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茶文化旅游發展的模式與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湖北赤壁茶旅游現狀
湖北是茶葉生產和銷售大省,茶葉的種植面積和產量位居全國前列,曾是全國茶葉出口三大口岸之一。湖北赤壁磚茶早在國內外享譽盛名,產品曾遠銷歐美市場,茶產業基礎雄厚,茶文化氛圍濃郁,茶文化旅游的前景非常廣闊。目前,在赤壁乃至整個湖北省,各大旅行社設計的旅游線路中,專門以茶為主題或者與茶相關的項目較少,絕大部分旅游線路僅僅是到茶園采茶、買茶和品茶,僅僅只是作為旅游行程中的某一組成部分存在,茶文化旅游項目單一,線路設計體現的當地茶文化內涵非常薄弱,而且不能滿足游客越來越高的旅游需求。茶文化旅游項目包含的內容應該是多樣豐富的,比如茶道研學旅行、茶園生態體驗之旅、茶文化遺跡探索之旅、茶葉博物館之旅等。
(二)基礎配套設施不夠完善
湖北赤壁磚茶在全國乃至世界茶葉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在茶產業發展中面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農戶的茶園均以小散茶園為主,無法集中連片進行采摘,茶園集約化程度低,難以進行統一管理,茶葉采摘機械化作業水平較低,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發展當地茶文化旅游的基礎設施包括核心旅游區外的道路拓寬、停車場修建、賓館民宿建設等不夠完善,配套的旅游服務還有待提升,包括網絡覆蓋、標識標牌、公共休息設施、專業的導游和優秀的解說詞等,此外從業人員的整體質量和水平還有待提升。
(三)旅游中茶文化內涵欠缺
從文化旅游模式開發的角度去看,我國茶文化涉及農業種植、采摘、種植等多個環節,這些環節以前處于茶產業的幕后,很少會被旅游者知曉,而這些對旅游者有很獨特的地域文化內涵和人文魅力。茶文化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比如茶詩、茶畫、茶葉、茶具、茶器、茶藝、茶道等。茶旅一體化是以茶為主體、以茶資源為重要媒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茶基地為重要載體、以旅游體驗的銷售為中心,讓游客體驗茶產業的各個環節,形成茶旅經濟產業鏈,最終實現“茶業在旅游體驗中增值,旅游通過茶產業添彩”的一體化發展目標。目前,赤壁市打造了以磚茶產業集群中的茶企為依托,具有代表性的比如趙李橋磚茶產業園和羊樓洞茶生態文化產業園,打造文化旅游特色項目,涉及面從茶葉生產、加工、銷售、茶樓經營、茶藝培訓、茶產品到茶園生態觀光旅游。在文化深層次挖掘這一塊,可積極籌辦各種茶產品展會和茶事活動,包括制茶大賽、茶藝比賽等,打造茶鄉特色型旅游模式,實現我國傳統茶文化的復興和光大,推介地方茶產業和茶文化。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推進湖北赤壁茶旅生態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歷史悠久
湖北赤壁是中國古老著名的茶區,茶葉種植歷史悠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包括赤壁在內的鄂南茶區生產的茶已頗具特點,質量好,影響大。唐宋時期,鄂南茶區在全國仍占重要地位。明清時期,鄂南茶區生產的茶在西北、北方市場上日漸重要,尤其是適應邊銷市場需要的緊壓茶帽盒茶,磚茶的地位舉足輕重,湖北赤壁羊樓洞茶區一躍成為磚茶生產、輸出中心。赤壁在明清兩朝成為“茶馬古道”的三大源頭之一。該地有著悠久的茶葉生產、加工和銷售歷史,這是區別于湖北其他旅游景區的最顯著特色。
(二)資源豐富
湖北赤壁有廣泛的茶產業種植基礎,山間古樹蔭蔽,云霧繚繞,山麓萬畝茶園,千頃碧波,流綠滴翠,茶海綠浪,有著得天獨厚的茶葉產地和便利的交通條件。目前,茶產業是該市的支柱產業,現有茶園基地1.013萬公頃,茶葉總產量3.7萬噸,其中磚茶加工產量達到3.4萬噸,茶葉生產總產值8.3億元,全市茶產業鏈產值32億元,位列全國重點產茶縣第八位。赤壁市十分重視磚茶文化的挖掘和保護,把茶產業作為現代農業的支柱產業,投資10億元建設中國羊樓洞生態文化產業園,該產業園以萬里茶道文化為依托,以國家4A級景區為標準,以羊樓洞萬里茶道文化、三國赤壁文化和生態旅游文化為背景,每年接待“茶道尋源”專線游客近20萬人次,帶動就業超3萬人,有力促進了赤壁社會經濟發展。2014年6月12日,農業部第二批20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湖北赤壁羊樓洞磚茶文化作為湖北首個傳統農業系統,被列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行列。另外還開發有萬畝茶園自行車慢行公園等項目,力圖打造華中地區生態休閑運動主題公園,但還未完全開發獨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產品。茶文化是茶產業發展的重要參考指標,也是茶企業樹立品牌的核心。很多茶文化產品僅僅停留在研究、保護、塑造企業形象的基礎上,還未真正與旅游市場接軌,文化內涵不是不夠深厚,而是挖掘得不夠透徹。在挖掘產品特色上,應依據茶文化旅游載體和基質的差異化,深挖產品的文化內涵,細致考慮展示內容安排、展示方式、解說系統、環境設計,從總體上增強游客感知和體驗度。比如開發茶葉采摘制作游、茶鄉尋根訪祖游、茶民俗風情游、重走萬里茶道游、茶文化科普游、茶文化養生休閑游等。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拓展赤壁市茶旅生態游的主要途徑
