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特色新聞傳播學院建設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成立于2008年7月,前身是2002年6月成立的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新聞系。2014年4月,為落實部校共建精神,光明日報社與中國政法大學合作共建“光明新聞傳播學院”,是全國首批中央級媒體與高校實現共建的重點大學新聞學院。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學院依托法科強校背景,立足新聞傳播學主流學科,大力發展特色交叉學科,逐步夯實部校共建機制,搭建協同創新平臺,建設高層次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新聞傳播學院建設發展之路。
一、立足一流學科、凸顯特色學科,開展學科建設
學院按照“立足主流、依托優勢、重點突破、凸顯特色”的學科建設思路,依托法科強校優勢資源和部校共建合作機制,不斷夯實基礎學科,推進學科交叉,培育新興學科,實現新聞傳播學與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的有機融合,形成了以法治新聞、傳播法與傳播倫理、政治傳播、網絡與新媒體、傳媒與文化產業等為特色的學科群,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新聞傳播學科發展道路。2019年,學院新聞學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行列。在學科建設上,明確學科優勢,強化價值塑造,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統領新聞專業教育,圍繞專業核心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延展至媒體實務課、史論素養課、興趣拓展課等專業課程,形成多元課程思想教學體系。開設“新聞采訪學”“短視頻直播創新與創業”“新媒體文案寫作”“網絡用戶畫像:方法與策略”等多門精品課程,建設一流專業課程體系。積極探索實踐育人、產教融合育人新機制,將暑期實踐、專業實習、課外實務訓練與政法實務工作實踐有機結合,打破高校與社會之間的壁壘,將實際工作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進高校,在法治新聞實踐教學方面取得豐碩成果,連續十余年組織師生深入首都政法一線,策劃發掘宣傳了大批政法戰線的優秀典型,包括北京最帥交警孟昆玉、尋訪民警左利軍、專家型法官姜穎等先進典型,為首都法治新聞宣傳和法治輿論引導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學院是國內最早設立法治新聞、傳播法與傳播倫理碩士點和政治傳播學博士點的新聞學院,同時也是國內最先建立特色學科課程體系、出版特色學科系列教材的新聞學院。在“雙一流”建設目標的指引下,學院不斷高度重視學科團隊建設,著力打造法治新聞、政治傳播、傳播法與傳播倫理、傳媒與文化產業四大學科團隊,以課程建設帶動教學科研和團隊建設,以“一課一團隊”為原則,圍繞“新聞學理論專題”“傳播學理論前沿”“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網絡與新媒體實務專題”等專業核心課程,形成積極進取、教學科研雙優的學術團隊。通過競逐國際學科賽事,提升學科建設水平,連續五年由學院教師帶隊選派學生赴英國牛津大學參加普萊斯傳媒法國際模擬法庭全球賽,不斷刷新中國參賽最好成績,在全球一百多所高校中三次進入前六、一次獲得全球季軍。
二、依托共建機制、協同創新平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學院始終秉持以服務國家戰略發展需求為根本遵循,以適應媒體融合轉型發展需要和國家法治建設需求為導向,全面推動產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方針,堅持培養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正確政治立場和方向,具有全媒體新聞傳播理論知識和職業素養,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和跨文化傳播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卓越法治新聞傳播人才。2014年,學院成為全國首批高校與中央級媒體共建的新聞教學單位,實現光明日報社與學院教師互聘,啟動“新聞學院與光明日報共建課”教學模式。每學期,由光明日報社知名編輯、記者參與到專業課的課堂里,講授一線采訪經驗。每年學院優秀大學生夏令營組織營員赴光明日報社開展校外課堂活動,參觀光明日報社史館、光明網演播廳,走進新聞生產現場。協同共建模式是一種借力發展,是對教育教學主陣地的升級,可將最前沿、最新鮮的新聞傳播理念和實踐植入課堂、融入培養,把學生培養成具有世界視野、家國情懷、有理想、有溫度的新傳人。前來交流訪問,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三、建設基地、研究中心,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服務社會
學院自建院以來,在權威及核心期刊刊發、出版專著、承擔項目等方面成果頗豐,學院教師公開發表學術期刊論文985篇;公開出版各類學術著作76部,其中編著24部;提交各類研究報告35篇。在課題項目申報方面,有33項縱向項目和158項橫向項目獲得立項,在全校各學院中人均立項數量位居前列。學院充分發揮新聞傳播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進一步提升學院教師服務首都、服務京津冀一體化的水平,為首都建設貢獻新聞學院的智慧與力量,在智庫咨政、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投身社會公益事業、服務學術共同體方面成績斐然。2019年9月,學院與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合作共建“中國政法大學廣播電視政策法規研究基地”,成立至今共組織簽署17項課題與學術研究計劃,其中11項已順利結項,為國家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行業的法治化建設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學院與共建單位光明日報社共同建設的“明政智庫”以及七個非在編機構(“法治傳播研究中心”“法制新聞研究中心”“傳媒與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政法宣傳與輿情研究中心”“民意研究中心”“傳播法研究中心”以及“傳媒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積極與各地黨委、政府部門、各類智庫及社會組織等展開合作,共同組成專項課題組、協同創新同盟,廣泛吸納社會各界優質資源,與學院教師、學生一道參與課題研究和成果轉化。過去五年學院共計300余人次參加各類社會調研,完成中宣部、國新辦、網信辦等部門交辦的咨政、立法項目共計101項,參與草擬內參文件、報告70余份。學院教師秉持著“鐵肩擔道義”的精神,在公益傳播、法律科學普及等方面不斷深耕,為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提供智力支持,為實現高校公共服務的常態化、推進法治宣傳工作、提高全社會的法律意識,不斷貢獻力量。
作者:無 單位: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