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電視新聞內容表現形式創新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媒體融合時代,電視新聞作品的傳播手段及表達方式呈現新特征,出現新變化,給電視新聞編輯帶來新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新思路和新表現手法。電視新聞編輯不但要注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也要注重電視新聞話題內容的厚度及深度[1]。在新媒體發展業態中,電視主流媒體發展必須確保其輿論引導力,面對市場競爭的瞬息萬變,新聞編輯若要站穩腳跟,獲得發展,就必須創新,利用創新去提升自身業務能力。新媒體矩陣環境下,不但要創新新聞節目內容,還要創新其表現形式和傳播手段。然而,如何創新新聞表現手段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一、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面臨的挑戰
網絡媒體的高速發展,給傳統電視傳播媒介帶來極大挑戰,電視新聞編輯手段及內容若不及時創新和改革,則會面臨收視率下滑和喪失部分觀眾的困境。若解決此問題,需要明確電視新聞生產及傳播中的問題,進行新聞傳播形式的創新。從傳播形式及傳播內容上看,當前電視新聞內容較為單一,內容選擇缺乏深度和厚重感,難以打造獨特而新穎的電視新聞內容。許多電視新聞傳播流程較為相似,缺乏創新性和創意性,循規蹈矩,千面一律的傳播方式極易給受眾視覺帶來審美疲勞,甚至流失掉一部分粉絲和觀眾[2]。尤其是在報道現實新聞事件時,存在內容安排不合理的問題,受眾看后不知所云,有些電視新聞內容比較片面,未能對新聞信息進行深度討論和研究,這種表達方式根本不存在記憶點,也難以滿足受眾需求。一些電視新聞的節目編排缺乏創意和新穎性,新聞內容與選題缺乏社會認同感,進而導致其新聞事件的表征無法激起受眾興趣。更有甚者,許多電視新聞節目內容的編排千篇一律,毫無特色和個性,畫面色彩極為單調,無法給觀眾帶來新鮮感,也無法引起情感共鳴。此新聞事件表達方式和傳播方式,讓觀眾不停換頻道產生抗拒心理,從而對電視新聞失去興趣和喜愛。從傳播渠道及速度看,在互聯網時代,許多實時發生的事件及社會新聞都會在第一時間內上傳到網絡,非常便捷和及時。然而,電視新聞則會受到其傳播流程的限制,在傳播時間上要較自媒體等網絡平臺滯后,受眾在電視節目中看到的新聞事件早已在網絡平臺上傳播或看到,這樣受眾對電視新聞內容就失去了新鮮感[3]。因此,電視編輯要重視傳播渠道的創新。若無法保證在第一時間跟進新聞事件,滯后的新聞無法跟上時代節拍。特別是進入移動網絡時代,許多社會新聞和突發新聞事件受眾能第一時間在網絡獲悉,而電視新聞則會受到采編、生產流程及播出時間等的限制,從而失去了新聞的新鮮感和時效性,進而影響到其新聞價值。這些都要求電視新聞編輯及時快捷地傳播新聞信息內容,注重新聞創意與節目互動,并重視電視新聞內容的表現形式。
二、融合環境中電視新聞內容表現形式的創新
(一)現實新聞內容表達的創新
網絡時代,新傳媒技術的發展賦予了電視新聞更豐富的內涵,就是要求電視新聞提供客觀真實而具體的新聞內容,要求電視新聞能夠針對現實客觀講述新聞事件,確保電視新聞作為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和真實性[4]。而非是同其他傳播媒介及渠道針對基于事實自身的傳播權,而是將與此新聞事件相關的各種陳述作為現實新聞的一部分,對其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和挖掘。當然,媒體融合發展環境中,電視新聞視域也要由事件發生現場拓展到社會場、歷史場、輿論場等時空場域,并及時向公眾傳播到底發生了什么樣的事件。當然,電視新聞不但要告訴公眾發生了什么新聞事件,還要針對現實的多種可能表征做出合理判斷。新聞是已經發生的事實,新聞的事實是不可改寫的,但對此事實的認識必須借助文字符號和聲音影像進入公眾的視野,進而引導公眾形成正確的社會信念和社會價值觀。而電視編輯在新聞生產和新聞節目編排過程中缺乏輿論引導與輿論控制,則會給社會帶來嚴重的后果,甚至會激化矛盾,出現群體極化,很難建立共識和對話,在網絡環境中,這些問題都或多或少的發生過。因此,面對網絡時代給電視媒體帶來的挑戰,電視新聞編輯不應疲于應付虛假新聞挑戰,而是不斷創新,在競爭中重拾話語權和輿論引導權。
(二)電視新聞產品的建構及表現形式
