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傳承與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非遺重新進入生活”是傳統工藝繼續傳承和發展的必然,在推動傳統工藝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過程中,必須厘清非遺傳統工藝及其創新設計與文創產品設計、現代產品設計三者之間的聯系和差異,才能正確處理好非遺傳統工藝項目的傳承與創新。創新設計的傳統工藝能夠更好地融入當代生活,并促使其成為當代生活方式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最好的傳承發展;而從“傳統工藝”文化元素出發進行整合性創新設計的文創產品,源于傳統工藝文化元素,以傳統文化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將對傳統工藝的普及與傳承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汲取“傳統工藝”文化元素的現代產品設計,將會以其獨具魅力的“非遺傳統工藝項目”文化元素對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建構起到積極作用,三者都是非遺傳統工藝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形式,但是在具體實踐中需要明確各自的定位。
[關鍵詞]非遺;傳統工藝;文創產品設計;現代設計;創新
“非遺”重新進入生活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行動,2015年以來隨著文化部、教育部推動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全國110余所高等院校積極參與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實施的‘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截至目前已惠及中青年非遺傳承人群超過7萬人次?!雹?,再加上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非遺博覽會、文化遺產日等一系列活動及中央和地方媒體高密度報道,“非遺”成為當代熱點話題,“非遺”重新進入生活已成為全社會共識。在此背景之下,非遺傳統工藝項目(下稱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發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和形式多樣。當然,新生事物的出現我們對其發展規律和認識總是不夠深刻的,伴隨著討論甚至是爭論和有譽有毀也是正常的認識過程。非遺傳統工藝及其創新設計與文創產品設計、現代產品設計三者之間是否有邊界和界限?傳統工藝創新是否存在“設計過度”的問題?“傳統工藝創新”如何正確實施?都是現階段傳統工藝傳承發展中亟待解答的課題。討論總是有益的,會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傳統工藝”及其創新的內在發展規律。
一、“非遺重新進入生活”是其傳承發展的必然
(一)各時期法律法規及政府文件對非遺保護內在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非遺重新進入生活的理念是在非遺保護實踐的不斷探索中被明確提出來的。2004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決定批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至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十七條國家鼓勵和支持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特殊優勢,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開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雹僖苑晌募鞔_規定非遺可以合理利用和開發有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指明非遺服務于生活的關系。2012年2月《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指出:“在有效保護和傳承的前提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更緊密地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②在政府文件中首次提出了以具體的非遺“生產性保護”工作,推動非遺保護融入人民生活的理念。2015年11月《文化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的通知》“一、計劃目的,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著眼于‘強基礎、拓眼界’……,促進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③研培計劃實施伊始就倡導非遺走進現代生活,抓住了非遺保護工作的關鍵。2017年3月《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一)總體目標。立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使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消費升級的需要?!雹軓娬{傳統工藝振興離不開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優秀傳統文化載體的非遺產品更高要求的消費需求。2018年12月《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第四條,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應堅持保護優先、整體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保護孕育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⑤明確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理念,實際上蘊含重新打造符合非遺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以非遺融入生活為目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各國政府間討論關于教育、科學和文化問題的國際組織,因此中國“非遺”保護相關政策方針從法理上必然是由我國政府進行推動實施。自2004年8月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十多年來,各時期非遺保護相關政府文件的,都是對非遺保護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升華,也是對其后非遺工作的具體指導,在實踐中不斷提高非遺保護的認識,“非遺重新進入生活”理念,正是多年實踐對非遺保護內在發展規律的總結。
(二)“非遺重新進入生活”為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指明了方向一般來說,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非遺”是工業化之前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隨著工業化等現代社會發展的進程,傳統生活方式中的“傳統工藝”等我們今天看到的“非遺”大都已經不再是當代生活方式的必備和需求,這就造成了今天部分“非遺”項目需要進行所謂的“搶救性保護”⑥,部分“非遺”項目傳承發展遭遇從業人員流失、存續缺乏外部環境等急需解決的問題?!胺沁z”失去其賴以存在的傳統生活方式環境,傳統工藝傳承人無法依靠其技藝及產品在現代社會中獲得有尊嚴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滿足,其繼續傳承發展顯然無法依靠“情懷”來支撐,僅僅依靠政府支持也不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從長遠看也不利于“非遺”的繼續傳承發展,只會成為一種“過去時”的文化“標本”。“非遺”在當代的傳承發展,一方面必須喚起其內生動力,促使其創新發展以適應當代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需要社會積極營造“環境”,即徐藝乙先生倡導的“恢復與重建傳統的、典雅的、健康的生活方式,”①。前者實施更加容易也更積極主動,符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雹诰?,符合“非遺”保護的內在發展規律,同時“非遺重新進入生活”也對“恢復和重建生活方式”產生促進作用;后者對于傳承人來說是被動的,需要全社會長期的努力建構。這樣來看兩者實際上是殊路同途相輔相成的。因此,激發“非遺”的內生創新動力,使其符合當代社會生活發展需求,讓“非遺重新進入生活”是當前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的明確方向。那么“傳統工藝”作為非遺項目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當代該如何發展,以何種形式繼續發展,以更好地融入當代生活呢?
