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論茶文化與茶產業的互動關系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中國傳統茶文化構建了茶產業文化平臺。茶文化的核心是茶藝和茶道精神。專業文化與產業文化一脈相承,專業文化與產業文化密不可分。以茶文化精髓為核心,促進校企文化融合,推動產業升級。我國茶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曾出現“三多一少”的現象,即茶園面積多、茶葉產量多、茶葉加工企業及從業人員多,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少。中國茶葉出口受阻,國內茶葉消費處于低水平徘徊,茶產業發展受到影響,學校傳統的栽培、加工專業招生人數直線下滑。為突破產業發展的瓶頸制約,專業建設與課程設置的改革迫在眉睫。2002年,在傳統的茶葉栽培與加工專業的基礎上,我院創建高職茶文化專業,以培養適應生產、管理、營銷和服務第一線需要,具有良好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和一定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具備茶藝表演、茶葉生產加工、茶樓經營管理及茶葉營銷等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大膽創新,開設茶文化學、三峽茶藝和茶席設計等課程。組建茗泉茶藝隊,與湖北采花毛尖集團有限公司、武當山八仙觀茶葉總廠、上海仙茶美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有機配合,以茶文化節為平臺,向廣大市民宣傳飲茶與健康知識,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和產業文化,提升茶企業經營理念,為采花毛尖茶榮獲湖北省第一品牌奠定了基礎。
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
產業發展與專業建設在時間和空間上往往存在著由適應到不適應再到適應的一個變化過程。在高職教育大眾化背景下,職業教育要以服務地方經濟,促進產業發展作為辦學目標定位,瞄準產業發展走向,以專業建設為龍頭,以骨干課程建設為“抓手”,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實現專業建設與產業經濟的互動發展。
建立有效的人才互動機制
校企互動機制是指相關企業和高職院校通過多元化互動,有效協調校企產學研合作教育,充分發揮雙方功能和優勢,進行人才、信息、設施等資源的合理交流和整合,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和高職教育持續穩定發展“雙贏”目標的有機工作系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這為我們建立有效的人才互動機制指明了方向。我院以省示范專業人才庫為平臺,以省級精品課程為中心,建立校企人才聯動機制,實施雙向流動。
搭建產學合作的互動平臺
建立產學合作的互動平臺,結合行業特點,與企業、行業協會共建專業,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研究,在實踐中推廣,為行業服務,為產業服務,為地方經濟服務。以茶文化專業設置湖北省教育廳“楚天技能名師”崗位為契機,堅持走專兼結合的開放式師資建設道路。在學院宏觀政策支持下,以專業發展規劃為基礎,制定師資建設規劃,聘請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加盟教學隊伍,建立“兼職教師庫”,從中選聘技術、管理骨干來校任教或承擔學生頂崗實習指導工作,提升專業實踐教學水平。以人才培養、項目開發和技術推廣為紐帶,實現企業與學校的人才雙向流動,每年安排1~2名教師到企業鍛煉,常年聘請6位企業技術骨干到專業任教,參與專業建設,承擔生產性實踐和崗前實訓的教學任務以及頂崗實習指導工作。學院借助于茶文化專業,創建了宜昌市三峽茶文化研究會,面向社會吸納行業精英,他們帶來了豐富的實踐知識,同時還帶來新思想和當前專業人才需求等各類信息,為教師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間尋找契合點創造了有利條件。教師們深入行業、企業調研,借助校內科研人才優勢,為中國傳統名茶“鹿苑茶”制定了生產加工標準,與湖北省宜紅茶葉有限公司聯手開發了富鋅工夫紅茶系列產品,遠銷東歐國際市場,達到了互利雙贏的目的。
建立“三合一化”互動模式
專業建設的內在動因是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人才質量是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要尋求有利于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的互動模式,形成利益互惠、資源共享的聯合體。實施專業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課程設置與產業結構相融合、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相融合,教、學、做一體化,構建茶文化專業建設和茶產業發展“三合一化”的互動模式。
專業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
專業文化是在特定時期內專業本身所具有的價值觀念、知識與能力體系及從事專業教學與研究的全體成員特有的精神風貌和行為規范的總和;企業文化是員工一切行為規范的總和。茶文化專業文化與茶企業文化,雖然存在差異,但其核心價值取向和行動準則是相似的。把拼搏創新、精誠服務的企業文化融合到專業建設中,將茶道精神貫穿于專業教育、企業經營理念及產業發展的全過程,從而成為茶文化專業與茶產業的文化核心。
課程設置與產業結構相融合
中國茶產業由傳統的農業產業發展分化而來,形成一個橫貫一、二、三產業的龐大產業鏈,第三產業產值以每年100億元人民幣遞增,茶文化休閑旅游業、各種形式的茶葉會展業將會成為茶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產業結構調整對專業設置具有牽引作用,勢必對傳統的課程設置進行優化重組和改革,重點突出茶文化學、茶藝、茶席設計和會展服務等課程,為學生今后就業打下基礎。這適應產業發展方向,符合產業結構調整對人力資源的要求。
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相融合
課程目標包括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態度目標。根據茶產業現狀和茶文化消費發展趨勢,依據高職教育特點,聘請行業、企業專家與學校教師共同研究并確立茶文化專業崗位群,明確崗位職業要求;茶文化專業有評茶師和茶藝師兩個職業方向,根據國家評茶師、茶藝師職業資格標準,制定對應的課程標準,實行雙證融通。建立基于茶類識別、茶葉泡飲、茶事服務、茶葉營銷的項目化課程體系,在教學活動中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素質為基礎,突出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適應行業崗位發展的要求。
項目導向,“教學做”一體化
在教學過程中,按照課程標準,把教學內容劃分為項目,結合茶葉生產季節,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其工作程序為:教師與企業專家聯合制定項目任務→各小組根據項目任務利用業余時間查找相關資料,確定項目的目標和任務→提出一個或幾個設計方案→實施計劃→檢查評估→結果應用。達到教學環境實境化、教學過程生產化、學內容標準化,使學生與社會、行業、崗位“零距離”對接,學生、學校、企業三方共同受益。(本文作者:宋曉東 單位: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