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發展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壯族先民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創造了悠久燦爛的特色傳統文化,改革開放后國內旅游業快速發展,現代傳播媒介助推下,壯族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新的發展。隨著地區文化交流,外域文化沖擊使壯族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出現許多問題,目前壯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形勢嚴峻,急需探索壯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發展有益路徑,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互相促進的完整體系。
關鍵詞:壯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
壯族先民因所處自然環境,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特色傳統文化,突出表現為歌圩文化、布洛陀文化等。壯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改革開放后政府加強了對壯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隨著壯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設先進文化的目的。在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壯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受到嚴峻挑戰。21世紀后壯族傳統文化主體意識提升,逐步建立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體系,但無法滿足壯族文化復興的要求,壯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發展任重道遠。
一、壯族優秀傳統文化內容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在云南文山壯族自治州等地有少量分布[1]。壯族是世代居住在廣西的土著民族,學者從考古發現、傳統文化等方面考察研究確認壯族是廣西土著民族,遠古時期壯族地區已有人類活動,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存遍布廣西各地。壯族先民以其智慧力量在歷史長河中創造豐富的物質精神文化,為推動公歷史進步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壯族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壯族特色傳統文化包括語言文化、壯醫藥文化、歌圩文化、壯錦文化等。壯語分為南部與北部方言,南部方言分為5個土語區。無通行文字前壯族人使用方塊壯字,拉丁壯文以北部方言為基礎。歌圩是壯族民歌文化的自然載體,壯族聚居地區民間會在特定時間和地點舉行聚會歌唱活動。銅鼓在壯族先民觀念中是神圣之物,現代壯族民間仍在節日舉行打銅鼓等活動。岜萊是花山壁畫,畫幅中有各種動植物等圖像,記錄古代壯族人的生活。壯醫藥是壯族獨特醫學,壯醫治療強調解毒,治病方法有草藥、藥浴等。壯族干欄建筑被稱為五大古代建筑之一,廣西西部廣泛分布干欄建筑[2]。反映壯族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力,壯戲在壯族民間文學歌舞基礎上發展,壯劇藝術形式活潑,是壯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壯錦是中國古代四大名錦之一,壯錦經歷千年發展自成體系的有三大種類,以結實耐用、圖案別致的特點馳名,壯錦織錦技藝是我國傳統民間技藝的重要部分。
二、壯族傳統民族文化特征
壯族傳統文化獨具特色,其主要特征體現為:漢文化特征突出,呈現多元一體格局,以農耕文化為基礎。漢族文化對壯族文化影響深遠,自秦朝統一中國中央統治加強,漢族文化不斷改造壯族文化,滲透到壯族文化的各方面。壯族婚姻程序借鑒漢族周代的六禮,殯葬程序與漢族相似,節日習俗反映漢文化的特征。壯族先民是最先發明農業的民族之一,稻作農業是壯族先民生存發展的主業,壯族先民創造了豐富的稻作文化。壯族節日禮俗中大多蘊含祈求農業豐收的喻義,如德寶壯族春節舉行開光儀式,以求五谷豐登[3]。大年初二壯族群眾手舉動物模型游行,正午時由德高望重的老者誦讀國泰民安、六畜興旺等祝詞,示意新年開始。壯族多地舉行螞拐節與農業有關,遠古時代生產力低下,人們無法理解旱澇等自然規律,只能根據自然現象推測青蛙與雷雨的關系,壯族先民以青蛙為雷神之子祭拜,農歷四月初八為壯族牛魂節,主人用楓葉水泡糯米蒸飯,在牛欄處擺供桌祭拜牛魔王。壯族傳統文化表現出諸多特點,石器時代壯族文化的差異性開始出現,如大石鏟文化僅在桂西南左右江地區出現,桂東南流行以幾何印陶文為代表的文化。戰國秦漢時期桂西南地區有左江崖壁畫文化,表明新石器時代壯族故地易出現多元文化差異,表現為語言分為南北方言,節日方面各地有不同習俗,宗教信仰上各地群眾信仰不一,民族名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統一。壯族長期與漢族周邊苗族等少數民族相互同化,其風俗習慣存在很大差異。壯族傳統文化多體現在主要方面,如語言文學、宗教信仰等方面。狀語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壯族傳統文化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由于地理環境、社會歷史等多方面原因造成。
三、壯族傳統文化發展現狀
