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成人教育促女性流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女性社會流動的現狀
目前我國女性社會流動存在諸多問題,如流動方向單一、流動頻率較慢,向上流動的機率較小等等,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因素是我國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成人教育與我國女性社會流動緊密相關,是提高我國社會流動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最佳選擇。從我國目前的國情來講,女性這一群體從教育水平、行政層級、工作類型、社會地位等方面看,都屬于弱勢群體。1949年以前,我國90%的婦女是文盲,女童入學率只有20%。在各級各類教育中,女生所占比例最高時,初等學校25.5%,中等學校20%,高等學校僅為17.8%。經過40多年的發展,教育中的性別差異逐漸縮小,女性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呈上升趨勢。到1997年底,全國有女研究生53517人,女大學生118.49萬人,分別占在校生總數的30.35%和36.42%,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8.63%,在各類成人教育中女性占45.63%。據1990年人口普查結果,在領導干部中,女性人數僅占總人數的11.8%,男性則占88.2%,男女比例為7.5:1;其中,在事業單位領導人中,男女比例為9:1;在國家機關領導人中,男女比例達11.9:1。1993年,在全國的500多個城市中,市長的男女比例也高達5.5:1,且女市長絕大部分只是副職,而非正職。從以上數據可看出,相對于男性來說,婦女在各級各類權力機構中缺少自己的代言人;同時,即使是進入權力機構的婦女,她們所掌握權力的重要程度也多半是在男性之下,如此來看,婦女參政的主要意義與其說是功能性的,不如說更多的是象征性的。男女之間不僅在社會地位上無法同日而語,而且在社會角色上也相去甚遠,以致在許多方面都形成鮮明對照。一般來講,男性在冶金、機械制造等“重體力型”行業中近乎獨攬天下,而女性則成為紡織、服裝等“輕體力型”行業中為主力軍;男性多在管理、設計、開發等主干性工作中任職,而女性則多從事秘書、資料保管、打字等保障性工作;在以智力勞動為主的科技與教育領域,“學術”層次越高,男性比重越大,女性比重越小。因此,相對而言,男性所從事的較多的是重體力、高智力、命脈性、危險性工作,而女性所從事的更多是輕體力、低智力、輔助性、安全性工作。這種被社會普遍賦予了特定的“性別屬性”的現象,不僅造成了職業教育不同課程的比重的不協調,同時也不利于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目標。因此,加強加大女性教育的力度,對于增強當代中國人民的素質、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提高其社會合理流動的速度與水平并構建合理的社會階層位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成人教育促進女性社會流動的思考
1、走出觀念誤區
發展婦女教育,實現男女平等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然而需要一個過程,絕不是靠增加幾所好學校,提高女子入學率或單純用教育立法約束,其前提是社會的經濟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全面提高。與物質和制度方面的變化相比,更難改變的還是傳統的世俗觀念。長期形成并已積淀到人的意識深層次的傳統觀念,其影響不可能馬上消失。最典型的就是“男尊女卑”的倫理道德和“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角色分工模式。雖然在理論上已沒有了生存的市場,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根深蒂固,仍然是女性發展成才的最主要羈絆。對性別差異、性別角色期望的認識偏差帶來性別分工的片面性,在教育上,直接影響家長在家庭中的教育決策,導致干預、侵犯以至剝奪婦女受教育的權利,同時又影響女性爭取受教育權力的覺悟、勇氣和信心,是最終導致女童輟學、失學,影響女性學歷、專業層次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克服傳統心理,要從人的發展的需要來認識和確立對女性的角色期望,也要提高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人類人口再生產得到社會的補償,為女性創造良好的社會教育環境。還有一種觀念是“男女等同”,這是一種歷史的誤區,機械曲解了“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由于無視性別差異,造成對女性研究的空白和女性教育的失缺。長期以來教育基本上是在無性別差異的基礎上進行,而現實生活中造成兩性之間明顯的落差恰恰正是由于人們忽視男女差異的存在。生理發展的性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性別公平必須建立在充分承認性別差異的基礎上。因為有差別,才互有優劣,才有因材施教,才可能對現實中男女教育狀態是否合理作分析、判斷,研究造成不合理的原因,提出改進的各種對策。
