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時期傳統器樂表演傳承和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傳統器樂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瑰寶。但在當前藝術呈現多樣化的時代,傳統樂器的舞臺表演變的小眾,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流行樂舞臺表演的迅猛發展。本文將在分析傳統樂器舞臺表演的不足后,提出傳統樂器舞臺表演的改進策略,傳承傳統器樂舞臺表演的精華,創造與時俱進的傳統器樂表演。
關鍵詞:傳統樂器;舞臺表演;創新
(一)曲目曲風陳舊難懂
笙、簫、古琴等一些傳統樂器演奏的曲目大多偏向古典,如《高山流水》《廣陵散》等樂曲,當下除了一些專業學習傳統樂器的師生以及有很高的古典文學修養的人,大多數的受眾不會主動聽古代器樂演奏古典氣息很濃厚的曲目。因為古典曲目取材的內容距離觀眾很遙遠,對于樂曲中所要傳遞的內涵和情感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
(二)表演形式呆板單一
我國傳統樂器的表演形式主要分為倆種,一種是古箏、揚琴這類的樂器,表演者演奏時正襟危坐,畢恭畢敬的演奏曲目,直至演奏完畢才可以離開座椅,向觀眾鞠躬或與觀眾互動。第二種是笛子、蕭這類樂器,演奏者站立表演。中國古典樂器不管是樂器獨奏還是合奏,從目前表演形式來看,大多數的表演者都是全程固定在某一點上,不能在表演過程中隨意走動。這種呆板單一的表演方式使觀眾覺得傳統樂器演奏很枯燥,而且這樣的表演方式很可能造成觀眾和表演者的距離感,表演者與觀眾互動環節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藝術世界,另一端的觀眾沒有跟上表演者的步伐,未感受到表演者創造的藝術境界。
(三)鉆研古典樂器的學生變少
學習傳統樂器的人變少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當下器樂演奏行業緊跟流行樂壇發展的步伐趨名逐利,流行樂壇使用吉他、電子琴等樂器較多,造成了學習這類器樂的人也很多,所以部分傳統器樂就出現了無人問津的情況,歸根結底還是欣賞傳統樂器的觀眾少,市場小,盈利空間窄。二是隨著精通傳統樂器的人越來越少,要想學習古典樂器,例如塤、篳篥等樂器的成本變高,且普遍高于其他流行樂器。三是現在學習樂器的人心情都較為浮躁,要不是為了高考加分要不就是為了寫歌出專輯,真正靜下心感受樂器蘊含精髓的人越來越少。
二、創新傳統樂器表演風格的策略
(一)中西器樂合奏,尊重多樣文化
要改變傳統樂器表演形式呆板枯燥的局面,就要使演奏的樂器種類變的豐富,向觀眾展現精彩的視聽盛宴,尊重文化多樣性,提供多種樂器百花齊放,爭奇斗艷的場面。傳統樂器和西洋樂器一同表演會帶給觀眾別樣的感覺,例如古箏和鋼琴合奏的《青花瓷》樂曲,既有古典樂的唯美又有流行樂隊活潑,使不懂古箏的觀眾了解甚至喜愛古箏為代表的傳統樂器,也使不鐘意西洋樂器的古典派器樂繼承人了解中西合并的曲風。中西器樂的合奏其實代表著中西文化的切磋交流,倆者向觀眾表現各自獨特魅力,也能互相彌補藝術上的不足。
(二)重視現代科技,增強舞臺感染力
傳統樂器表演更要注入現代流行元素,聲光電高科技和多媒體的運用會為器樂表演增添許多動感色彩,3D效果、LED彩屏、全息攝影等設備增強觀眾的代入感,使觀眾具有身臨其境的感受。中央春節聯歡晚會常使用的動態舞臺可移動,改變了傳統樂器表演者在表演過程中位置固定的呆板形象,呈現立體靈活的現場氛圍,使表演更具有活潑和張力,增強觀眾的可視感。當下高科技設備和多媒體迅猛發展,為舞臺藝術表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優質條件,傳統器樂表演憑借多媒體彌補表演形式的不足,多媒體也通過和傳統樂器的結合,是自己具備了一份古典內涵。
(三)傳統器樂注入現代元素,改造樂器造型
傳統樂器的造型限制了其表演的方式,演奏古箏時,古箏的長度、寬度和重量使表演者只能坐著演奏,大大降低了舞臺表演的靈活性。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樂器的廣泛應用已不再是新鮮事了,早年前一款新型電吉他,使用不同按鈕代替琴弦,表演者演奏的時候,左手按的是按鈕,右手掃的不是琴弦,而是內置的多點觸控屏,屏幕上顯示出的是電子琴弦,系統中還有許多音效選項可供使用,表演者根據演出需求調節,這是電子吉他使用體驗的一次革新,也是舞臺表演形式的一次革新。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便捷度的訴求越來越高,大型的樂器會革新,變得更加智能和人性。
(四)傳統器樂和現代流行曲目對接
傳統器樂在表演風格和內容上力爭革新,傳承精華的同時也要創新陳舊落后的方面,現代許多樂團顛覆了傳統器樂演奏的風格,在所有傳統器樂的表演者中,女子十二樂坊詮釋的傳統音樂最有特色,將中國傳統樂器融入了現代流行音樂,用古箏和笛子等傳統樂器演奏西方《雪絨花》曲目,古箏、笛子等樂器演奏流行樂《紅顏舊》。在表演形式上也有創新,例如利用支架固定樂器以實現站立演奏,穿著更具現代化的服飾表演,也采用流行音樂演奏時燈光,添加表演效果等,這種表演風格完全改變了傳統民樂演奏時保守、內斂、含蓄的形象。
三、結語
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于傳統器樂,我們應該給予充分的重視,在當下快餐文化泛濫的時代,我們要端正心態,正視當下傳統樂器舞臺表演時面對時代賦予的機遇和挑戰,重新審視自己的表演特色,在尊重文化和樂器本體發展的規律下,鼓勵學習傳統器樂,努力提升傳統器樂表演的能力,保護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劉琳.對傳統樂器“瑟”在當代社會再生問題的思考[J].齊魯藝苑,2016,04:32-36.
[2]周曉娟.新時期古箏表演的傳承和創新發展[J].高考,2016,15:189.
作者:齊佳瑤 單位:北華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