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建筑結構的新中式衣柜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本文調研新時期中式衣柜的發展現狀,在結構層面以及精神層面分析中國傳統建筑對中國古時期傳統家具設計的影響,提出在新時期形勢下如何才能更好利用這些“傳統建筑語言”對新中式衣柜進行創新設計,并用擬定流程方法對設計實踐應用進行指導。
[關鍵詞]傳統建筑結構新中式衣柜創新設計傳統文化
一、中國傳統建筑對中國傳統古家具的影響
1.建筑與家具的關系特色在生活環境構成上的表現一方面,一體化的整體構成,生活環境的營造主要依賴的是建筑空間與家具的填充,因此整個環境的風格氛圍組成依靠兩者的互動,兩者在作法及風格上都需要有一致性與補充性。另一方面,層次性的相互關系,建筑與家具既為整體亦為兩個不同層次,兩者有密切的關系且互動相通,建筑為生活環境搭建一個靈動的空間架構,而建筑空間的適用、裝飾性表現在家具的合理運用上。
2.中國傳統建筑結構對中國傳統衣柜結構的影響
中國古代建筑以豎柱與橫梁構成的大木梁架結構為主要形式①。木構架有抬梁、穿斗和井干等在形式有所區別的三種。步入宋代時,中國傳統的木構架結構已經發展得更為完善,這種做法進一步深深影響了家具。家具在結構上主要是模仿相對成熟的木構架式樣,家具的造型也由以往比較成熟的壺門結構替換成了當時比較流行的梁柱式框架結構。以椅柜為例,其足與橫棖的結構關系就類于宋代建筑中柱與梁的關系②。中國傳統建筑與傳統家具最直觀的聯系正是二者均采取榫卯結構,建筑結構與家具結構是“同宗同源”的③。除了整體木結構之外,傳統建筑和家具在零部件處理上也有相通之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收分與側腳中國古代建筑對于柱子的徑圍是有相關規定的,古代柱子的上下兩端直徑和中部直徑是不均等的,柱子的頂部一般較之略細一點,柱子的根部較之相對粗大一點,此種處理法稱之為“收分”。建筑的外檐柱往內向在建筑的前后檐方向上略有傾斜,且往內在兩山的方向上也稍有傾斜,與此同時角柱既往前后檐方向也往兩山方向傾斜,此種作法被稱為“側腳”。收分與側腳的作法能讓建筑在結構上達到更為穩定的要求,而且在視覺上看起來顯得也更為挺拔。明清時期圓角柜大多采用的正是建筑上的收分和側腳的做法。(2)中國傳統古建筑雀替和掛落以及家具牙子和牙條中國傳統古建筑的柱子和梁枋形成了交接,在交接處往往設計有托座,此種托座即稱為雀替。當相對的兩個雀替在形態上各自拉長形成連接的整體時,這兩個雀替則形成了掛落。中國傳統家具正是在傳統建筑雀替與掛落的影響下形成了相似形態和用途的牙子和牙條。牙子一般是指面框(無束腰家具情況)或有束腰家具束腰下所設計的一個連接腿部與上部結構的構件。當牙子左右延伸連接成為一個有一定長寬的構件的時候,就被稱為牙條④。黃花梨方角柜的牙板就是從建筑的掛落演變而來。(3)建筑的“三分”與家具“三分”中國傳統建筑一般可分為三個部分,即屋頂、屋身和臺基。家具的設計基本也采用建筑“三分”這種形式,在明式圓角柜的設計中,其頂端為柜帽,中間部分為柜身,底端為底座。
3.中國傳統古建筑思想對中國傳統衣柜設計思想的影響
中國傳統建筑思想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一步步發展、完善,與此同時它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傳統家具設計理念。在中國的家具史上,家具結構的建筑化表現的標志為家具結構從箱式結構演化為框架結構。(1)天人合一古人在論天、地、人三者關系時一直以儒家中庸思想去論證,而在進行傳統建筑整體布局時,建筑空間布局的“中庸”表現為以中軸對稱為核心,強調中規中矩、對稱均衡。傳統家具設計無論在單件上還是整體的排列組合上遵從的亦是中間對稱、陰陽調和的手法。例如,傳統圓角柜和方角柜采用的正是建筑中嚴格的中軸對稱作法。(2)封建禮制中國建筑社會的“禮”制是從帝王將相至平常百姓必須嚴格執行的。在建筑方面體現尤其明顯,如皇家故宮的建筑分布明確規定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所居住的建筑類型和建筑所處的方位。即使為平常百姓家中,亦強調“北屋為尊,兩廂次之,倒座為賓”。在衣柜設計中,等級差別也是存在的,特別是清后期,帝王的家具幾乎都是繁雜的雕龍刻鳳,而普通百姓家遠遠達不到這種要求。