壯族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具有重要的社會教育價值。20世紀80年代后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下,中西方文化交融發展,壯族傳統文化受到強烈沖擊,一些新的文化元素加入壯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使得壯族傳統文化呈現多元化趨勢[4]。改革開放后,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挖掘整理保護非遺,自國務院公布國家級非遺名錄后,壯族傳統文化中《壯族織錦技藝》等多項文化遺產入選,凝聚壯族人民智慧的傳統文化獲得國家的關注保護。新時期壯族優秀傳統非遺文化傳承保護呈現新的特征,古籍挖掘整理取得豐碩成果,壯語使用普遍,歌圩文化傳承呈衰微趨勢。改革開放后政府相關部門挖掘整理保護壯族古籍,完成重要項目古籍整理,如20世紀80年代整理出版《古壯字字典》等,20世紀90年代整理出版《古壯字文獻選注》等,新時期整理出版《壯族風俗歌》《東蘭螞拐歌》等。壯族古籍反映壯族歷史文化各方面,壯族古籍搶救收集保護,對傳承發展壯族優秀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壯族織錦技藝傳承至今已有千年歷史,20世紀90年代后由于技術落后等因素,壯錦逐漸走向衰落,壯錦工藝傳承發展陷入困境,體現為壯錦企業生存發展舉步維艱,織錦人才后繼乏人。諸多因素作用致使壯錦文化發展瀕危。20世紀90年代后壯族社會發生巨大變化,《壯族歌圩》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但目前壯族歌圩衰落趨勢短期難以改變,主要表現為歌圩規模影響力減弱,傳統歌圩點數目減少。過去壯族聚居區有眾多歌圩點,20世紀80年代末廣西地區歌圩活動點有40個縣市,大部分分布于桂西左右江流域壯族聚居區。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傳統歌圩點數量迅速減少,全區有33個縣市有歌圩點,20世紀80年代減少到13個[5]。隨著歌圩以歌傳情功能的喪失,壯族歌圩規模影響力削減,當前歌圩點規模大大縮小,如靖西市舊州街附近每年新年舉行歌圩,鼎盛時期參與者上萬人,近年來春節歌圩參與者僅數百人,歌圩活動影響力不斷減弱。
四、新時期壯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創造的特色民族文化,壯族傳統文化是在特定環境中構建的民族傳統文化,在未受到外部文化潮流入侵前,其行為規范、生活習俗等與傳統生產方式密切相關,表現為群體共同認知觀念、文化傳統及目標追求等社會心態[6]。壯族分布于我國嶺南地區,改革開放前保留著完整的傳統民族文化,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現代社會進步,對傳統民族文化的需求加大,同時現代異域文化沖擊民族傳統文化,使得壯族傳統文化發展面臨機遇與挑戰并存局面。新時期壯族傳統文化發展面臨的機遇體現在旅游業發展與社會進步為民族傳統文化傳承提供新的機遇。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人們的消費方式向精神消費轉變。科技進步使人民擁有更多時間放松身心;現代交通業快速發展,使得地區交流更加便利;旅游業是綜合產業,帶動酒店餐飲商業等第三產業發展,對促進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作用。壯族文化是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壯族傳統文化要抓住旅游業發展的機遇,開發民族文化旅游業,促進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繁榮發展。現代化經濟發展為人們的社會生活提供諸多便利,同時人們承受現代化帶來的壓力,很多城市白領處于快節奏生活狀態,導致渴求尋找釋壓方式。壯族傳統文化由于其獨特特點,可以滿足現代人對旅游文化的需求。壯族崇尚自然的傳統觀點,對改善現代社會人際關系淡漠具有借鑒意義,使得壯族傳統文化獲得新的發展機會。壯族傳統文化發展面臨挑戰體現在民族文化被外來文化同化,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后繼乏人。壯族聚居地區具有邊際地理區位特征,古代生活環境封閉,保留了完整的傳統文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壯族原生文化受到嚴重入侵出現失衡,獨特的民族文化逐漸被沖淡瀕臨消亡。如壯族特色服飾大多年輕人不愿穿戴,壯族土布在市面上很少售賣,壯族傳統山歌以往是壯族人民生活的重要部分,現在會唱原始山歌的大多為老人[7];壯族的干欄民居建筑受到漢族建筑影響。在外來文化的強勢進攻下,壯族傳統文化中的語言文字、飲食習慣等漢化現象嚴重。民族傳統文化傳承關鍵靠人,隨著壯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壯族人民對民族傳統生活方式與文化表現出淡漠,年輕人大多外出進城打工,壯族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缺乏人才,市場經濟下人們習慣將財富作為衡量價值的標準,隨著掌握壯族傳統技藝的老輩去世,壯族傳統文化傳承面臨后繼乏人困境。
五、壯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困境分析
