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的滲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挖掘素材,激發情感,巧妙滲透家國情懷
在家國情懷教學與培養方面,歷史學科最大的優勢就是課本教材中包含有豐富充裕的教育教學資源。史料真實、內容客觀,教師可以從中挖掘出很多教育教學素材。利用課本原有的素材,巧施善導,對學生巧妙滲透家國情懷,于無形中讓學生牢記歷史、以史為鑒、讀史明智、提升認知。比如在教學“”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引起“”的直接原因,我指導同學們準備并表演了巴黎和會的一幕。通過課前排練,同學們把美國總統的虛偽、法國總理的蠻橫、英國首相充當的“和事佬”角色以及中國北洋政府代表顧維均的愛國情懷表演得入木三分。精彩的表演、豐滿的情節把大家帶回到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喚起了同學們內心的愛國情感。深深的代入感讓同學們一個個神情嚴峻、屏住呼吸,有個同學不由自主地喊出:“還我青島、還我山東”。在這樣的歷史劇的感染下,同學們的愛國情感被充分激發,他們深刻地感受到了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的慘痛教訓,心靈得到了震撼,潛能得到了開發。通過深入挖掘教材,創設情境教學,利用學生對祖國的深情摯愛點亮歷史課堂,積聚正能量的火花,使愛國主義教育在課堂上潛移默化地進行,民族責任感與使命感在學生心底悄然駐足。
2身臨其境,培養情操,真實滲透家國情懷
在培育學生“家國情懷”這一核心素養時,始終都應該重視他們對家的情愫。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該融入當地的鄉土歷史文化元素,進一步提高學生們對家鄉的了解與熱愛。提起家鄉歷史文化,學生必會倍加親切,教師需要善于調動課堂氣氛,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以外的一切有效資源,形成教學合力,滋養學生的愛國情操。例如我在講授北師大版“國民黨政權的崩潰”這節課時,先用課件展示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壯觀景象,突出解放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在假日里帶領學生到安徽省肥東縣瑤崗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以及渡江戰役紀念館參觀,通過大量的實物與照片,在現場講述歷史,學生了解了由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人組成的渡江戰役總前委,在、的指示命令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分三路兵團打過長江去,解放南京等地。學生們在革命先輩們的豪邁氣概中感受到的是英勇頑強的革命斗爭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身臨其境,歷史畫面和場景的再現讓學生深感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在實踐活動中接受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直接形象的真實體驗,讓學生更加了解家鄉,更加熱愛家鄉;讓真實存在的歷史事件走近學生,感染學生,汲取當地文化的精髓,提升家國情懷的內涵。
3以詩促情,傳承精神,鮮活滲透家國情懷
詩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因為詩歌代表了中國文學語言美的極致,更代表了祖國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流傳下來的詩歌,已經充分被歷史檢驗,證明了價值,能夠作為歷史的佐證。有些人用詩歌來記錄歷史;有些人用詩歌來推動歷史。在歷史教學中適當地引用詩歌,能讓學生更多地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產生認同、尊重和熱愛的情感。通過詩歌的熏陶,提高他們對是非對錯、美丑善惡的辨別與判斷能力,逐漸樹立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人生觀與處世態度,養成健全的人格,增強意志品質。詩歌中體現的美感和精神氣節,又符合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讓我們和學生一起從誦讀中窺探歷史的側影,感受歷史的氣脈,傳承歷史人物的民族精神。林則徐虎門銷煙抗擊外來侵略,在中國近代救亡圖存之路上成為看世界的第一人,一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愛國之情愫、報國之志向躍然于紙上。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強烈的責任感激起中國一代又一代人為抵抗外來侵略,為捍衛民族、國家利益而進行英勇不懈的斗爭?!案锩形闯晒?,同志仍需努力”體現了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者的不屈不撓,不惜犧牲生命為國家謀發展,為百姓爭前途。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有“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這首七律描繪了解放軍渡江解放南京的雄偉場面,氣勢磅礴,雄壯有力,同學們朗讀起來依舊激動不已。這些詩歌能激起學生的共鳴,讓同學們理解什么是家仇國恨,什么是誓死報國。在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今天,愛國詩詞在中學歷史課堂閃耀光芒,培養了青年一代的家國情懷,無論他們將來身處何方,這種情懷宛若奔流不息的江河,流淌在每個中國人心間,滋潤著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
4中外對比,理性思辨,有效滲透家國情懷
培育“家國情懷”的素養,不能局限于中國的歷史,更應該著眼于當下,放眼于世界。家國情懷就是培養學生的中國立場、世界眼光。在世界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是大有可為的,只要我們抱以開闊的胸襟,在理解、包容和借鑒中與世界對話,通過中外對比、理性思辨,從中提煉養分、攝取精華,用世界的眼光熔鑄“人類命運共同體”大格局下的家國情懷。例如在世界史“從倒幕運動到明治維新”這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先激情導入,通過比較中日兩國在19世紀的遭遇得出:中日兩國“同是天涯淪落人”,都曾經是西方列強侵略的對象,但到了19世紀末期,這兩個國家“相逢之時已經不再相識”。我將整個教學內容精心整合為三個篇章:一、探源日本、追根究底;二、變法圖強、棄舊圖新;三、放眼世界、家國情懷。從日本幕府統治講起,到倒幕運動、再到明治維新,歷經大刀闊斧改革后的日本成為亞洲強國并走上對外侵略擴張道路,一衣帶水的鄰邦中國成為其覬覦的對象。再聯系中國歷史,甲午戰敗、《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危機,客觀上卻激起了中華民族各階級各階層救亡圖存民族意識的覺醒。資產階級維新派以康有為、譚嗣同等為首發動了,從國家制度層面思考圖強救亡的途徑與方法,這是奮發向上、激流勇進的家國情懷,拯救民族危難的中華民族精神之體現,對民眾進行了較好的家國意識啟蒙。最后聯系到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們堅信: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歷史學科教學是家國情懷教育的主陣地。歷史教材中的每一個歷史事件,都能用來開展家國情懷教育。歷史教師需要與時俱進,擔起重任,把家國情懷教育落實到每一課,并結合課外實踐活動,構建符合教學需要的歷史情境,深度體驗歷史人物的思想與情感變化,引導學生將思想認知升華到家國同構這一層面。家國情懷教育一定會為國家培養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社會公民。
參考文獻
[1]蔡冬梅.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J].學科空間,2018.
[2]秦文霞.用家國情懷點燃語文課堂正能量的火花[J].中學教學參考,2016.
[3]邵清.學科核心素養之“家國情懷”的認識與實踐[J].歷史教學問題,2018.
[4]張玫.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育學生愛國情感[J].中學課程輔導,2015.
作者:朱亞嵐 單位:合肥市五十中學西校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