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地方戲曲的電視新聞采訪策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方戲曲的電視新聞采訪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地方戲曲的電視新聞采訪策略

    摘要:從地方戲曲電視新聞傳播現狀分析出發,探討地方電視新聞傳播本體性與地方戲曲傳播藝術性表達之間的關系,或可得出如下結論,地方戲曲的電視新聞采訪策略是通過表現地方戲曲的魅力,展現地方戲曲的生存現狀,來喚起大眾對地方傳統戲曲的關注,這既是電視新聞報道的方向,也是電視新聞的媒體責任。

    關鍵詞:地方電視新聞;地方戲曲藝術傳播;新聞采訪策略

    一、地方戲曲的電視新聞傳播現狀

    長期以來,中央電視臺的戲曲、紀錄片、科教頻道以不同的節目形式傳播著傳統戲曲的藝術精髓,獲得了大眾的認可。然而,地方電視臺的戲曲傳播現狀卻不理想,其中電視新聞對于戲曲的傳播更是不容樂觀。首先,電視新聞的戲曲承載功能不強。地方戲曲積淀了一定地域的文化底蘊,它往往被看成地方的名片,在目前文化招商、文化富市等極具功利性目的的推動下,各地的宣傳部門都在有意識地強化這一文化軟實力功能。以昆曲為例,蘇州電視臺為了強化這一文化標簽,對昆曲進行了立體化宣傳:昆曲電視專場、《水天堂》昆曲專題、“昆韻社”系列新聞報道、網站“評彈昆曲”等等,觀看蘇州電視臺總會品味到昆曲那如癡如醉的地方文化韻味。但是,在這些欄目當中,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并不理想,“昆韻社”系列新聞報道很明顯是服務于意識形態宣傳需要的,雖然它是文化惠民政策的一個具體案例,但在這些報道中更多的是對“昆韻社”功能的新聞解讀,而不是對昆曲本身的藝術闡釋,或者說新聞報道與昆曲的藝術展示之間缺少合理的鏈接。這種“就事論事”的報道方式讓電視新聞的戲曲承載能力不強,相比戲曲專場,它缺少電視時長的優勢;相比較戲曲專題,它缺少深度挖掘;相比網站、微博、微信的戲曲評論,它缺少互動性參與。其次,電視新聞對戲曲采訪的設置缺少對戲曲本體價值的認知與探尋。地方戲曲的魅力就在于它所散發的濃郁人文氣息,將這種氣息以新聞形式表達出來,新聞就是成功的。目前,電視新聞對戲曲的采訪主要有幾類:戲曲事件、戲曲社團、戲曲劇種與曲目、戲曲名家與戲曲演員的采訪,總體而言這幾類新聞報道仍然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面。策劃大型活動與儀式化慶典項目對于地方傳統戲曲來說是大事,舉辦戲曲論壇,舉行戲曲展演或者頒獎儀式等等,能為地方傳統戲曲的交流對話搭建平臺,也能夠增強戲曲的社會影響力。從蘭州電視臺《首屆蘭州戲曲電影展映及高層論壇開幕》這篇新聞報道來看,其采用常規性的方式對參會專家的論題進行了羅列,對將要展演的戲曲電影進行了簡單介紹,但是對戲曲本體,也即蘭州本地戲曲的文化生態以及此次論壇對于蘭州地方戲曲的意義卻缺少必要的深入探討,因此讓觀眾產生泛泛之談的感覺。電視媒體對地方戲曲社團的新聞報道主要圍繞其組織的專項活動展開,目前主要集中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文化下鄉等具有較強政治意味的時政新聞資訊層面。以山東地區的柳琴戲、呂劇、周姑戲等傳統戲曲為例,目前上演的新劇目基本都具有較為直白的輿論宣傳意味,其題材選擇較為單一,力圖以弘揚主流價值觀念的初衷雖好,也真心期待電視新聞報道體現觀眾對傳統藝術形式再創造的一種態度,或者說對文化生活多樣性的一種認可,但傳播方式與方法以及選題策劃運用的單調機械,不一定能夠實現原本希望達到的效果。其實,對戲曲劇種與曲目、戲曲名家與戲曲演員的采訪應該更多涉及戲曲本體層面的新聞報道,對戲曲的藝術底蘊與創新的挖掘以及對戲曲名家、演員心路歷程的闡釋,往往能將采訪的觸角深入到戲曲最核心的藝術美學領域,但是受限于電視新聞記者的戲曲專業素養,這類采訪往往將最終成為新劇目或者專家、演員的簡單介紹,成為一系列作品的名稱羅列,因而無力深入的缺失成為電視戲曲新聞報道的軟肋。最后,很多地方電視臺僅依托電視臺這一平臺進行戲曲電視新聞的傳播。在全媒體時代,各大媒體都應該借鑒其他媒體的經驗、借助其他媒體的平臺進行積極、有效的傳播與推廣活動。僅依托原有的單一平臺,無論在受眾面還是在影響力上都有局限。目前,很多地方電視臺還固守傳統的思維,采用原有的模式進行戲曲電視新聞的采訪、編輯,未采用其他媒體的經驗,也未借助其他平臺的優勢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宣傳、報道,效果上不是很理想。

