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西部欠發達地區的采礦工程本科生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采礦工程專業在西部欠發達地區面臨著辦學經費不足、師資隊伍總體素質不高等眾多問題。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及學生的綜合素質,貴州省教育廳將采礦工程專業確定為“貴州省本科高校一流專業”建設項目。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和實習基地建設,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加強課程體系建設,把采礦工程專業建設成國內有重大影響力的一流品牌專業,為培養綜合性高素質人才、推動西部煤炭工業建設及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采礦工程;本科生;貴州大學
一、引言
地處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貴州省是我國南方煤炭資源最豐富的省份,到2020年全省煤炭產量控制在2億噸左右。“十三五”期間貴州省煤炭產量仍將小幅度增加[1],煤炭產業的持續發展對采礦工程人才培養帶來了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挑戰。目前,貴州省內有4所本科院校開設了采礦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良莠不齊,在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必將制約貴州省煤炭產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如何培養采礦工程創新型人才已成為貴州高校面臨的嚴峻挑戰。本文以地處西南欠發達地區的貴州大學為例,分析采礦工程專業建設策略,探討西部欠發達地區采礦工程專業未來的發展思路[2]。
二、貴州大學采礦工程專業現狀
貴州大學是“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和國家“一省一校”重點支持建設大學,學科門類齊全,設置本科專業137個。礦業學院采礦工程專業已有60年的辦學歷史,1986年取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92年獲批貴州省首批重點學科,2007年入選教育部第二類特色專業建設點,2011年獲批“礦物資源學”二級學科博士點,2012年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建設點,2015年通過工程教育認證,2017年入選貴州省一流專業建設項目。
1.師資隊伍建設。目前,采礦工程專業共有教師2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有8人,在讀博士2人,年齡在45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14人,占教師總數的56%。雖然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引進人才和穩定人才的難度始終存在,但通過調整政策、加大投入、營造環境,鼓勵教師攻讀博士學位,提高學歷層次,支持教師出國研修,拓展視野,實現了高層次人才數量的持續增長。近3年來,采礦工程專業引進國內外博士5人,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結合,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的師資隊伍,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鑒于采礦工程專業實踐性較強的特點,從事本專業教學工作的教師每年均有30天以上的工程實踐過程,具體包括:下企業基層鍛煉,在企業指導學生實習和實驗測試,主持、參加現場科研項目。除以上工程實踐外,貴州大學勘察設計研究院和貴州工學院采礦工程科技咨詢服務公司還為本專業教師提供了工程實踐平臺,主要包括主持和參與煤礦開采設計和工程項目的審查等工作。為了提高本專業的培養質量,學院還聘請了盤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等礦山企業的技術專家和科研單位的高水平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外聘教師主要承擔現場實習指導、實踐案例專題講座等教學任務,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2.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建設。本專業培養方案原則上每4年全面修訂一次,每2—3年進行局部調整,近年來先后統一編制了2011版、2013版和2016版培養方案。與2013版培養方案相比,2016版培養方案更加注重實施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相互交融,實行大類培養,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和充實暑期小學期教學內容,實踐教育更加突出。在2016版培養方案中,采礦工程專業培養目標確定為: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掌握以煤炭為主的固體礦床開采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有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良好的人文素質、工程實踐、團隊合作和管理協調能力,具有創新意識和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在固體礦床特別是煤炭開采領域分析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技術人才。(1)通過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培養。在2016版培養方案中,將總學分由2013版的168學分調整為174.5學分,增設“礦山壓力及巖層控制課程設計”和“礦山機械工程課程設計”,給學生提供科研與實踐訓練的機會,提高其創新意識與能力。(2)增加創新教育課程。在2016版培養方案中,增加了創新教育的內容,單獨開設了“專業創新創業訓練”、“學科前沿講座”、“創造學”等課程,對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3)增加學科前沿課程,加強學生對社會、環境、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意識培養。增設了“無人開采技術”、“煤炭地下氣化”、“安全高效開采技術”等課程,進一步凸顯了礦山環境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3.人才培養模式與機制改革。(1)“16+2”培養模式與三學期制。推進“平臺+模塊”培養方案改革,建設通識課程平臺和大類課程平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復合型人才;推進“16+2”教學改革,其中“2”為實踐教學周,集中安排實踐教學環節,既為加強實踐教學、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空間,也推動了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16+2”教學模式改革為“三學期制”的推行奠定了基礎。實行三學期制,在夏季學期集中安排一些相對靈活的教學活動,如實習、綜合實驗、SRT項目、夏令營等,有利于完善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3]。