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傳統藝術教育的現代轉型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時代高校藝術教育要大眾化和普及化,實現“立德樹人”。目前國內高校過于注重專業技能的傳輸,育人意識與就業率不強等問題,從高校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教學觀念、教學模式、價值與功能等角度,闡釋中國高校藝術教育轉型的迫切性以及策略的探討性研究,旨在凸顯新時代高校藝術教育的育人功能、培養與時代接軌、全面發展人才的必要性。
關鍵詞:新時代,藝術教育,立德樹人,轉型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間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加強,互聯網信息技術進一步日常化,人工智能快速發展以及與傳統教學模式沖突。我國高校本科藝術教育的大眾化和普及化逐漸凸顯,本科教育的性質也向著素質教育轉變。據不完全統計,1977年我國大學藝術招生人數27萬,2000年為221萬人,2016年則為772萬,我國藝術本科生與研究生的比例是8:1,而當下我國藝術專業本科生75%改行,從事非本專業工作,教師教育專業進入崗位50%不能適應工作,每年國培計劃投資上千萬。這些充分表明高等藝術教育迫切需要轉型為促進高校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
一、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現狀面臨之困境
我國現有高等藝術教育分為專業藝術院校和綜合大學藝術院系。專業院校在人才培養上注重專業訓練與培養和突出專業能力;而綜合大學專業院系,注重人文素養,在教學模式上受專業院校影響。多數綜合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不能適應國家對藝術人才的需求與要求。尤其在當下網絡媒體和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網絡、微信、微博、博客、人工智能等各種網絡信息資訊對傳統教學模式有著巨大沖擊,各高校藝術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逐漸下降,八大美術院校的就業率也逐年降低。專業藝術院校在生源選拔、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方面過分注重專業技能,這種過分專門化和實用化教育,忽視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能力。科贊尼克認為,“教師與美術家的角色不同,前者負責將美術創作帶到年輕人的教育之中,而后者頭腦中充滿了主要圍繞個人創作的思想。”科贊尼克肯定了教師對學生的引領作用和影響力。而我國高校藝術教師的選拔更多地從專業角度考慮,卻不同程度地忽視教師其它因素。“‘本分’工作觀和‘天職’觀共同決定教師的身份認同具有結構性和架構性的雙重特征”①。說“教師就是思想、知識和真理的傳播者”。多數高校教師仍以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專業培養,普遍存在注重技能,培養單一,忽略了思辨能力的培養,不大關心學生德性與人格的發展。因此,新時代我國高校藝術教育面臨教育觀念、教學模式和價值功能等的一系列調整和改革。
二、新時代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的特點與任務
在新時代,高等藝術教育實現教育目的的同時要凸顯“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017年曾在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全面貫徹黨大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高等藝術教育依照黨和國家對藝術教育的要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開展素質教育,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依照教育目的看,教育就是以促進和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所展開系統的知識、行為、體質、人格、審美、感知、精神等方面的塑造。新時代黨的繼續強調“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和加強素質教育,高等藝術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充分突顯。
新時代高等藝術教育任務應該突出兩個方面:一是以完整而科學的課程體系培養德智體美育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強調藝術教育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念,體現教育的終極關懷,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二是對于高等藝術的教師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能勝任我國基礎藝術教育的能力,盡管藝術教育作為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也是一種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育,要處理好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三、新時代中國高等藝術教育面臨改革轉型
1.教學觀念的轉變與定位
教學觀念要具有開放意識和未來意識。開放性是藝術教育的首要特征。現代藝術教育需要開放觀念與方法。不同的藝術教育理論結合其它哲學或學科理論,使藝術教育無法遵循一種或幾種固定模式而呈現出多元化。具體表現內容多元、教師角色多元、知識多元、價值多元、教師評價多元、教育目標多元等。歸根結底,多元是藝術教育在新時代新型的教育模式,其核心是拋棄課堂的封閉,采用全方位的開放性思維。藝術教育提倡研究性學習,重視與生活聯系。凸顯邊緣與差異同樣是藝術教育的目的,在傳統教育模式中,一切活動圍繞著“中心”進行,藝術教育給傳統高等院校帶來一場革命,其核心是促進教學由“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的轉變,由“單一型”轉向“復合型”,由”直線前進“轉向“多元并進”。全球化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遍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各種知識利用互聯網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和被認知。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所以更需要勇于接受新時代的新理論新思想,具有未來意識。