    二、地方電視新聞傳播本體性與地方戲曲傳播藝術性表達之間的關系

    地方電視新聞報道既具有電視媒介傳播的一般屬性,又具有地方文化的區域特色。而地方戲曲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本身的傳播也有其自身的規律。這兩者從功能上講是有較大區別的,而找出他們之間的契合點恰恰是做好地方戲曲電視新聞傳播的關鍵。首先,地方電視新聞報道的本體性特征具有多維性。地方電視新聞報道具有一般大眾媒介傳播的共性,它的本體性特征可以從新聞與傳播兩個層面來分析,從新聞層面來講它具有實在性與新鮮性特征。實在性是新聞傳播的根本,也就是新聞信息的傳播邏輯結構遵循“事實在前,傳播在后”的原則,新聞信息傳播的必須是客觀事實,而不是記者的主觀臆測或者虛構,這種客觀事實可以是歷史的、當下的存在,也可以是對將來的預告。新鮮性就是強調新聞傳播在時間上的新近性,而不是對一些陳舊事件的復現,它在內容上必須有創新性價值,而不是以往內容的翻版或者簡單重復。從傳播層面來講,電視新聞報道講求的是其效用價值,這里面包含了傳播的到達率與時效性,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傳播效果的可接受性。電視新聞的傳播過程是一個由新聞信息采集、編輯、播放、接受組成的系統過程,再好的新聞報道如果不被大眾所接受、認可,那也不能稱得上是好新聞。楊保軍教授在《新聞的本體屬性》一文中,強調了受眾對于新聞傳播的重要性,他說:“理解了的新聞才是被賦予意義的新聞,只有到達收受者的新聞才能真正成為有效的信息,任何半途而廢的新聞(傳而不收的新聞)都是意義相當有限的新聞”[2](P104-112)。地方電視新聞報道又具有地域性,它不像央視那樣可以對全國的戲曲樣式與戲曲規律進行傳播與闡釋,而只能對本區域內的戲曲新聞進行相關報道,它在傳播的宏觀視野上是受限制的,但同時因為目標受眾都具有一定的本區域戲曲藝術的“積淀”,也能夠為地方戲曲的新聞傳播打下良好的群眾基礎。其次,地方戲曲的傳播與藝術表達具有自身特點。地方戲曲的傳播是一種植根于戲曲藝術本體之上的藝術信息傳播,藝術性是其傳播的根基。那么地方戲曲的藝術魅力在哪里,它傳播的載體又是什么?地方戲曲之所以能夠在區域內獲得廣泛認可,是因為地方戲曲是在本區域內的文化土壤之上發芽、開花的藝術,它是本區域人們生產、生活的一個縮影,它凝聚了本區域的歷史、文化情感、審美心理,也就是說地方戲曲的藝術魅力可以獲得大眾的社會認同與審美認可。因此,電視新聞來傳播地方戲曲是有其邏輯前提的。同時,地方戲曲的傳播載體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從傳統的“勾欄瓦舍”到劇院,再到廣播電視、網絡播放平臺,從現實表演到虛擬影像,地方戲曲的傳播載體也日益豐富化,尤其是當代,廣播電視以及網絡播放平臺的興起挽救了瀕于沉淪的傳統地方戲曲,它們以更加普及化的傳播形式,讓地方戲曲被大眾所重新接受。從一定程度上說,地方戲曲與電視新聞傳播并不是格格不入的,它們本身就是一種互為客體的關系。

