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全媒體下的電視新聞突圍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全媒體時代,傳統電視媒體的新聞報道要繼續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就必須尋找一條突圍路徑。本文認為,主題宣傳的親民化、報道形態的過程化和深度調查的常態化,應該成為增強電視新聞綜合競爭力的側重點。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報道形態;路徑創新
在傳播生態急劇變化、輿論場更加復雜的全媒體時代,電視等傳統主流媒體的權威性被逐漸削弱,陣地被不斷蠶食。城市電視媒體節目優化和創新的著眼點應該是新聞,獲取市場優勢的殺手锏還是新聞。積極應對全媒體語境的挑戰,推進城市電視媒體新聞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內容產品持續轉型升級,是當前一個急迫而又嚴峻的課題。城市電視媒體的新聞報道如何放大引領輿論導向的喉舌功能,找到一條符合實際的突圍路徑?筆者認為,不妨可以從三個側重點去進行探索。
一、主題宣傳親民化
在電視新聞節目中,一個重大主題絕對是一種高度的理性概括。主題宣傳的核心,主要是通過提供適當內容,讓公眾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這個主題的影響,接受一種理念、一種愿景、一種事實,感受一種力量,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其中。策劃開展好主題宣傳是城市電視媒體新聞節目的首要職責和使命。但是,主題先行、堆砌文字、沉迷于制造大場面或者使用萬能畫面的宣傳方法,呈現在電視熒屏上的傳播效果顯得越來越蒼白無力。新聞是對人的傳播,主題宣傳必須謀求內容和形式的雙重更新,在大片化的基礎上著力實現親民化,讓受眾喜聞樂見,才能凸顯傳播價值。電視媒體作為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的喉舌,也是連接群眾與政府之間的橋梁與紐帶,對重大主題報道可以在已知新聞事實的基礎上進行策劃報道。當然,這種策劃必須遵循新聞規律,尊重主觀與客觀的辯證統一,堅持以事實說話,即使是聯動型策劃也要以客觀事實為基礎。2019年國慶節這一天,紹興市新聞傳媒中心電視端口的宣傳以《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專欄為統領推出組合報道。首先聚焦的是閱兵式,全景式立體化地展現紹興各界收看講話和閱兵式時激情澎湃的壯闊場面,表達了紹興兒女對新中國輝煌成就的自豪和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與祝福,并連線應邀到北京天安門廣場觀禮閱兵式的紹興代表,分享他們在現場的切身感受。隨后采制播發《新聞行動:我為革命老區代言》,圍繞要讓老區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要求,多路記者深入全市多個革命老區,通過所聞所見所感,展現紹興革命老區的新生活新氣象。記者代言體既貼近性強,又有親和力,尤其是在契合“網紅”效應后,能夠讓主題宣傳“上接天線、下接地氣”,消除傳播障礙。如記者采制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典型人物,就充分展現了共產黨員的風采。紹興一中的老校長徐傳嘉,一輩子秉承“黨指向哪里,就干到哪里”的理念。雖然年近九旬,他依然腰板筆挺;雖然生活極為簡樸,但是在為學校募捐時,一出手就是10萬元。記者通過對畫面細節的展開和放大,使報道感人至深。這樣的報道,由于內容豐富,形式鮮活,既充分展現了電視傳播的優勢,又著力捕捉到了普通人在國慶當天傾瀉而出的自豪感,把宏大敘事寄寓在鮮活的場景和豐滿的故事與細節中,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二、報道形態過程化
電視新聞的報道形態現在基本可以分為遞進式敘事結構和倒敘式敘事結構。前者是根據時間順序,講述新聞事件的原因、發展、變化、結果,整個過程就是報道最新時間內曾經發生過或者正在發生的事情。這種敘事手法能夠清晰地將新聞事件的過程線性地展示給觀眾。后者是不嚴格按照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進行敘事,而是先把事件的結果概括出來告訴受眾,接著再回顧事件,并進行層層剖析。這種手法可以制造懸念,激發受眾的好奇心。在信息傳播的視頻化時代,強化視覺沖擊是電視新聞必須全力拓展的重要優勢。浙江衛視甚至提出了“無航拍不新聞”的理念。城市電視媒體新聞節目的視覺沖擊靠什么?筆者認為,一方面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提升視覺表達體系,比如推進航拍常態化、更好地利用圖表讓精良成為一種包裝態度;另一方面要著力強化新聞的過程感,充分展現新聞當事人的言行舉止和情緒波動,全力捕捉新聞的沖突和懸念,再輔之以有意味的視角變化、鏡頭運動和畫面組接等表現手法,催生令人難忘的新聞瞬間。