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析新聞傳播專業實踐教學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全新的教育教學形勢,促使高職院校各專業的教師改革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讓教育界迎來新的明天,特別是新聞傳播專業教學的有效實施,尤為突出。本文以高職新聞傳播專業的課堂教學實踐為立足點,從凸顯學生優勢,注重教學創新,運用網絡技術三個方面,展開論述。作為高職院校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師,我們要不斷地進行實踐研究和探索,找尋到最佳的教學路徑,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對新聞傳播專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進行細致的分析,以開闊寬廣的教學路徑。
關鍵詞:新聞傳播專業;實踐;教學路徑;分析
教育教學改革已經全面開啟,中高職院校各專業的課堂教學,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態勢,其影響力尤為明顯。尤其是專業教學實踐路徑的探索,備受關注。當前,世界各國包括我國在內,已經步入到新媒體時代。各個階段的新聞傳播專業,都引起一線教育者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實踐教學路徑的研究和分析,更是尤為矚目。作為高職院校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師,我們要全面剖析新聞學的教學現狀,深入到教學實踐中,緊跟時展的腳步,以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為傳播載體,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探究,更全面地感受社會變遷的氣息,優化各個教學環節,給學生說話的權利,指引學生對不同的新聞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順利地完成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學任務。下面,筆者就以本專業的教學實踐為契機,就其教學路徑,進行科學而全面地分析。
一、抓住新聞傳播專業的主旨,融入時代主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眾所周知,我國的教育領域與新媒體背景已經完美地融合起來。中高職院校專業的教學實踐,逐漸與時代接軌,富有時代的特色,能夠牢牢地抓住專業的核心,把時代的主題展示出來,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學生對不同的新聞發表不同的觀點,促使學生更加全面地學習新聞傳播專業。在實際的高職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學中,一線教師根據教學實踐的變化規律,充分體現信息化的特色,把更多的信息引入到課堂中,豐富學生所學的內容,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新聞事件,加深學生對新聞知識的印象,清晰地呈現知識,為新聞傳播專業探索出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例如,我國經濟發展歷程中的“一帶一路”這一新聞,為了讓學生對其詳細的發展情況進行了解,教師可以采用與學生進行交流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查閱和尋找,把以中國為中心的“絲綢之路”刻畫出來,從而展示新聞的時代性。[1]
二、尋找新聞傳播專業的契機,彰顯創新本質,提高學生的表達欲望
學生意識的開發和培養,與教育教學改革融為一體。教師只有尋找機會,讓課堂與教學、與實踐融合起來,把創新思維滲入到教學中,課堂教學才會充滿活力,學生的表現欲才會不斷地增強。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師要認識到學科教學實踐所占據的重要位置,把握問題的出發點,潛心研究改革的方向,不再單純地沿用灌輸式的教學,而是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把問題拋給學生,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進行討論,讓學生把對不同新聞的看法,通過專業性的語言陳述出來,讓學生的新聞思維更為靈活,這樣能夠把創新的本質展示出來。例如,就我國70年大慶的新聞來說,教師可以在學生觀看完后,讓學生展開討論,暢所欲言地談一談自己心中對祖國的情感,找準機會,引發學生對軍事力量的深入思考,讓學生寫成文章,形象、具體地描述出70年來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2]
三、總結新聞傳播專業的規律,運用新媒體,全面推進課堂教學實踐
教育教學隨著時代的變遷,處于動態發展的趨勢中,其內容更具先進性,能夠與信息技術的運用有機地統一起來。為了全方位落實新聞傳播專業的課堂實踐,一線教育者要綜合性地運用多媒體技術,不斷地更新教學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法,賦予課堂新穎性,深深地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新聞的探究中,以滿足學生內心對行為知識的需求。在課程實踐環節,教師要巧妙地運用網絡技術,讓學生搜集到更多的新聞,關注新聞事件的發展、變化,并積極地開展互動交流,運用手機、電腦、網站等多種形式,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理念,促進實踐性教學。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學不僅僅是注重理論知識,更加應與實踐相結合。學生通過實踐,真正理解媒體工作,從而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專業性強的新聞傳媒人才。[3]總的來說,高職新聞傳播專業本身與社會緊密相連,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作為本專業的教育者,我們必須在上述方式的指引下,不斷地進行教學實踐,認真地總結教學中的不足,要注重時代的發展,把具有正能量的新聞,通過不同的形式,傳遞到課堂上,讓學生切身參與新聞,鍛煉學生的思維,強化學生的認知意識,以弘揚主旋律的新媒體行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能夠品味到新聞學習的樂趣,從而為新聞傳播專業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劉佳慧.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J].新聞研究導刊,2019(09):99-100.
[2]張淑清.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理念與路徑研究[J].傳媒觀察,2019(05):272-274.
[3]呂冬梅.新媒體時代高職新聞傳播專業實踐性教學探析[J].傳播與版權,2019(03):163-164.
作者:馮革文 單位:甘肅省廣播電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