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數學教學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數學課堂上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課堂上要幫助學生樹立創新觀念,積極發揮想象,引導學生通過多方位來思考數學問題。本文主要通過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多樣化教學方式以及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等方面分析了數學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數學;創新能力;學生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基礎,在培養學生創新性方面,師生關系起著重要的作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是新時期賦予我們教師的歷史重任。所以教師應該在對學生進行傳統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下面談談自己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的幾點做法:
一、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基礎,在培養學生創新性方面,師生關系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心理就沒有負擔,沒有壓力,從而就有一個好的心境,使學生在寬松、愉快的課堂中激發起創新意識思維也就更活躍了,就能敞開心扉,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并自由地思考問題、最終達到知識的吸收和創新。相反,當師生關系出現隔膜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不高,思維就難以活躍,上課就有畏懼心理,這樣學生就沒有好心境去探求問題的真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把民主和微笑帶入課堂,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努力創建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引導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自由發表意。
二、教學方式多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1.引導實踐操作,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由于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許多實踐操作的機會,所以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操作,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源泉。讓學生在操作中發現新知識,掌握新知識。我在上《三角形的內切圓》這節時,讓學生課前先準備好一張三角形紙張,上課時要求學生在自備的三角形紙張中剪出一個最大的圓。學生興趣很濃,有的學生用鉛筆先試著在三角形中描出圓,并想方設法所所畫的圓與三角形三邊靠近。有的學生干脆拿出圓規在三角形中畫圓,一次比一次大,也盡量使圓與三角形的三邊接近。這樣,教師通過展示學生的作品,并引導學生觀察,發現三角形中剪出的最大的圓會與三角形的三邊都相切。通過動手操作,達到了化難為易,讓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操作中萌發,培養了創新能力。
2.指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是學生自己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因為學習數學的唯一方法是讓學生再創造,所有一個人能成才,除了教師輔導,更重要的是自己學習,這樣通過自主探索,尋找問題所在方法,這樣既發揮了學生主體作用,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此方法應驗了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的一句話:“讓學生借助教師和教科書提供的材料去發現和回答他的疑問,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其優點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并學到相應學科的認識方法。”
3.進行開放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學生在開放的教學課堂中身心輕松,不受壓抑,這樣他們才能積極思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法讓學生在想象、推理、實踐中去探索和發現規律,學會學習,也可通過教學活動的開放來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4.指導歸納總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學生在總結結論的過程中,能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也能培養創新能力。比如,在教《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我課前通知學生每人準備好三根長短不一的木條,上課時要求他們把準備好的木條拿出來順次相連,看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結果,有的可以圍成,有的不可以圍成,然后,我把他們分成四個小組,每組都分入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學生,讓他們觀察討論為什么有的同學所帶的木條不能組成三角形?這樣,學生各抒己見,氣氛活躍,最后一致認為,要圍成三角形,必須滿足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5.精心設計練習,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在教學中,要改變傳統教學就題論題的觀念,應該適當地改造、重組例題。使學生大膽地進行想象、猜測、探究。在教完《二次函數y=ax2的圖象》后,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已知正方形的周長為Ccm,面積為Scm2。(1)求S與C之間的函數關系式;(2)畫出圖像;(3)根據圖像,求出S=1cm2時,正方形的周長C;(4)根據圖像,求出當C取何值時,S≥4cm2。以上練習,我先讓學生去探究分析,找到解題的途徑,教師再參與討論引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過這樣的教學,即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化、系統化,又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在數學教學中,不要因為做題的失誤,教師便粗暴地批評指責學生。這樣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應多引導,多鼓勵,讓他們創造地學習,逐步形成創新精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創設情境,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當學生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要給予鼓勵,并給予分析解答。總之,我們教師要鼓勵學生創新,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構造條件,讓學生想創新、敢創新、愛創新和會創新。
作者:姜景森 單位: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黃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