自經明清家具的鼎盛發展以后,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式家具的發展到現在一直處于不慍不火的局面。直到本世紀初,隨著我國經濟以及國民審美素質的整體提高,中國的文化再次得到世界的認可與欣賞。尤其最近幾年,我們可以強烈感受到新中式家具的設計得到了極大的關注度,無論是朱小杰創辦的澳珀家具,還是眾多的熱衷新中式摸索者,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式家具的未來。但是,目前很多企業和設計師對新中式家具的理解仍然處于比較表層的狀態,這就導致很多家具僅僅是停留在對中式符合的隨意運用,出色的新中式家具作品在質和量方面遠遠達不到社會的需求,可以說非常少。近些年來,市場上出現了很多打著繼承傳統文化的旗號仿制的明清家具,這不僅背離了設計發展的規律,同時也禁錮了本土原創家具設計的發展⑤。
三、基于中國傳統古建筑結構的新中式衣柜設計方法
在設計靈感上取材于中國傳統古建筑如中國皇家建筑、古民居或中國傳統古園。在思想層面上利用“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指導整個設計,追求傳統建筑“中庸”思想精華,使作品達到陰陽協調,在設計中不一定要形體對稱,但一定要視覺均衡。在技術手法層面順應國際潮流,刪繁就簡,運用流暢明朗的線條、簡單的裝飾,使中式風格在骨子里透露出簡約的氣息,同時又蘊含著濃濃的文化韻味。既能滿足現代人對簡單精致生活的向往,又能體現出現代人的文化品位。此外,嚴格參照人機工程學基本原理,合理劃分其功能區域,根據衣物分類收納的原則,把衣物的尺寸和人體相關尺度充分考慮在內。衣物尺寸分被褥區、上衣區、長衣區、疊放區、抽屜、褲架等,每一區域對應相應功能尺寸⑥。用系統觀把握全局,因地、因人制宜,把家具放入相對應的家居空間與對應的使用者進行準確定位設計,讓設計更加人性化,更加適用。
四、基于中國傳統建筑的新中式衣柜設計實踐
1.設計方向及定位人群
經調研,目前市面上面對年輕人的衣柜更多為板式的或板木結構的甚至是塑料類的家具。這類家具太過于簡約,缺乏傳統文化而形式單一,僅滿足少數的功能需求。本案例實踐的使用人群定位為剛參加工作的有一定的文化鑒賞力,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年輕人。設計理念從古建筑中尋求靈感,抽取傳統元素DNA,并對其進行再次改良與設計,進而應用到具體設計實踐中,力求在家具中找到傳統古建筑的影子又不失韻味,為生活帶來一絲禪意和樂趣,且在功能使用上更加符合年輕人的特點。
2.設計方案解讀
筆者從中國傳統皇家建筑、中國傳統民居、中國傳統園林三方面入手繪制大量的草圖。通過建筑、園林的借景、框景等營造手法以及構成元素、特有的形式美感等,讓方案營造出中國傳統古建筑的意境,讓使用者感受到中式家具的過去與未來,經過前期草圖的發散和深入研究,進一步明確方案,并進行效果圖制作。此產品無論在現代簡潔風格的家居環境中還是在新中式擺設環境中都能和環境很好地融在一起,非常適合對生活品位和質量有追求的年輕人使用。傳統中式家具作為傳統室內空間的主要構成要素,極力營造“自然之美”的空間意境⑦。本案例的處理手法都借助于建筑語言進行提煉表達,古韻十足,如梁、柱、間、枋等。此外,本案例打破衣柜以往傳統衣柜的封閉形式,采用開放的與居住空間合抱的姿態進行展開。整個設計以較為簡約現代的手法進行穿透,雖然看起來簡約,卻不簡單,流暢明朗,整體散發著新中式的韻味。設計從古建筑梁架的結構進行入手,整個設計左右均衡,天人合一,使建筑的梁和柱形式感充分體現出來。柱與柱之間的橫棖設計靈感則來源于傳統園林景觀中的拱橋。自然光透過虛實相間的柜背柵格在擱板上形成有秩序感的光影,充滿禪意的山水絲綢掛畫為家具增添了魅力。功能區域劃分嚴格按照人機工程學進行展開,結構采用較為現代簡單的榫卯結構方式,所以組裝起來并不會很難,也很容易能夠達到量產的目標。結語我國中式家具典雅質樸,蘊含著豐厚的民族傳統文化,是世界家具藝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⑧。中國古典建筑反映了前人的智慧和經驗,是中華民族的瑰寶⑨。筆者基于中國傳統建筑結構對新中式衣柜的設計開發進行了探索,結論如下。1.建筑和家具無論從外觀還是結構上都存在著微妙的共同點。巧妙挖掘和妥當運用建筑文化與元素對家具進行指導是可行且效果良好的。2.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意寓深遠,如何正確利用這些文化對新時期家具進行有效設計為家具設計文化研究者與設計師的使命。只有不斷探索創新,提高自我綜合素質才能為人們設計出更好產品,才能更好地傳播我們傳統文化。
作者:鐘光明 林毅志 單位:廣東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