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方農業產業結構及發展方式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關鍵詞:農業結構;生態農業;生產總值;西藏
西藏高原位于中國西藏高原的西南部,海拔超過4000m。西藏的畜牧業包括草原畜牧業、河谷農業和林業。因此,西藏的農業系統相對脆弱,受到自然災害和地理的威脅。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的變化和發展,西藏的農業經濟不斷增長。2000年,西藏農業大幅增長,油菜籽產量近4萬t,肉類產量近15萬t,牛奶產量近20萬t。該地區的糧食總產量為960000t。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的份額以及它們對經濟的貢獻和影響都發生了變化。
1西藏農業結構分析
根據對西藏2012年的統計分析,西藏農業總產值呈現逐年增長的總體趨勢。2000年農業總產量比1995年增長42.7%,2005年增長32.3%,2010年增長48.8%,2012年增長17.4%。在西藏的支農工業結構中,農業和畜牧業生產總值占主導地位。2012年,農業生產總值將占gdp的45.1%,畜牧業將占gdp的50%。畜牧業已經超越農業,成為西藏的主要產業。過去幾年與相關政策的落實,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黨內和國家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部門服務,逐步吸收了大部分的總價值超過了農業生產和林業和漁業作為新興產業[1]。西藏大部分可耕地由草原、亞高山高原和亞高山草原組成。西藏地區的文化分布是根據海拔高度分布的。在低地(不到1800m),主要作物是水稻、玉米和小麥。在中高海拔地區(2300~2700m),沒有水稻,但主要是小麥、玉米和豆類。高海拔(2700~3000m)主要由小麥、冬春大麥、油菜、豌豆、蕎麥等冷植物組成。糧食作物占所有作物的最大份額。林業主要分為農村和郊區的木材種植、林產品和竹林。畜牧業主要包括飼養和狩獵動物(豬、牛、羊),占總產量的50%以上。
2西藏農業存在的問題
對西藏農業結構的分析表明,雖然近年來西藏農業產值大幅增長,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1市場局限性
西藏的人均購買力較低,市場規模較小,不利于西藏農業生產的增長。
2.2生態環境的破壞
環境退化有兩個方面。西藏是全國人均耕地面積最大的地區。但由于西藏人口分散,很難實施農業機械化和集約化生產方式,實際耕地面積減少,生產效率下降[2]。由于這一地區的氣候條件,西藏草原質量差,承載能力低,放牧和放牧的組合不合理,部分草原嚴重超載和退化。
2.3農業生產基礎設施不完善,資金投入力度不夠
發展減少了基礎設施、農業和基礎設施,并不能保證灌溉農業和機械維修材料和農業及農村合作整體上升,但主要集中在購買農產品的運輸車輛,農業和灌溉農業收成率低、投資品,嚴重影響了農業發展的勢頭。
2.4農業科技推廣力度弱
質量差的農村農業勞動力的科學技術的進展緩慢,在科學和技術落后的科學研究小組中相對比較低,不足,缺乏紀律,投資不足,科學和技術的普及體系不完整,運營機制缺乏活力的組織,那是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
3西藏農業發展方向
為了提高西藏的農業發展水平,必須接受發展農業新的認知和可持續農業的新想法。傳統農業是一個多樣化的生產領域,能夠獲得自然資源。過度使用自然資源嚴重破壞了西藏的環境。因此,以保護自然資源為基礎的農業發展是當今最重要的趨勢。首先,生態農業的發展必須考慮到西藏的具體氣候條件和勞動力水平。第二,通過調整農業成分來提高農業總產量。使用科學方法界定部門與增值、制訂和實施必要條件和環境政策、確保蔬菜工業的結構調整、加快農業林業的結構調整和提高農業效率[3]。第三,提高勞動質量和科學產出水平。在農村勞動力知識水平不高的情況下,重點是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確保學齡青年的文化素質。與此同時,農業生產技術正在積極推進,農業知識傳播渠道也在擴大,包括廣播、新聞、電視、互聯網、農村專家的流動性、農業培訓等。
4結語
根據地方情況,優化利用農業資源協調農業發展與資源和環境。避免盲目發展,不惜破壞環境,同時,為了保持西藏農業生產的穩定和高產,要避免過分注意阻礙環境保護和農業發展的有利形勢。
參考文獻:
[1]李少偉,余成群,孫維.西藏農業結構特征及調整效應研究[J].農業系統科學與研究,2009.
[2]西藏社會科學院.中國西藏發展報告[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
[3]陳立勇.西藏農業結構調整的思路與對策[J].西藏農業科技,2002.
作者:登增卓嘎 單位: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