(2)圍繞培養目標深入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在培養方案中要求學生完成不少于4學分的第二課堂學習,第二課堂活動主要包括: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科技創新比賽、普法宣傳、青年志愿者活動、環保宣傳、學習經驗交流、大學生演講比賽等。通過各種第二課堂活動,有力地推動了學生的創新活動,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促進了學生成才[4]。為了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根據貴州大學與國內高水平大學聯合培養學生項目有關協議,近年來從采礦工程專業選拔優秀學生共計14人赴中南大學、浙江大學、廣西大學等高校交流學習,同時實施“千人留學計劃”,選拔本專業1名學生赴臺交流學習。(3)科學制訂教學大綱,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在每版培養方案修訂完成后,根據培養目標及培養要求,組織教研室教師進行課程教學大綱的制定與修訂。學校組織督導專家、學院領導、教研室主任采取實地抽查授課計劃和聽課,檢查課程授課計劃與教學大綱的符合程度、教學安排與學時分配的符合程度、課程實驗的開出率等情況。鼓勵教師采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潛能。教師通過上公開課、示范課和教師之間互相聽課,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四、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1.存在的問題。(1)青年教師教學經驗欠缺,工程實踐能力不足。大多數青年教師剛畢業就進入學校,缺乏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的訓練及企業實踐經歷,教學與實踐經驗相對不足。(2)部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較差。教師對如何實現高階學習目標認識不清晰,部分教師仍然習慣于“滿堂灌”教學,因此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于多年的被動“填鴨式”學習,學生不能適應主動學習的要求,無學習規劃及自主性。(3)實踐教學是薄弱環節。新開出的實驗項目、教學內容的更新力度不夠,實驗室開放力度不夠,設備利用率有待進一步提高;由于目前國家對于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尚沒有比較成熟的激勵約束機制,同時學生實習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有安全隱患,因此企業接收學生實習的積極性不高;實習教學經費投入相對不足,實習時間得不到保證;有的指導教師實踐指導能力偏弱,精力投入不足。(4)學生的國際交流少。本科生國際化課程形式單一,雙語課程數量偏少,外語課程語種較少;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水平不高,實施國際化課程的專任教師偏少,專業課無外籍教師。2.改進措施。(1)加強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建立新進教師助課制度,發揮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深入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進一步推動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的轉變,實現從教學觀念的轉變到教學方法的轉變。開展有關教學方法的研究咨詢和培訓工作,讓更多教師掌握高階教學、互動教學以及研究性教學的理念和方法。(2)加強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專職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開展產學研合作和掛職鍛煉,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3)繼續完善激勵教師加大教學投入的機制,支持教師更多參與研究性教學的改革與實踐,要求主講教師、課程負責人主動參與研究性教學的改革。豐富課堂組織形式,將大班講授、小班研討結合起來,改變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提倡探究性學習,提高課堂師生互動的頻率質量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4)加大學風建設力度,幫助新生改變學習方法以適應大學的學習特點,引導新生向學習主體的角色轉變,使他們能夠把握住學習的主動權,培養和提高主動學習能力。(5)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加強與企業的溝通交流,加強實習基地內涵建設,促進實習基地充分發揮功能,提升使用效率,進一步優化實踐教學體系。
五、今后的發展思路
貴州省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產有110種以上,其中有42種礦產儲量排名全國前10位。除煤炭外,磷、鋁、汞、銻、錳、金、重晶石、硫鐵礦等礦產最具優勢,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結合貴州省的資源賦存特點,可以嘗試將原有的單一煤炭開采拓寬為覆蓋有色金屬及非金屬在內的礦床開采,只有擴展專業發展方向和思路,才能從根本上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5-7];只有緊密結合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推進采礦工程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才能形成符合地方經濟建設要求的采礦工程人才培養基地,把采礦工程專業建設成“省內引領,國內有重大影響力”的一流品牌專業。
參考文獻:
[1]閆晗.煤炭工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重點內容分析[J].今日工程機械,2017,(01):31-33.
[2]李潔,姜曙光,馬玉薇.西部欠發達地區地方高校建筑學專業建設的策略[J].大學教育,2015,(5):155-156.
[3]張俊,張顯云,汪泓.高校實行“三學期制”所面臨的問題及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3):35,69.
[4]梁蓓,余軍,王松.建設“第二課堂”強化實踐教學———以貴州大學科技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6,(19):133-135.
[5]高林,吳桂義,鄒義懷,等.新形勢下采礦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對策探討[J].教育文化論壇,2016,8(05):43-46.
[6]張東升,范鋼偉,等.采礦工程品牌專業建設的內涵與展望[J].煤炭高等教育,2017,35(1):1-4.
[7]姚強嶺,萬志軍,等.內外結合的專業培養目標綜合評價方法及流程———以中國礦業大學采礦工程專業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6,34(4):113-117.
作者:馬振乾 劉勇 吳桂義 鄒義懷 單位:貴州大學礦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