老套路拍攝新聞,是畫面不足、解說來補,也許半個小時就能搞定。但視頻時代更需要新聞具備故事的品質。長時間的記錄和跟拍,已經形成電視新聞的采制潮流。如果說紙媒的新聞是寫出來的,那么合格的電視新聞必須是拍出來的;如果說紙媒新聞拼的是文采和思想,那么電視新聞拼的就是形象的捕捉能力和用畫面講故事表達觀點的能力。形象大于語言應該成為電視新聞從業者恪守的職業自覺,用形象思維釋放畫面的多義性和豐富性,才能在全媒體時代的眾聲喧嘩中鍛造電視新聞最核心的生命力。新聞報道的故事化就是記者要以講故事的敘述方式報道新聞,這是電視新聞報道中比較常見的報道方式之一。曾獲普利策新聞獎的美國記者富蘭克林認為,新聞學的本質是故事。所謂新聞報道故事化,就是在報道過程中要采用對話、描寫和場景設置等,細致入微地展現新聞事件中的情節和細節、客觀實踐中隱含的能夠讓人產生興奮感、富有戲劇性的故事。2019年以來,紹興市新聞傳媒中心電視端口開設人物特寫專欄,明確要求把鏡頭對準快遞小哥、環衛工人、烏篷船船老大、地鐵建設工地的工人等各個行業的普通勞動者,引導記者用拍攝紀錄片的態度拍攝新聞。相關報道力求在見人見事見場景的基礎上捕捉原生態的新聞情節。其中有一條快遞小哥的電視報道,記錄他從白天一直忙碌到凌晨2點58分的最后一單,鏡頭敘事充滿生活的塵土和汗水的味道,深深打動了受眾。
三、深度調查常態化
深度調查類報道是電視媒體與網絡媒體碎片化傳播開展差異化競爭的利器。但是調查類報道要從維護公眾利益出發,通過記者的介入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共同關注的問題。移動優先是媒體融合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意味著傳統媒體的新聞時效優勢已經喪失。然而,相比電視新聞性節目,互聯網新媒體所報道的新聞事件更多的內容是草根的、平民的、淺白的,具有娛樂性的。對于城市電視媒體來說,與自媒體相比,專業水準理應高出一個段位。推動深度調查類報道的常態化,采制自媒體目前還無法完成的內容產品,是城市電視媒體重塑主流地位的重要路徑和現實抉擇。網絡平臺在調查類報道這一方面仍處于初級階段,網絡平臺雖然能夠為人們提供最新資訊,并且做到了有視頻有真相,但仍然在調查類報道方面與傳統電視媒體有著較大差距,這種差距集中體現在專業手法與客觀性兩個方面。主流媒體更應該成為時代的敏銳觀察者,敏銳捕捉社會熱點和難點,凸顯新聞的公共品質。因為主流媒體可以更加便捷地和官方交流。構筑這個交流平臺恰恰是主流媒體的責任和使命,也是主流媒體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目前,廣泛開展新聞調查,已經成為主流媒體承擔社會責任、解讀社會熱點問題和焦點問題、擴大社會影響力的重要舉措。為了推進電視深度調查的生產,紹興市新聞傳媒中心在電視端口開設常態化的記者調查專欄。2019年以來,“紅色景點為什么走熱、特色小鎮如何求名更要求實、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創產品怎樣才能贏得市場、古城夜經濟怎樣才能火起來”等議題,在報道的前置階段就促動記者脫離消息思維,增強深度調查意識,激發記者積極介入深度調查的激情。由于電視端口深度調查類報道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導致優質報道不斷涌現。比如關于紹興ETC市場的調查、曹娥江江底泥沙淤積的調查等報道,在官方和民間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媒體生態持續裂變,推動深度調查報道的繁榮,才能為城市電視媒體新聞鍛造更深遠的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鑄就更廣維度和更強能級的公信力與權威性。
四、結語
電視媒體在視頻新聞生產方面具有采編、拍攝、制作等多方面的專業優勢,大量的原創內容產品存在著自媒體人所沒有的權威性。就城市電視媒體而言,當前是要以媒介融合為契機,強化互聯網思維,在優化新聞生產體系、釋放內容原創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傳播平臺和傳播渠道,進一步提升電視新聞節目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陸小華.《和諧中國行》與主題宣傳創新[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2).
[2]傅一晟.新時期電視新聞策劃的突圍之道[J].傳播力研究,2018(22).
[3]吳長佳.強化電視新聞的故事化表達[J].當代電視,2019(8).
[4]蔣丹妮.電視新聞如何揚長避短發揮優勢[J].記者搖籃,2019(2).
作者:王存瑞 單位:紹興市新聞傳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