(一)積極拓展適合當地的茶旅發展模式
茶文化旅游具有審美、體驗、文化和休閑4種功能,而如何通過合適的發展模式,真正展示各地極具特色的茶文化,成為當地政府和各級主管部門的重中之重。目前,國內茶旅游發展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以杭州梅家塢茶文化村為代表的茶村發展模式,以莊園為形態、集茶種植加工、文化展示、度假養生為一體的茶莊園,還有以茶文化展示和體驗為主的茶博園。以杭州梅家塢茶文化村為例,該村主要打造一個自然茶村,是以茶產業為核心的一種發展模式,開展一系列的茶俗體驗活動,如采茶、制茶、品茶,展示茶葉品牌、優美的茶園生態。而在特色茶文化模式展示這一塊,可借鑒武夷山茶博園的發展模式,該園依托整個武夷山在內的巖茶產茶基地,借助當地深厚的茶文化底蘊,以茶文化展示和體驗為主要手段,通過多種靜態和動態的方式,展現地方茶文化。比如運用傳統的雕塑、小品等手法,還將VR、5D等現代技術應用在印象大紅袍山水實景演出上。目前,赤壁市有以羊樓洞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企業,將茶葉生產、加工、銷售、茶樓經營、茶藝培訓、茶產品、茶文化開發及茶生態觀光旅游有機結合,創立了多品牌運作、多元化發展的茶產業集團公司,并與湖南農業大學、湖北省農科院合作共建了湖北省青磚茶研發中心和院士專家工作站合作,積極承辦湖北省職業技能大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積極探索適應當地茶產業發展的旅游發展模式。
(二)打造茶馬古道特色旅游線路,樹立文化品牌在文化品牌建設
方面,應主打赤壁磚茶鼻祖之地的特色,打造以當地茶葉種植、茶葉生產、茶葉銷售、茶文化展示和體驗為主,通過多種靜態和動態的方式,展示湖北地方特色茶文化,打造茶馬古道特色旅游線路,比如開發茶葉采摘制作游、茶鄉尋根訪祖游、茶民俗風情游、重走萬里茶道游、茶文化科普游、茶文化養生休閑游等。
(三)完善茶旅一體化系統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彰顯文化,文化推動產業。張義豐、劉春臘和譚杰等認為茶旅一體化的內涵是茶產業與旅游業及相關配套服務業一體化發展的新模式。在這個發展思路上,即以茶產業為基礎,形成茶生產、茶旅游和茶文化產業集群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逐步形成茶產業帶動茶旅游、茶旅游促進茶產業發展,茶文化宣傳推廣茶產業和茶旅游的良性發展模式,形成茶業、茶文化、旅游業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體系。在國際茶葉生產成本日益高漲而價格卻比較低迷的大背景下,多方面拓展茶產業的功能十分明智。把茶文化與旅游有機結合,緊密結合,是當前提升旅游品質和弘揚茶文化的雙贏策略。
(四)培養茶文化旅游專業人才
中國獨特的茶飲文化清飲法逐漸成為70后、80后甚至90后喜歡的一種生活休閑方式,對茶的喜愛,吸引著他們去感受茶文化旅游帶來的魅力,去名優茶產地了解學習六大茶類的制作工藝,在我國乃至世界引發了新一輪的文化旅游熱潮。2019年6月,在湖北茶旅融合與教育創新主題研討會上,浙江大學王岳飛教授在“中國茶未來好”的主題演講中指出,中國茶產業在2020年將迎來10000億時代,中國將迎來人人喝茶、人人學茶的時代。徐永成指出:“中國茶文化已經在國際上產生影響,預計2020年中國綜合國力將躋身世界三強,在這宏觀經濟形勢推動下,中國也將成為最大茶文化旅游目的國,與各國共享茶文化。“人才是發展的基礎,要重視專業人才在茶文化旅游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這就要求專業人才不僅具備旅游專業知識,同時對茶葉種植、茶葉采摘、茶葉制作、茶葉存放和茶事活動等相關茶文化有著深刻認知,能結合茶產品、茶文化和茶旅游活動,為游客提供更豐富的體驗活動,例如為游客提供民俗茶文化體驗,講解茶文化知識,為游客提供制作茶葉的體驗機會,參觀茶工廠等,讓旅游者在能夠真正地沉浸在茶文化氛圍中,享受茶文化旅游帶來的樂趣,培養他們對茶文化的了解與喜愛,促進茶產品的推廣和銷售,推進茶品牌建設。在培養專業人才方面,可以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在人才培養方面,可嘗試與湖北省高職院校合作,比如校企訂單班培養模式,學生實習和就業均對接赤壁市的茶文化旅游。目前,湖北絕大部分高職院校旅游專業均已開設茶文化相關課程,并且還有以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代表的學校已正式開設茶藝與茶葉營銷這個新專業,以期培養適應國家標準和具備相關證書的專業人才。
四、結語
茶文化旅游在我國已經較為普遍,湖北赤壁作為湖北磚茶的主要產地,應有效利用自身資源和區位優勢,將旅游業與茶產業有機融合,建立完整的茶旅一體化發展系統,實現二者共同發展。政府應當發揮扶持和引導作用,協調兩者的關系,使湖北磚茶主產區可以在主產業、旅游業、服務業實現齊頭并進的發展態勢。
作者:范維葦 單位:武昌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