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編輯要從小切口報道新聞事件,不管是大主題,還是社會民生、經濟發展等題材的新聞,電視新聞編輯要關注時政和民生兩種題材,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重構話題時空,以激發受眾的情感共鳴[5]。當然,電視編輯在生產新聞產品過程中,要注重用戶使用體驗和審美期待,將貼近受眾需求及與其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同時代大背景相結合,以平民化的方式拉近選題同受眾間的距離。也就是以平民化的視角去講述新聞故事,從而拉近新聞同民眾間的心理距離。電視編輯不但要重視挖掘新聞內容的深度,也要注重其表現形式的多元化樣態。豐富電視新聞傳播形式方式有很多,可以利用電視新聞欄目、公眾號平臺、新聞網站等媒體矩陣與公眾互動交流,不但增強受眾參與度,還能實現多層次傳播,進而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在技術創新方面,電視編輯要善于利用新技術助力新聞生產,豐富新聞節目的表現手段。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新聞作品表達方式更加豐富,電視新聞編輯要借助新媒體技術,從視覺、聽覺等層面強化用戶的感官參與度,在場景細節上展示技術創新,將真實畫面與特效疊加合成,在有限的時間內生動呈現新聞內容,突破新聞傳播的空間和時間限制。在傳播形式方面要融合多種元素進行創新,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并結合視頻、動畫、圖片等元素深耕新聞作品,提高受眾滿意度,以便于新聞內容的二次傳播。同時,在屏幕畫面設計方面要做到直觀精致,具有創意,從視覺表達上為新聞傳播增添色彩,并結合關鍵詞特征設計新聞視屏的視覺呈現色調,通過新媒體技術表達重大主題,使其更適合媒體融合的傳播特征。
(三)電視新聞節目受眾互動與表現形式創新
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編輯要注重新聞內容生產的深耕,應用新媒體技術多元化呈現傳播形式和受眾體驗,緊跟社會熱點話題,真實表達新聞事件聚焦百姓生活,使電視新聞更貼近群眾生活,滿足受眾需求。這就要求電視編輯堅持內容為王,推動電視新聞生產的縱深發展,依托創新互動的傳播方式,在產品創作上堅持內容和形式相結合的創作模式,實現新聞產品的價值和影響力。同時,要不斷創新電視新聞產品表現方式,深度挖掘新聞內容,傳遞社會溫情、時代新貌等正能量內容,以拓展新聞作品的深度。在互動方式和技術創新等表現形式方面,電視編輯要利用互聯網思維,以受眾為基點,實現新聞產品的互動傳播,通過創新互動形式來激發受眾參與,進而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及社會環境。同時,充分利用新技術,以技術水平推動新聞產品的互動和創新,實現電視新聞節目的互動傳播,將新聞節目同新技術緊密聯系,選擇同話題匹配的技術創新制作新聞內容,以增強受眾的感官體驗。總之,融合時代,新技術的發展及應用為電視傳播媒介的表現形式提供了豐富手段,電視編輯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傳播形式,如微信、微博、網站等媒體矩陣,強化電視新聞互動性,克服傳統的單一傳播模式,實現電視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互動交流,吸引受眾積極參與討論和關注,以形成新聞內容的二次傳播。同時,電視編輯要注重新聞產品內容與形式的融合,借助新技術手段深耕內容生產,為融合環境下電視表現形式及互動傳播提供更廣的思路和啟發。
參考文獻:
[1]張薇,張媛媛.融媒體時代電視媒體防汛抗洪報道的策略——基于2020年洪澇災害的報道分析[J].出版廣角,2020(20):65-67.
[2]潘文利.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編導的創新路徑[J].青年記者,2020(29):56-57.
[3]周安琪.全媒體時代省級廣電媒體融合發展之路——以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為例[J].出版廣角,2020(19):17-19.
[4]曹艷,李文學.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文體嬗變的表征與邏輯[J].東南傳播,2019(03):11-13.
[5]朱紅強.電視新聞報道中立場表達的圖文關系[J].外國語文研究(輯刊),2018,9(02):62-75.
作者:李獻菊 單位:鄭州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