二、傳統工藝及其創新設計與文創產品設計、現代產品設計
我們需要厘清當前非遺傳統工藝發展中已經出現的三種形式,即:非遺傳統工藝及其創新設計、文創產品設計、現代產品設計三者之間的聯系和差異,才能正確處理好非遺傳統工藝項目的傳承與創新。
(一)傳統工藝及其創新設計對于不再適應當代社會生活的部分非遺傳統工藝項目來說,對產品進行設計創新或稱其“再設計”,以符合當代人們審美需求和使用功能的面貌重新展現在生活中,并成為當代生活方式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非遺傳統工藝的傳承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傳承,符合《公約》對非遺的定義。從歷史的角度考察非遺傳統工藝項目的發展,與“非遺公約”定義完全一致,比如國家級非遺項目“藍印花布”,目前我們可以見到最早的藍印花布實物是1965年在上海閔行馬橋鎮三友村明代墓葬品中發現四條藍印花布被面(分別收藏于上海閔行區博物館、上海歷史博物館),考古界確定為明末藍印花布產品,由此我們得以縱向地比較明代、清代、民國、當代四個時期的藍印花布產品的材料、紋樣、形制、工藝、應用等都隨時代而有發展變化,比如明末藍印花布的紋飾更加考究,其中“庭院對弈被面”③為獨幅適合紋樣組織的開光紋樣(以三幅面料拼接而成),具有較強的繪畫性風格,至清代和民國時期,這樣的紋樣布局就比較少見了,更多見吉祥寓意的花鳥紋樣組合的適合紋樣組織;再比如民國以前局限于手工織布機的面料門幅寬度限制一般不超過50厘米寬,一塊被面一般需要3-4幅布拼接而成,而民國至1949年之后,采用寬幅機制棉布制作的藍印花布被面一般最多只需要兩幅布拼接。凡此種種變化都是隨著時代的審美和技術發展而產生,不會有人說因為民國的藍印花布與明末的相比有發展變化而不能稱其為藍印花布,因為藍印花布的核心技藝特征“紙板漏印漿料防染工藝”沒有本質性的變化,所以依然是藍印花布,但是隨著時代而發展變化甚至創新了。由此,對于傳統工藝來說,在保持其“核心技藝特征”的基礎之上,堅持手工制作技藝,產品設計隨著時代審美而進行紋樣裝飾的創新設計,材料工藝等同樣也可以進行創新應用,其依然還是傳統工藝,還是非遺項目。
(二)從“傳統工藝”文化元素出發的文創產品設計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方興未艾,文化創意產品(下稱文創產品)由于其內蘊“傳統文化元素”特征,與非遺傳統工藝項目之間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甚至糾結不清,那么什么是“文創產品”呢?這個問題目前能夠找到的權威解釋僅見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部門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若干意見的通知》“(四)提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水平。深入挖掘文化資源的價值內涵和文化元素,廣泛應用多種載體和表現形式,開發藝術性和實用性有機統一、適應現代生活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①這句話概括起來就是:文化元素———表現載體———藝術與實用———當代生活。換言之以傳統工藝為例,即從一種或多種傳統工藝的文化元素出發,從中提取文化內涵或設計形式或工藝方法等,以符合當代生活需要的生活用品載體或裝飾形式,用現代設計的方法進行整合創新設計,采用手工制作或者機器化批量生產方式,創造出新的賦有傳統工藝文化特色的現代生活和裝飾產品,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以傳統文化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同樣我們以藍印花布工藝為例,藍印花布的傳統產品主要是服飾、床上用品等生活用品,從藍印花布的文化內涵和工藝特色出發,與現代生活用品及裝飾品相結合進行創新設計新的產品:比如藍印花布做封面的筆記本、藍印花布新款式包袋、藍印花布設計元素的筆袋筆盒筆桿等文具、藍印花布壁掛纖維藝術……;也可以是藍印花布與其它工藝的結合進行創新設計,比如藍印花布折扇團扇、藍印花布老虎等布偶、藍印花布中國結……。對于文創產品設計來說,源于傳統工藝的文化元素,文化賦予產品新的附加值,以產品設計創造新的社會需求,其本質是創新的現代商品設計。
