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建筑形制在中醫院的設計體現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從中醫院設計出發,以濮陽縣中醫醫院整體搬遷項目為例,從設計理念、總體規劃、平面設計、造型設計等方面詳細闡述了傳統建筑形制的應用,建議醫院建筑設計在沿襲傳統建筑精粹的同時,也應吸納現代流線之美。
關鍵詞:傳統建筑形制;中醫院設計;遷建項目
濮陽縣中醫醫院的設計靈感來源于中國傳統宮殿建筑形制,主體建筑沿南北向中軸線排列,并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中軸線貫穿整個建筑群,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東、西兩側的并列建筑群自成院落,圍合出不同的庭院。
一、項目概況
項目用地為矩形,位于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新南環北側,東西寬為375m,南北長為180m,占地面積6.67萬平方米,四周均為規劃道路,基地現狀為林地和耕地,場地平整,建設條件成熟。基地南側有30m綠化帶,建筑南側退紅線15m,其余每側退紅線10m。該用地擬建設一個以中醫為主的綜合性二級甲等中醫院,統一規劃,分期實施,先期建設門急診、醫技、400床病房綜合樓及附屬配套設施等,后期建設200床住院樓及康復養老樓。
二、設計理念
設計從傳統宮殿形制中提煉出“廳”“堂”“舍”“院”的建筑文化概念,將軸線、秩序等特質大膽運用到醫療園區中,凝聚成全新的現代醫療建筑群。(一)軸線——形制的根基“縱軸”——醫療軸線,將門診、醫技集中置于此軸上,形成整個建筑群體的“廳”和“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二)秩序——中軸對稱以“廳”“堂”為核心,住院區和康復養老區沿其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東西“兩園”,雙雙相對;以“舍”“院”相呼應,秩序井然、有條不紊。均衡的軸線布局與散點構成將“廳”“堂”“舍”“院”詮釋得淋漓盡致,軸線上的建筑嚴肅、莊嚴、壯麗、雄偉,象征中醫技術的博大精深。兩側建筑群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筑自成院落,圍合形成不同功能的醫養花園,古老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使濮陽縣中醫院建筑形象得到升華。
三、總體規劃
中國傳統建筑講究“靜”和“凈”,重視環境的平和與建筑的含蓄,無論是寫意的江南庭院,還是獨立組團的四合院,都追求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講究醫療環境的穩定、安全和歸屬感。(一)規劃結構采用“一縱一橫多中心”的規劃布局。“一縱”指南北向的醫療軸線,這條中軸線貫穿了整個建筑群組,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門診樓、醫技樓都位于這條中軸線上。“一橫”指東西向的景觀軸線,住院樓與康復養老樓沿此軸線左右對稱展開。“多中心”指建筑內部以及建筑之間形成的內外庭院,醫療軸線嚴肅、莊嚴、壯麗、雄偉,象征中醫醫學的嚴謹,景觀軸線極具生活氣息,營造出溫馨宜人的康復環境,兩條軸線構成了醫與養的辯證與和諧。(二)建筑布局在建筑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將建筑組合成一個整體,同時達到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建筑造型宏偉壯麗,入口廣場明朗開闊,兩側院落卻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緊湊,因此,東西建筑群組自成一體,相對排列,秩序井然,體現現代中醫院功能需要。庭院掩映其間,展現出幽美而恬靜的園林風光,達到醫養結合的目的。(三)功能分區地塊中間為門急診和醫技樓,西側為住院樓和康復養老樓,東側為住院樓及附屬用房。(四)出入口設置及流線車流、人流、物流、消防流線等設置是否合理決定了未來醫院是否能夠高效運行。用地南側設置門診、急診主入口。北側設置體檢、兒科主入口及污物出口。東側設置一期住院主入口兼做后勤保障入口。西側設置二期住院樓及康復養老樓主入口。車輛進入院區后,就近進入地下車庫,以減少院內地面車流量。消防車道環繞用地四周,必要時,消防車可通過景觀路到達建筑各個角落,實現及時撲救。通過科學合理的醫療事業規劃和建筑總體規劃,實現了人車分流、醫患分流、潔污分流,保證了復雜的醫療體系高效、有序、持續地運行。(五)分期建設分期建設具有彈性化,院區分為二期建成:方案一,一期建設東側,二期建設西側。一期建設門診、急診、醫技、400床住院樓及附屬用房;二期建設200床住院樓及康復養老樓。方案二,一期建設南側,二期建設北側。一期建設門診、急診、醫技、400床住院樓及附屬用房;二期建設200床住院樓及康復養老樓。