教學觀念要具有開拓意識和科學精神。藝術教育從社會功能角度屬于人文性質,不是文本而是行動與實踐,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勇于開拓、不斷進取的科學創造精神,藝術教師的教育實踐活動是他進行科學教學、藝術研究和探索的體現,課堂永遠是一個教育實驗室;拓展藝術教育資源需要高校公共藝術資源與專業課程的校內資源整合,要充分利用校外資源如博物館、美術館、網絡、自然、生活、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家工作室、畫廊和藝術空間等,觀念要與時俱進,具有敏銳的時代感,多渠道獲取教育信息資源,保證知識與教育觀念的更新與持續性。大數據信息時代要求教學具有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能夠科學地進行教育活動。勇于使用教育新科技新方法,創造性進行教育實驗。“在科學技術的作用下和藝術表現方式的演變中,藝術的新觀念、新手法層出不窮,這樣促進高校藝術教育要不斷地吸納新的觀念和實踐成果,更新教育觀念,教師從外界和自身產生了促進自我發展的內源性動力”②,在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改革,以適應新的教育形勢。
2.教學模式的改革與策略
首先新時代教育機制的改革與策略,高等藝術教育悄然發生著深刻變化,以傳授知識為主向培養與激發學生創造力為宗旨的教學觀念轉變;從注重知識,技巧的培養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轉變。“由技入道”的立體分級教育模式逐漸凸顯③,而這種教育從觀念到實踐的變化就要求高等藝術教育從教育觀念到課程體系以及教學模式等都必須改變。信息技術發展,各種知識和資訊在互聯網上的傳播,甚至一些藝術共享空間對藝術技術與作品的解析十分詳盡,學生依靠互聯網既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識和技能,同時也開闊了藝術視野,傳統教室授課模式受到挑戰。
其次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改革與策略,我國社會所需要的美術人才應該是,在專業實踐能力基礎上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與全面的綜合素養,在專業的基本規律和基本理論,能較為熟練地運用專業技能和專業規律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同時在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上十分注重培養什么樣的人。藝術教學要注重學生的情商培養。在藝術學習中獲得心理感知能力、自我調控能力和交往的能力。
最后新時代價值導向的改革與策略,從教學觀念上認識,高等藝術教育首先是素質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而把藝術教育僅僅理解為專業知識與技能培養的觀念已經不能適應時代要求,在社會日益發展的快節奏中,人的異化現象較為嚴重,無論什么教育首先體現的是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3.藝術教育的價值與功能
首先具有通識性。藝術通識教育不論文理學科都應接受美育,這是作為社會“人”的需要。《藝術教育課程標準》指出:“藝術教育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給予每一位學生平等藝術教育機會,使每個學生都有權利學習和享有人類優秀文化藝術遺產,使每個學生都具有為生活增添色彩的藝術能力”。通過開設音樂、美術、戲劇、舞蹈、書法、影視、篆刻、攝影等課程,對大學生的生活、情感和文化素養等產生積極影響。“藝術是心靈的體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和強化他們的藝術沖動,發展大學生的審美直覺和想象力,以促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其次具有傳播性。藝術教育具有傳播藝術知識的功能,“形式是人的理念的感性顯現”④,藝術教育將藝術信息或作品含載的知識通過各種教育平臺(院校、圖書館、書店、美術館、博物館、網絡媒體等)傳遞給公眾,是積極能動的藝術文化消費、鑒賞及批評的藝術知識傳播活動。傳統傳播渠道較為單一,隨著科技的發展,數字技術、衛星技術、計算機技術等高科技的發展以及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廣泛運用,使藝術教育方式和功能獲得了極大的拓展。
最重要的是具有育人性。藝術教育的育人性具有社會、人本、智育、德育、情感與潛能開發、認識、美育、人文心理關懷與理療等功能。美國學者茂瑞斯·布朗在《藝術創作與藝術教育》中提出了“為理解自己和他人而從事的美術創作”⑤的教育理念,揭示了藝術教育對象是人,人具有社會性,藝術教育指向社會性,如果失去了人的主體塑造和人的本體表現,就失去了藝術教育的本源。藝術教育通過審美認識功能幫助人們認識社會與人生,發揮其它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即審美性;通過美育達到“以情感人”、“潛移默化”和“寓教于樂”等特點,通過藝術教育強烈的感染性,使思想教育融合藝術審美之中;通過人文心理關懷與理療的功能使人們警惕在當代享樂主義、科學主義、工具主義蔓延狀況下對人生精神層面、審美價值、道德理想、文化心理追求,實現對人的潛力充分發揮和心靈的健康發展。
4結語
新時代全球化發生的深刻變化沖擊著中國高校藝術教育的傳統,其教學正發生以傳統教學模式逐漸向敞開式、互動式的以學生為主的研究性教學方式轉型,從注重知識技能傳授轉向注重學生全面發展,重視學生個性興趣和人文素養的方向提高培養。同時更要把專業課的人文性激活,以此發揮其素質教育的優勢。辦好以“立德樹人”為引導下的高等藝術教育對提高全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化時代意義。
注釋:
①閻光才.教師“身份”的制度與文化根源及當下危機[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②祝成林.高職院校教師的身份及其文化建構[J],教師教育研究,2017(3).
③陸挺.試論清華大學“由技入道”的藝術教育實踐模式[J].藝術學界,2012(2).
④廖明君.藝術學的元理論思考與學科建設———李心峰訪談錄[J].民族藝術,1998(3).
⑤王珂平.美國藝術教育新臺階[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楊冬 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