2、加強婦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認知意識
1990年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統計資料顯示,對女性社會角色的認識,社會上普遍存在封建保守意識,很多女性甘愿充當男性的附屬品,對“男子以社會為主,女子以家庭為主”的觀點抱贊同態度的占被調查女性的比例高達50.4%。正是因為社會上很多女性輕視自身社會價值,對自身發展考慮較少,自我期望值很低。這嚴重制約著女性人口素質的提高,限制了女性潛在才能的發揮,嚴重阻礙了女性社會流動。據調查,1990年全國流動人口中女性占44.4%,男性明顯多于女性。要促進女性社會流動,進行深入的宣傳與教育(特別是成人教育)是關鍵,只有這樣才能抑制封建保守思想的蔓延,才能削弱不良思想對人們的消極影響,從而改變傳統的女性角色定位,增強女性的自信心,樹立她們的自強意識,使之從根本上樹立男女平等的思想,使女性擁有健康的人格與精神境界,并積極主動提高自我素質,增強競爭能力。
3、提供針對性的教育課程,優化女性的就業結構
由于目前女性就業問題相當嚴峻,所以,崗前培訓和再就業培訓將是今后成人教育和培訓的重要項目。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培訓過程中應在不斷提高女性技術能力的同時,進一步依靠社會資源,充分發揮婦女院校和活動陣地的教育培訓功能,著力提高廣大女性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以此幫助她們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要以市場和就業為導向,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積極推進職業教育結構調整,進一步轉變職業教育的辦學指導思想,針對社會需求和女性特點,優化專業設置,擴大招生規模,進一步增強服務廣大女性、服務經濟建設的主動性;要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圍繞就業創業、增收致富,廣泛開展女性職業技術培訓,給她們開設社會急需的專業,如外語、外貿、文秘、營銷、餐飲等;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有重點、分層次地采取多門類、多形式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訓措施,廣泛組織開展為廣大婦女喜聞樂見的科技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全面促進女性勞動者素質的提高;針對農村婦女要加大新知識、新技術、新技能的推廣普及力度,提高農村婦女科技致富的本領。針對城市下崗、轉崗女工要進行創業知識、服務技能等方面培訓,按照市場需求幫助她們掌握一技之長,增強其就業和創業能力。要為成年女性創造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努力培養專業女性人才,把巨大的女性人力資源轉化為強大的女性人才資源;要對她們進行道德、文化和生活教育,以提高她們的人文素養,如使流入城鎮的農村女性盡快熟悉工作環境,融入城市生活,遵守文明規則,防止犯罪分子有機可乘,維持和保證社會穩定的政治局面;提高整體女性的生活品位;指導女性建立正確的婚姻觀、生育觀等;大學后繼續教育要注重培養一批女性科研人員和國家管理干部,充分發揮女性思維縝密的生理特性。這樣,各層次的成人教育前后銜接,有利于促進不同文化程度的女性實現合理流動。
4、積極加強與各組織機構之間的聯系
政府有關部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約束機制,監督企事業單位嚴格執行國務院頒發的《女工勞動保護規定》;成人教育部門應在政府有關部門的協助下,在經費籌措、師資調集、培訓資格認證等方面建立一個良好的運作機制和支持系統;社會給予女性接受再教育和培訓的輿論支持,消除性別歧視觀念,給女性社會流動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企事業單位改革用人機制,給女性一個公平的競爭氛圍,重視對女職工的培訓;成人教育部門與學校、企事業單位加強橫向溝通,根據女性社會流動現狀以及流動女性的學習需求,開辦臨時的培訓學習班。在舉辦過程中,成人教育部門出臺培訓計劃與方案,學校出師資,企事業單位輸送學員,三位一體,共同提高女性的文化素養、職業技能以及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