐富觀眾的聽覺體驗。中西方作曲家都十分注重聲音材料的具象化與抽象化,且中西方的電子音樂差距越來越小。2.聲音為劇情服務中西方作曲家都堅持聲音為劇情服務這一原則。首先,在某些特定情況下,電子音樂片段以及電子音效可有效刻畫出人物的心理。大多數影視作品都會利用音樂進行人物刻畫,讓人們感受到人物的心理變化。電影音樂的音調、旋律以及節奏會隨著劇情的改變而改變。例如,《贖罪》這一影片當中,利用了打字機這一特定的音效展示主人公的內心情感。因此,觀眾可以根據電子音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其次,電子音樂具有優化電影音樂主題的作用。電影音樂主題可以通過任務矛盾展現出來,觀眾可以根據故事情節判斷影片的主題內容。而電影配樂在電影主題的突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無論是中方還是西方的作曲家都會根據影片主題進行音樂設計。此外,電子音樂可以烘托電影的畫面氣氛。中西方文化有較大的差異,作曲家在電子音樂中所用的語匯也不同,但是中西方的作曲家設計電子音樂都是為了突出民族性或地方色彩,烘托影片的氛圍。3.創作思維的共性無論是中方還是西方的影視作品,電子音樂在創作思維這一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共性。中西方電子音樂都是在彰顯民族精神的同時緊跟潮流、順應時代發展。在科技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電子音樂的發展需要科技的支持。作為新型音樂,電子音樂與傳統音樂的表現形式截然不同,在很多作品當中都可以看到電子音樂語匯。第一,傳統樂隊與電子音樂的融合。一般情況下,影視音樂當中的電子音樂都不是以獨立音樂的形式存在的,基本都是與傳統樂隊相結合,可以實現二者的互補。中西方電子音樂在影視音樂的創作當中都考慮到了這一點。傳統樂隊的樂隊編制較為清晰明確,而電子音樂更加追求新聲音。在好萊塢影片當中,電子音樂具有重要作用。在應用過程中,作曲家會先錄制真實聲音,之后處理錄制聲音,從而形成新的音樂語匯,即電子音樂。在影視音樂當中,作曲家會先設計聲音,之后試放音效效果,但是此時的電子音樂會顯得較為突兀,這時加入傳統樂隊就可以進行音樂情緒基礎的鋪墊,電子音樂可以錦上添花。第二,復調思維的體現。影視作品當中的電子音樂需要復調思維的支持。電子音樂當中的復調思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傳統樂隊與電子音樂的復調,二是電子音樂各個聲部的復調。傳統樂隊和電子音樂之間是互補的,且傳統樂隊與電子音樂的復調思維不同,利用復調思維可以優化音樂效果。在電子音樂內部各個聲部當中應用復調思維可以增強電子音樂的獨特性與層次性,將音樂結構劃分為和聲層、低音層與旋律層。
(二)差異性
中西方的發展歷程不同,文化、政治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中西方電子音樂具有一定的差異。1.音樂空間思維不同。中西方作曲家在聲音效果的設計以及創作理念的整體布局等方面不太一樣。電子音樂在藝術創造領域當中具有重要作用,這主要是因為影視作品對電子音樂有特定的需求。我國作曲家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較深,電子音樂的設計就會更契合劇情的發展,而西方作曲家受文藝復興的影響較深,其音樂設計理念更加自由奔放。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音樂的民族色彩較為濃厚,各種民族樂器當中也含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而西方音樂起源于教堂,其音樂內容與音樂形式較為成熟。在文藝復興之后,西方藝術發展較快,其音樂的浪漫主義色彩與抽象意義較為濃厚,與我國音樂不同。我國音樂起源于戰爭,具有濃厚的愛國主義色彩,音樂內容與表現形式較為落后。西方影視作品當中的電子音樂常出現生活化語匯,可以有效展現生活故事,豐富觀眾的聽覺體驗,也常出現噪音化語匯,而我國的電子音樂很少出現生活化語匯與噪音化語匯。2.民族性電子音樂語匯設計理念不同。我國電子音樂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較快,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作曲家,這些作曲家逐漸接觸電子音樂并學習西方技術,將音樂理念與先進技術融入電子音樂作品當中,增強了作品的民族氣息與時代感。在長期發展中,中西方電子音樂在民族性語匯設計理念當中出現了較大的差別。中方音樂在內容與形式上都注重起承轉合這一結構特點,這與中方傳統文化的藝術審美特點有較大的關系,且從創作手法來看,中方作曲家更愿意從簡單的模式轉變到復雜的模式。在選擇音樂題材時,中方作曲家更傾向于古典特色音樂,希望觀眾能夠感受到東方文化的神韻。而西方作曲家更擅長利用電子音樂打造虛擬場景或生活事物,展現出了不同時代與地域的特點,有較強的虛幻縹緲的感覺。
五、結束語
科學技術是電子音樂的發展動力,而電子音樂可以創造出一些獨特的音色,從而烘托某些特定的場面或情節。中西方電子音樂在聲音材料的具象化與抽象化處理、創作思維以及聲音為劇情服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在音樂空間思維與民族性電子音樂語匯設計理念等方面存在異性,而這些異同增強了中西方電子音樂的完善性,促進了世界電子音樂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枕宇.電子音樂中幾個關鍵名詞的中、西文解讀[A].中國音樂家協會電子音樂學會.2006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論文集[C].中國音樂家協會電子音樂學會:中國音樂家協會電子音樂學會,2006,64-72.
[2]張小夫.對中國電子音樂發展脈絡的梳理與評估[J].藝術評論,2012,(04):27-40.
[3]姜亞蕾.從電影音樂作品中看中西方電子音樂在創作理念空間上的共性與異性[D].中央音樂學院,2016.
[4]劉文心.當代西方電子音樂產業發展對中國的啟示[D].廈門大學,2019.
[5]董宸,陳蕾.中國民族樂器與現代電子音樂融合的探索與實踐——以〈輪回〉為例[J].藝術評鑒,2019,(11):31-34.
作者:劉源雪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