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醫英語教學應借鑒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成果和經驗,在ESP教學理念和模式的指導下,提高中醫學生醫學專門用途英語水平,促進中醫在國際上的傳播,提高它在世界醫學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關鍵詞:中醫英語;ESP教學;中醫院校
一、ESP教學理念
ESP教學理念主要以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需求分析理論、主體性教育理論為基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指,知識不是簡單地通過傳授而學到的,而是基于學習者已有的知識體系和個人經驗加以建構,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內化過程。它是ESP教學理論的核心。需求分析理論是指,英語課程設計和教學內容應以滿足社會需求和學習者需求為前提,通過需求分析,及時科學地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這也是有別于EGP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主體性教育理論是指在ESP教學過程中,把學習者放在教學活動的主體位置,充分調動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和能動性。通過設計形式多樣的教學環節,激發學習者的創造力,創建寬松、包容、融洽、民主的學習環境,使學習者在良好的教學環境中,完成學習任務和個體全面發展,實現現代教學的主體性教育功能。
二、中醫英語課堂教學現狀
(一)教學目的不明確,教學地位模糊
雖然大學英語學習階段和專業英語學習階段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的不同,但長期以來,中醫英語課教師把不同學習階段的教學方法混為一談,沒有區分和差別,仍以大學英語階段的聽、說、讀、寫、譯為主要教學手段,導致中醫英語課程地位尷尬,很難凸顯其實用性、應用性強的特點。學生學習目的模糊,學習興趣也受到影響。中醫英語是一門新興學科,是中醫學和英語語言學的交叉學科,有些教師側重中醫學知識的英譯或教學,有些教師則將它歸為中醫學下的一個分支。這就會導致中醫英語課程的邊緣化,其主體性得不到重視,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不能培養出全面、適應市場和時展的中醫藥新型人才,無法很好地服務中醫國際化發展。
(二)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式單一
中醫英語是專業英語的一個組成部分,以實用性強、教學目的明確為主要特征。很多中醫院校的中醫英語課程,其教學理念沒有建立在學生就業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基礎上,盲目地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單一的教學手段。授課過程中,它沿襲閱讀+翻譯的教學法,沒有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探索,較少設置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和環節,一味強調中醫英語的詞匯積累和分析語法現象,以句法結構為單位,進行“填鴨式”教學。
(三)師資隊伍匱乏,課程設置單一
中醫英語課程既需要語言技能的傳授,也需要醫學專業知識的解析。目前,這種“雙師型”師資較為缺乏,英語語言能力突出的大學英語教師往往缺乏醫學專業基礎,對一些中醫專業術語和中醫典籍不甚了解。多數中醫院校開設的課程由中醫英語翻譯為主,設置不合理,課時嚴重不足。
(四)教學效果評價形式單一,教材亟須改進
目前,中醫英語教學評價體系仍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學生的課程成績主要是試卷考試。此外,中醫英語教材缺乏統一性,高校各自為政,或訂購教材,或自編教材,沒有根據學習需求和社會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和考察,教學內容乏善可陳,教材編寫缺乏連貫性和全面性,教材使用缺乏針對性,創新性不夠。
三、構建ESP教學理念下的中醫英語教學模式
(一)以需求分析為基礎,完善課程體系
從ESP教學需求分析出發,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社會需求、教師需求以及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情感。對需求的了解,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實際情況,制訂教學計劃,編寫和使用授課教材,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中醫英語課程教學應根據學生學習水平,進行分層教學。入學時根據學生英語成績,已經具有扎實英語知識基礎和較好應用能力的學生,可以在一年級學習相應的中醫英語課程;英語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可以在一年級和二年級大學英語學習的基礎上,在三年級學習中醫英語課程。教學內容不應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而應細分為語言知識、學術能力、職業培養等,著力鍛煉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采取多樣化原則,以培養獨立思考和思辨能力作為教學活動和學習環節的核心。通過開設不同的中醫英語課程,循序漸進開展中醫英語課程教學。大學英語學習階段,普通英語的聽、說、讀、寫、譯在中醫英語學習階段體現為不同階段的課程設置和能力培養。初級階段,可以開設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英語聽說課程;中級階段,可以開設中醫文化、中醫古籍、中醫翻譯理論與實踐;高級階段,可以開設中醫英語學術寫作、中醫英語國際演講和國際會議講座等課程。結合中醫專業需求,開設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護理、中醫養生、中醫醫古文、中醫文獻檢索、中醫方劑學等具有特色的專業英語課程,豐富學生學習內容,提供個性化學習的環境和教學,增強課程設置的實用性和實踐性,培養學生中醫英語語言技能和臨床實踐能力。
(二)以學生為中心,靈活選擇教學形式
合理設置課程的前提下,還需要靈活的教學形式和方法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二者相輔相成。中醫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強的課程,應借鑒大學英語多樣化的授課方式,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在教學活動中積極與學生互動。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網絡資源,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網絡資源自主學習,閱讀中醫類英文學術刊物,課上課下學習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鞏固學習效果。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教學評估體系
一方面,對中醫藥專業的教師進行英語培訓,包括英語技能和英語教學法的培訓,使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達到授課要求;另一方面,對英語專業教師進行中醫基礎理論及中醫相關專業課程培訓,可以采取隨堂旁聽或獲得第二學位的方式,普及和扎實他們的中醫專業知識。定期對中醫英語教師進行審核,保證他們的授課水平和授課質量。中醫英語課程的教學評價應采取多樣性原則,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將教師評估和學生評估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較為客觀真實,通過課堂表現、小測驗、語言技能測試等方法,較完整地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估和測定,對教學效果鑒定和教學改革有積極的作用。終結性評估不應被摒棄,其優點在于運用知識性試題考核學生的記憶力和理解力。
四、結語
中醫英語承擔傳承和傳播中醫醫學文化與專業技能的重任。我們應具備國際化視野,以ESP教學理念為指導,提高中醫英語教學質量,實施中醫英語教學改革,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中醫英語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促進中醫學的發展,推進中醫的國際化進程和文化傳播。
參考文獻:
[1]安超.基于需求分析的ESP教學探討[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34(1).
[2]蔡基剛.中國大學英語教學路在何方[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鄒德芳 單位:廣西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