(三)以當代為產品設計出發點,汲取“傳統工藝”文化元素的現代產品設計因為當代生活的需要,而為當代生活設計開發產品,稱其為現代產品設計?,F代產品設計總是因為市場和消費者不斷出現的新需求而發生,現代社會在科技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進步,以及作為消費者的受教育人群世代更替,不斷催生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及相關消費群體,由此而需要向社會不斷提供新設計的商品,以滿足社會需求。現代產品的設計路線是從當代社會需求出發的:消費群體———生活方式———商品需求———產品設計———當代生活。即產品設計師需要針對產品品牌的消費定位,研究消費群體的生活方式,以此對產品設計的風格、樣式、定價、銷售進行準確定位,從而定向的為品牌消費群體進行產品設計和開發。但是現代產品設計與傳統也不是割裂的,一味跟隨歐美日永遠是二流產品,產品設計依附于品牌文化建設,而品牌文化則是依靠國家文化軟實力進行支撐,中國產品真正實現高附加值依賴于由品牌文化而共同積聚的國家文化軟實力這個國家品牌,這就需要我們在現階段的產品設計中戰略性地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產品設計的文化內核,以國際流行的設計語言進行產品的設計,漸進式地影響國際產品設計潮流,以品牌文化塑造中國文化軟實力。我們還是拿藍印花布工藝舉例,服裝設計與其它產品設計有個特別需要強調的設計特征是“時間性”,即紡織服裝的流行趨勢,目前流行趨勢的話語權還是在歐洲,從某種角度看所謂流行趨勢就是歐洲傳統文化在當代再現式的螺旋式上升發展過程,在此條件下,認真研究國際流行趨勢的發展規律,可以將中國傳統工藝的文化元素結合流行趨勢進行表達,如“回歸自然”是近年來的重要趨勢方向之一,我們可以將藍印花布工藝的設計元素等與之結合,當然這種結合不是生硬的而是需要匠心去設計的,比如汲取藍印花布傳統紋樣及其特征,在紋樣組織及色彩上進行時尚化設計,而制作工藝則不必使用傳統工藝的方法以達到成本和利潤的平衡,產品在視覺上是時尚的紡織品,而其設計文化內涵則是傳統工藝?,F代產品設計可以應用傳統工藝的設計文化元素,但顯然不是“非遺”,但是會以“非遺”的文化元素對文化軟實力的建構起到積極的作用。
(四)傳統工藝與文創產品設計、現代產品設計傳統工藝與文創產品設計、現代產品設計需要準確地理清關系,而之所以會產生現代設計和非遺傳統工藝項目創新發展之間“度”的爭議,其實是在針對非遺傳統工藝項目進行創新設計中,沒有厘清非遺傳統工藝項目“再設計”與汲取非遺元素進行“文創產品設計”兩個不同的概念。非遺傳統工藝項目進行的“再設計”是針對具體單一的傳統工藝產品在保持其“核心技藝特征”的基礎之上進行的改進式設計,依然采用經過改進的手工制作產品的方法,使其適應當代社會生活新的需要。而汲取非遺傳統工藝項目的元素進行“文創產品設計”,則是以現代產品設計為主體,汲取單一傳統工藝項目或多種傳統工藝項目的設計或文化元素,進行全新的現代產品設計,其雖然有非遺元素,既可以采用手工制作也可以采用現代生產方式批量化生產,但是已經不是非遺傳統工藝,而是“文創產品”,文化賦予產品新的附加值,其本質是創新的現代商品,但是源自于傳統工藝,將對非遺的普及與傳承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對于非遺傳統工藝項目的創新發展是否會因為“設計過度”傷害到非遺項目健康地傳承發展?正確厘清傳統工藝的創新發展與汲取非遺元素進行的“文創產品設計”是兩條不同的產品設計路徑,有助于我們理解所謂“設計過度”的傳統工藝產品,其實就是汲取非遺元素進行的“文創產品設計”,我們可以把其歸類為“文創產品”,這樣問題就很簡單了,疑問也就迎刃而解。對于現代產品設計來說其顯然不是“非遺”,但是可以也應該鼓勵現代產品設計應用傳統工藝的設計文化元素,其產品能夠設計得符合當代消費者歡迎和需要,將會以“非遺”的文化元素對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建構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傳統工藝的傳承發展及其創新設計的方法與路徑