民族文化保護傳承依賴于對傳統文化的發掘整理。只有充分發掘民族文化核心價值,才能獲取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動力。壯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需要面對多元文化沖擊下主體意識淡化的挑戰。當前壯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問題主要包括文化傳承出現斷裂、保護傳承動力不足、資金投入制約傳統文化發展。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導致壯族歷史發展中難以形成統一的民族政治文化體系,壯族傳統文化架構存在缺陷。由于傳統文化體系存在弊病,壯族缺乏與人口相適應的歷史地位[8]。壯族傳統文化存在封閉性、渙散性等架構缺陷。壯族傳統文化體系的缺陷造成對外來文化沖擊抗干擾能力弱化,無法利用其他民族優秀文化完成文化更新。與漢族等其他民族相比,壯族傳統文化存在斷裂性。壯族傳統文化在中華文化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帶有一定的保守性與封閉性,壯族文化存在古今斷裂等,表現為傳統與現代文化發生斷裂,本民族文化與漢族等其他民族文化發生斷裂。壯文化面臨的困境是文化傳承斷裂,許多優秀傳統文化失傳瀕危,如高超的銅鼓制造技術無人知曉,精美的織錦技藝傳承舉步維艱等。文化主體意識是民族文化不斷發展的根本,民族文化主體意識對民族文化而言是接受傳統批判并創新傳統。激發壯族民眾文化主體意識,使壯文化換發新的活力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保護的基礎。由于歷史原因壯族文化鮮明特征被遮蔽,其他族人對壯族文化缺乏鮮明的概念,甚至不少壯族人知識分子對民族文化特征也了解較少。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壯族傳統文化受到各種文化沖擊,壯族傳統文化傳承受到嚴峻挑戰。廣大農村青年男女在主流文化沖擊下,對壯文化發展缺乏思考。文化主體意識薄弱是壯族傳統文化傳承保護面臨的現實困境。
六、壯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發展路徑探析
壯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對促進壯族民族社會進步,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加快,壯族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面臨巨大挑戰,迫切需要協調好民族文化與傳統文化、社會與經濟效益等關系,實現壯族傳統文化傳承保護的創新統一,滿足壯族人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新時期壯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發展要增強文化自信,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強民族文化傳承人才培養,促進壯族文化社會經濟繁榮發展。壯族傳統文化傳承首先要解決文化認同認知問題,正確認識壯族傳統文化特征,是傳承發展壯族文化的起點。要讓廣大領導干部、普通群眾清楚壯族優秀傳統文化,不能錯誤地認為壯族傳統文化落后,有意淡化民族傳統文化。文化自覺對壯族傳統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倡導人們思考民族歷史發展。為激發民眾的文化自覺,需要加強壯族傳統文化挖掘整理,包括現有文化的深層次挖掘,如讓壯族群眾了解其祖先是稻作文明創造者,又如,充分發掘宣傳壯族歷史上形成的家國情懷,對相關政治軍事文化進行整理,支持創造者完成有關瓦氏夫人作品,利用電視臺等媒體向世界傳播民眾傳統文化。壯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政府要提供相應的政策保障,把握并規劃文化發展方向,盤活文化發展各環節。在規劃民族傳統文化前要組織專家學者及基層群眾咨詢調查,找準壯族傳統文化發展方向,明確壯族傳統文化發展根本問題。要樹立明確的目標,通過文化傳承激發民眾的文化自覺性,使壯族民眾從中找到自身文化根基。在總體目標基礎上進行壯族文化建設規劃,保證規劃的全面性與開放性,不能忽視長遠發展。各級黨委應貫徹落實,做好協調工作,在關鍵問題要敢于擔當。政府要提供制度保障,利用民族區域自治法給予民族發展各項政策保障,使壯族傳統文化發展有法可依。通過深化改革,讓文化事業單位人員積極參與社會競爭,文化服務工作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方式讓社會競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從而激活文化發展各環節。壯族非遺是重要的傳統民族文化資源,2016年壯族先民駱越人創造左江花山巖畫文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提高了壯族文化自信。要借機總結廣西非遺保護經驗,探索傳承壯族傳統文化的新機制。首先,要完善相關法律,明確非遺傳承保護主體,通過完善相關法律使文化傳承具體化,對文化產權有清晰的認定,對保護不力的單位有具體處罰措施。其次,要建立分類保護機制,對廣西壯族非遺文化分類制定保護方案,保護經費分配確保權責統一,將有限的資源向傳承困難的項目傾斜,對在市場環境中無法生存的非遺藝術由財政撥款保護。人才對民族文化傳承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體現為知識分子對民族文化的探索,各地壯族知識分子要思考民族文化的發展。廣西社科院、桂學研究會等高校與研究機構應整合各種資源構建民族文化發展平臺,為廣西文化發展提供各方面支持。
七、結語
當前壯族傳統文化傳承保護面臨現實困境,要立積極借鑒民族學等理論方法,充分認識民族文化優秀品質,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憂患意識。壯族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要認識到傳統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認清當前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制定有效措施,促進壯族優秀傳統文化持續健康發展。壯族傳統文化傳承保護需要形成以專家學者為前導,基層民眾共同努力,良性循環的完整體系。
作者:黎藜 單位: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