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對學生課堂行為的教學質量影響因素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哪些課堂行為影響教學質量
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多種多樣,根據行為的性質可以有不同的分類。例如,依據與學習是否相關,可以有學習行為與非學習行為之分;依據對教學的影響性質,又可以有積極課堂行為與消極課堂行為之分。以下所展示的調查數據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大學生的哪些課堂行為對教學質量產生了影響。
(一)教室座位選擇
在大學的課堂上,如果不是事先特定安排,選擇座位應該是學生進入教室后的最初課堂行為。我們可以將教室的座位按照空間分割為幾個區域,B區和E區為面向講臺的中心區域,圍繞著中心區域的A、D、G、H、I、F、C構成一個“U型”區。調查數據顯示,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座位的選擇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成績中等以上的學生中,選擇坐在B和E中心區域的有60.5%,選擇坐在U型區域的為38.9%;與之形成鮮明對照,成績中等以下的學生中,選擇坐在B和E中心區域的只有33.9%,而選擇坐在U型區域的達到66.1%。如果從座位前、后排的分區來看,成績中等以上的學生選擇前排座位的有45.1%,選擇后排座位的僅有7%。成績中等以下的學生選擇后排的人數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學生。
(二)提問與回答
我國大學課堂上學生的沉默,即不太主動提出問題、也不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常見的現象,也為眾多研究者所關注。調查數據在這方面展示了相同的狀況。調查數據顯示,在課堂上有疑問時,有63.4%的大學生選擇“從不提問”或“偶爾提問”,經常向老師提問的人數遠低于不太提問的人數。課堂上經常主動回答老師提問的大學生占總體的24.9%,也遠低于不太主動的人數。提出問題與回答問題一方面反映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狀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學生在知識掌握與能力培養方面的情況,兩者都是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表征。
(三)課堂上的非聽課行為
在課堂上,一般來說,是否集中精力聽課與教學質量是有關聯的。換句話說,不認真聽課是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之一。學生的不聽課行為有些是個體性的,有些是群體性的,后者具有一定的傳染性。調查數據顯示,大多數同學在課堂上都有過具有傳染性的不聽課行為,包括與同學聊天、睡覺、玩手機、吃東西等。在課堂上看與課堂教學內容不相關的考證資料、發呆等非傳染性不聽課行為,在許多同學身上也時有發生。
二、學生課堂行為產生的影響因素
上述可能對教學質量產生消極作用的學生課堂行為的產生受許多因素的制約與影響。歸納起來,無外乎學生自身的因素與外部因素兩大類。
(一)學生自身的因素
調查數據顯示,學生課堂行為(尤其是消極課堂行為)的產生有許多內部因素的作用,其中“缺乏興趣”占34.2%,“與結果無關”占19.0%,“走神”占18.5%,“學習習慣”占13.6%,“其他事情”占14.8%。缺乏興趣或許是學生課堂消極行為產生的最主要的內部因素之一。所謂缺乏興趣,即學生對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對教師的講課、對所學專業、甚至對學習本身都缺少應有的興趣,這直接導致了一些課堂消極行為的產生,其對教學質量的影響可想而知。
(二)外部因素
影響學生課堂行為的外部因素,主要指課程、教師、課堂氛圍、教室環境等。調查選擇了課程性質、課堂規模、課堂紀律這幾個維度。調查數據顯示,在參與調查的學生中,有三分之二以上認為課程性質對學生的課堂行為產生影響。大學的課程體系是由許多不同性質的課程所構成的,如必修課與選修課,專業課與公共課等。常識告訴我們,學生一般更加注重專業課。因此,在一些公共課上,學生消極課堂行為產生的可能性更大。這對公共課的改革與質量提升提出了不小的挑戰。調查數據顯示,在參與調查的學生中,有49.8%的學生認為課堂規模對學生的課堂行為有影響。大教室、多人數、教師上課需要擴音器,這是當下許多大學課堂教學中常見的景象,二三百人的大課堂也不鮮見。在大規模、超大規模的課堂中,學生的消極課堂行為是容易產生的。因此,許多高校都在教學改革中積極推行小班課堂,尤其是給新生開小班研討課,這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課堂行為的重要途徑。調查數據顯示,在參與調查的學生中,約三分之二認為課堂紀律對學生課堂行為也有一定的影響。嚴格的課堂紀律可以消除部分學生的消極課堂行為。總的來說,課堂是大學生學習的主戰場。盡管現在大學生的學習形式有課內學習、校外學習、社會實踐、課外活動等,但課堂仍然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學科專業知識要通過課堂來傳授,能力、素質的培養需要在課堂上進行,所以,應下大氣力切實保障課堂質量,向課堂要質量。課堂質量的保障,主要涉及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一方面,要調動學生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的消極課堂行為及其影響因素進行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教師的課堂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加強教師的精力投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如此,方能消滅“水課”,鍛造“金課”,使保障與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落到實處。
作者:胡建華 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