(一)傳統工藝創新設計的原則與方法非遺傳統工藝項目的傳承發展有自身的客觀規律和發展路徑,在其與時俱進地發展過程中,融入當代生活并成為當代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傳承發展。因此,對于非遺傳統工藝項目的創新發展,可以借助于現代設計理念,對具體的傳統工藝產品進行符合當代消費者審美需求的外觀和功能的重新設計,以激發消費者使用和消費傳統工藝產品的愿望。這種針對某項傳統工藝品種進行的創新設計與傳統工藝項目的傳承發展之間不存在“度”的問題,只是在保持傳統工藝“核心技藝特征”原則的基礎上,針對具體單一的傳統工藝產品進行的改進式設計或稱其為“再設計”而非顛覆性設計,其產品生產方式仍然采用傳統手工技藝或者為提高生產效率而改進過的手工制作技藝,以使傳統工藝產品更加能夠適合當代消費者的需求,擴大傳統工藝產品進入大眾生活的空間,使“非遺進入生活”成為日常。非遺傳統工藝的創新設計,是針對具體“單一”的傳統工藝產品,從造型、色彩、材料、工藝及功能上,立足于傳統工藝項目本身而進行的符合當代生活需要的改進式設計或稱其為“再設計”。我國目前存續的傳統工藝項目大都源自農耕文明時代,由于中國社會地區與城鄉發展的不均衡,才使得不少傳統工藝項目保存至今。然而,隨著當代中國的飛速發展,碩果僅存的傳統工藝項目何去何從?顯然我們不愿意看著它們因為不適應社會發展而遠去或者成為塵封在博物館里的“文物”。傳統工藝當然應該沿著其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不斷創新變化以適應社會生活需要的路線繼續一路前行,當代的傳統工藝必然需要與時俱進地創新發展,這些創新主要表現在其“造型”“色彩”“材料”“工藝”及“功能”上,傳統工藝產品的造型、色彩須隨當代審美需求進行新的設計,現代設計的方法可以借用到傳統工藝的設計創新;新發現的材料也可以嘗試使用,如同當年發現“翡翠”一樣,成為新的玉雕材料;提高生產效率的工藝新方法,只要仍然保持手工制作技藝都可以進行應用,比如當代玉雕行業的磨頭和驅動方式均已采用現代技術;在傳統工藝的功能上應該隨著時代需求進行拓展或者“回歸”,比如刺繡工藝因紡織品裝飾而生,而在宋代開始拓展領域并出現“我國古代織繡自宋代始,突破了實用范疇,逐漸走上了獨立發展的藝術道路”①,至1949年之后以蘇繡、湘繡、粵繡、蜀繡等“四大名繡”將“觀賞性刺繡”推至新的高峰,及至近年來各種因素而導致式微,然而服裝、飾品、包袋等刺繡生活用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又開始“回歸”到生活中,并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由此,傳統工藝的創新設計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工藝項目的“核心技藝特征”,只是傳統工藝與時俱進的發展過程,推動了傳統工藝項目更好地適應當代生活的需要,從而繼續保持傳統工藝項目的傳承與發展。
(二)傳統工藝傳承發展的思路與路徑回顧自2004年8月我國宣布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實踐,從初期的探索到現在的具體政策措施,脈絡清晰,即以內在動力的推動和外部環境的促進雙管齊下,兩條線路來履行“公約”精神:第一條線是以“非遺傳承人研培計劃”等方式培養非遺項目傳承人的內生創新動力促使非遺項目的創新發展,從而推動“非遺重新進入生活”;第二條線是以“文化生態保護區”等舉措促進外部生存環境有利于“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②?!