四、平面設計
(一)“共享”空間引入“十”字形醫療街,一條為主街,另一條為次要街,主街上設置公共交通及共享空間體系,大大減小了流線長度。各科室緊密相連,以最短路線方便患者輕松完成相應的就醫行為。沿醫院街布置迥異的景觀內院,既解決了建筑的通風采光問題,又增添了建筑空間的人性化情調,形成一個清晰而豐富的空間層次。(二)“模塊”設計在項目中,門診、醫技、住院采用相應的模塊化、標準化設計,使其對功能具有更大的適應性,并滿足醫院不同時段的需要。內部墻體采用輕質隔墻、玻璃隔斷等方式,使建筑具有更大的靈活性,以適應遠期醫療功能大的調整和特殊情況的應對。(三)“院落”布局設計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氣候,各個功能模塊采用院落式布局,使多數房間均有外窗,可自然采光、通風。有效控制了醫院的交叉感染,大大降低了醫院的運行成本,既符合國家對建筑節能環保的設計要求,也為營造綠色健康醫院創造了有利條件。
五、造型設計
通過現代材料和設計手法,萃取傳統建筑元素,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演繹,外形上看不到傳統建筑原來的模樣,但在整體風格上,傳承了傳統建筑的神韻和精髓。主體建筑構建形式借鑒中國古典建筑大屋頂形制,融入現代感的平屋頂,挑檐深遠,微微起翹,優美大氣,舒展開闊。通過對中國古建模數制的引入,迎面設計五個開間的大柱廊灰空間,凸顯了主入口空間的恢宏氣勢。秉承傳統兼具創新所產生的獨特而強烈的視覺效果和藝術感染力。形式上延續傳統建筑一貫采用的覆瓦坡屋頂,并進行演化,吸收傳統建筑形式及建筑風格,自成特色。在此設計上采用不同的屋頂形式,結合現代構造做法,形成了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屋頂特色。中軸線建筑采用大型挑檐平屋頂,根據平面設計需要,局部設計采光天井,配合傳統元素的花格天窗,顯現出生動活潑的第五立面;東西兩側建筑群則采用現代鋼架坡屋頂,根據功能需要,坡屋頂局部退臺設計,增加了空間的多變性,富有情趣。材質上多選用木質百葉窗、地域色彩濃厚的灰磚鋪地、掛落飛罩坡屋頂的形制,形成用傳統建筑語言寫就現代中醫院的風格。
六、景觀設計
景觀穿插于建筑及場地之中,形成了外向性、內向性及中醫特色的景觀空間,由動至靜,滿足了醫患對于空間環境的不同需求。(一)外向性景觀空間院區主入口位于基地南側,為門診的主入口廣場。住院部廣場位于基地東側,外向型廣場被周圍綠色環境所包圍,營造出環境優美、高效的入流空間,并且實現人車分流、人流集散的作用。(二)內向性景觀空間庭院空間被建筑自然地圍合起來,為患者和醫生提供了相對私密且安靜的休閑空間。庭院本身特色不同,彼此之間相互聯通,并輔以水系、小橋等頗具園林特色的元素,借助對景、借景等手法,達到小中見大的效果。(三)中醫特色景觀空間斑駁的草地樹影、淡雅的草藥花香、溫馨的療愈環境,獨具特色的百草園既是一道隔離景觀,又是一條流動的科普園區。
七、結束語
建筑風格在沿襲中國傳統建筑精粹的同時,更注重對醫療建筑的精雕細刻。同單純的仿古建筑不同,醫療建筑除了著力提高醫、養的舒適度外,也吸納了更多現代生活流線的創新之筆,使中式建筑更自然、更現代、更具生命力的品相出現。方正嚴整的群體布局,層次豐富的園林景觀,獨具魅力的單體造型,表達著對中原中醫文化的傳承與革新。
參考文獻
[1]王旭,黃春華,高宜生.中國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方法[J].中外建筑,2017(4):57-60.
[2]平旭亮.河北遷安中醫院導視系統設計[J].中國醫院建筑與裝備,2014(3):48-50.
[3]杜雪巖.基于傳統中醫理論的中醫診療空間及其設計對策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5.
作者:王波 單位: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