    三、地方戲曲的電視新聞采訪策略

    電視與報紙是地方區域性的主流媒介形式,電視新聞的信息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地方戲曲借助電視新聞媒體不僅能夠將最本體的藝術精髓、最核心的藝術理念傳達給觀眾,而且能夠將最本真的藝術存在狀態展現給大眾,在當前地方戲曲普遍低迷的前提下,電視新聞的信息能夠引起官方及普通大眾對地方戲曲生存現狀的思考,而獲得大眾的再度關注,無疑是地方戲曲生態鏈上至關重要的一環。首先,電視新聞在報道地方戲曲活動時必須把握其本體特質,亦即藝術性把握。戲曲本體就是戲曲之為戲曲的東西,也可以理解為藝術性、人文性等內涵。在對戲曲事件、戲曲社團、戲曲劇種與曲目、戲曲名家與戲曲演員進行采訪時,必須對地方傳統戲曲有一定的了解,避免讓采訪落入“大而空”的時政報道窠臼。以報道戲曲論壇成立為例,電視采訪主題思想應該定位于論壇成立對促進地方戲曲發展的作用與意義,包括地方戲曲經典曲目的研究問題、生態問題、傳承保護問題等等,而這些作用都可以通過對與會專家的采訪來進行充分論證,其后可以經由與承辦單位的對話來對舉辦論壇的宗旨進行闡釋,這樣就會讓電視新聞采訪在立意上更加深刻。另外,電視采訪的圖像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論壇開幕、論壇討論等層面上,而應該穿插大量的戲曲表演鏡頭,無論是以資料呈現的方式,或者是同期采訪的方式融入到新聞報道當中,都可以大大豐富報道所應呈現的藝術本真趣味。只有這樣觀眾在觀看新聞報道時才會切身體驗到戲曲本身的魅力,才會思考有關戲曲的發展問題,而不是將戲曲論壇看成一種純粹的政府行為或者話題炒作。其次,電視新聞在報道地方戲曲時必須把握自身媒介的傳播特點,亦即新聞性,而不是純粹的“為藝術而藝術”。電視新聞在對地方戲曲進行報道時,雖然應該堅持對其本體美學特征的把握,但仍要結合自身媒介傳播的強制規定性來掌控。戲曲本身具有一定的寫意性,相關報道往往以故事敘述的方式對戲曲曲目或者人物進行推介,但是電視新聞具有傳媒的一般屬性,它要求以實景拍攝的方式凸顯新聞的寫實性。電視新聞對地方戲曲進行報道時必須是立足于真人真事的,是對與戲曲有關的事件、人物的報道,因此,電視新聞在對地方戲曲進行報道時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平衡戲曲藝術的寫意性與電視新聞表現手法的寫實性問題。同時,電視新聞作為大眾媒介傳播的一種形式還必須具有一定的時效性,也就是楊保軍教授所說的“新鮮性”,電視新聞的特性就決定在對戲曲進行報道時不能泛泛而談,不能是常規報道,而必須具有一定的時間“關鍵點”,這個“關鍵點”可以是戲曲事件的發生,可以是戲曲人物的榮譽獲得,可以是戲曲藝術普及活動的開展,甚至可以是戲曲名家的誕辰或者逝世。對時效性的把握是電視新聞在進行戲曲報道時對新聞規律的一種遵循,也是確保電視新聞之所以為新聞的根本。再次,電視新聞在報道地方戲曲時必須對受眾的審美趣味進行分析。電視發展過程經歷了節目匱乏到節目過剩的轉變,可供選擇的節目多達幾十、幾百個,再加上當前網絡的空前強勢,自媒體的方興未艾,可以說觀眾掌握了節目的“選擇權”。電視新聞報道本質上是將信息傳達給觀眾,它是信息傳遞的一種手段,是服務于受眾的,因此,電視新聞在報道地方戲曲時也必須考慮大眾的審美趣味。地方戲曲的藝術魅力毋庸置疑,但是當前戲曲傳播的整體式微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實,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當前文化消費的多元化與娛樂方式的空間豐富擠壓了傳統戲曲的生存空間。電視新聞報道的著力點應該通過表現地方戲曲的魅力,展現地方戲曲的生存現狀,來喚起大眾對地方傳統戲曲的關注,這既是電視新聞報道的方向,也是電視新聞的媒體責任。最后,地方戲曲的電視新聞還應該在其他媒體上進行有效傳播。在主持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的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3]。全媒體時代,媒介之間的融合效應越來越明顯,國內很多地方在媒介融合方面都有成功的實踐,中央電視臺、北京廣播電視臺、《人民日報》、浙報集團在此方面取得了非常多的經驗,它們通過設立融媒體中心、中央廚房等綜合處理平臺,在信息傳播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全媒體時代,電視媒體必須打破過去的局限,適應當下的融媒體環境,學會運用各類媒體進行信息的傳播,特別是利用好網絡新媒體,打造影響力。地方戲曲的電視新聞節目也應該在此方面積極實踐,將采寫、編輯好的電視新聞通過其他媒體充分傳播,形成聯動效應,將戲曲這一優秀的文化藝術形式更好地介紹、傳播給觀眾,擴大傳統文化在各年齡段群體中的影響力。

    作者:闞京田 單位:山東藝術學院教務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18黄网站麻豆|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好吊妞在线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国产成人三级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网| 色五月婷婷成人网|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av乱码在线观看| 麻豆国产成人AV在线| 女性成人毛片a级| 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不卡|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成人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完整版在线|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摸天天碰成人免费视频| 4444亚洲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婷婷成人久久av免费高清| 成人激情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全球中文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青青草成人影视| 亚洲成人xxx| 亚洲欧美成人中文日韩电影| 国产成人A∨激情视频厨房| 成人影片麻豆国产影片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成人伊人青草久久综合网破解版|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97成人在线视频|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 中文字幕成人乱码在线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