八^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謂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雹塾纱?,我們來審視“傳統工藝創新設計”;“從‘傳統工藝’文化元素出發的文創產品設計”;“汲取‘傳統工藝’文化元素的現代產品設計”,三者之間其實殊途同歸,都是新時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統工藝創新設計,使其更好地融入當代生活并成為當代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傳承發展。從“傳統工藝”文化元素出發的文創產品設計,源于傳統工藝文化元素,以傳統文化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將對非遺傳統工藝的普及與傳承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汲取“傳統工藝”文化元素的現代產品設計,將會以“非遺傳統工藝項目”的文化元素對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建構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盡管三者都是非遺傳統工藝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形式,我們在具體實踐中,并不排斥傳承人嘗試做非遺元素的文創產品甚至需要積極鼓勵;進行從非遺出發的文創產品設計如果采用手工制作技藝,那么這類文創產品與非遺傳統工藝并無明顯的邊界與界限,但是文創產品畢竟是現代產品,其并不排斥采用機器生產方式批量化制作產品,這類文創產品以“非遺”的名義定然不妥;當然汲取非遺元素的現代時尚產品設計,只是非遺元素創造性轉化和賦予產品文化內涵的過程,產品顯然與非遺相去甚遠。因此在實踐中還是需要明確“標明”所作“創新設計”是三者中的某項,是傳統工藝創新設計?傳統工藝文創產品設計?還是現代產品設計?而不必囫圇地認為都是“非遺”或者非遺傳統工藝項目,這在創新實踐過程中尤為重要,可以更容易回應來自各種知識認知體系的批評與阻力,以免對非遺傳統工藝的創新設計和傳承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結語
“非遺重新進入生活”是其傳承發展的必然,“傳統工藝”作為非遺項目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創新發展,需要明確在保持“核心技藝特征”的基礎之上,堅持手工制作技藝,隨時代審美和需求而進行創新設計的指導原則。厘清傳統工藝及其創新設計與文創產品設計、現代產品設計三者之間的聯系和差異,才能正確處理好傳統工藝項目的傳承與創新。創新設計的傳統工藝能夠更好地融入當代生活,并促使其成為當代生活方式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最好的傳承發展;而從“傳統工藝”文化元素出發進行整合性創新設計的文創產品,源于傳統工藝文化元素,以傳統文化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將對傳統工藝的普及與傳承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汲取“傳統工藝”文化元素的現代產品設計,將會以其獨具魅力的“非遺傳統工藝項目”文化元素對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建構起到積極的作用,三者都是非遺傳統工藝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形式,但是在具體實踐中需要明確各自的定位。從歷史的角度看,若干年或一百年之后,今天的“從‘傳統工藝’文化元素出發的文創產品設計”、“汲取‘傳統工藝’文化元素的現代產品設計”,這兩者中的部分產品設計與制作技藝甚至也有可能會成為未來的“非遺傳統工藝項目”。所以,當前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繼續推動傳統工藝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作者:張毅 單位: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