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響應我國雙創的號召,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加入創新創業的隊伍,應用型本科院校也呈現蓬勃的創業態勢。創新創業教育的中國模式,課程體系的建構、競賽和項目的結合點燃了大學生的創業熱情。但在蓬勃發展的創新創業教育背后,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系統的規劃、缺乏與專業的相關性、教育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方法缺乏創新等問題,這都關系著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與人才的輸送。因此,本文對創新創業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取得的成效與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分析,旨在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提供理論與實踐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創新創業;應用型本科院校;現狀問題
創新包括事物的更新、創造新東西和改變三層含義,學界將創新教育定義為培養人的創新素質和能力的教育活動。創業教育本質上也是一種教育活動,是對大學生創業意識、創業技能、創業能力、創業素質的培養和提升,能有效促進大學生創業項目的孵化,實現個體創業。在國外,創業教育與創新教育相融入,概念上沒有使用創新創業教育。從已有的研究和實踐發現,創新與創業是相互支撐的,無法將兩者獨立分開。在國內,創新創業教育已有一定研究,相關學者對其進行廣義和狹義界定:廣義上認為創新性創業教育是培養在精神上創新同時具有創業意識和能力的創造性人才;從狹義上講是培養創業意識,形成創業能力,促成個體創業行為的教育活動。應用型本科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綜合素質,以期培養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生產經營和管理為一體的高技術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為區域經濟和行業的人才培養承擔者,以創新創業為契機促進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改革、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已由初創階段進入全面推進階段,但與此同時仍面臨諸多問題,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一、創新創業教育取得的成效
1.創新創業教育的中國模式
中國創新創業教育較歐美發達國家起步較晚,1989年才提出創業教育,到2002年對9所高校進行創業教育試點探索,到現今創新創業教育在教育行政部門指導下全面推進,并呈現出良好發展的態勢,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經過實踐探索,中國創新創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形成了三種被認可的模式,分別是: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代表的“管理為主的模式”,以課堂教學為主導、將創業教育融入素質教育中,通過講座、競賽、項目等實踐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業實踐中,是創業教育將課堂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的典范;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代表的“商業運作模式”,設立創業管理培訓學院,設立創業基金,從課程設計、導師設置及創業園的培育等方面著手進行創業教育,基于實際價值,學生可獲得創業基金進行創業實踐;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代表的“綜合模式”,以創新教育為基礎,在專業發展基礎上投資建立實驗中心和創業基地,為學生創業提供實習基地、政策支持和指導服務等服務。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以上述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為藍圖,結合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開展創新創業教育。
2.以課程為陣地,引導大學生創業實踐
國務院2015年《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根據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要求調整專業課程設置,開發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必修課和選修課。設置合理的創新創業學分,為有意愿有潛質的學生制定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計劃。實施彈性學制,允許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痹趪曳e極鼓勵的良好政策背景和創業的良好環境氛圍下,應用型本科院校紛紛根據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目標及現有的創新創業實訓教學,組建了系列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一些院校還引進國外較成熟的創業課程,如“SYB創業教育”“KAB創業教育”等進行創新創業教育。
3.以競賽激發創業活力,以社團承接創業項目
應用型本科院校以本科層次辦學建設為契機,出臺系列創新扶持和創業輔助政策,通過“挑戰杯”“互聯網+”等競賽項目活躍校園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建立孵化基地、產業園等方式提升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技能,促成大學生創業的行為。一些院校更是以“第二課堂”為平臺,以組建社團、開展項目的方式作為引導,積極鼓勵大學生實踐創新創業活動,激發創業熱情,豐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
二、創新創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創新創業教育缺乏系統規劃、管理割裂
作為教育活動,創新創業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項需要頂層設計和系統籌劃的工程。然而一些應用型本科院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定位不準確,使其在實踐過程中掣肘難行。首先,創新創業教育在區域和校際之間存在發展的不平衡。由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同類型高校存在差異,創新創業教育無法簡單復制。這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如何結合區域經濟的發展、學校自身的實際因地制宜地探索適合的創新創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創新創業教育理解狹隘化。側重學生創業意識、創業技能的教育,將創新創業教育等同于創業的“速成班”,弱化了對學生創新精神基礎性培養,忽略了創新精神本身的功能。再次,創新創業教育在管理上呈現割裂狀態。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將創新創業教育分散到學校多個部門管理,如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校企合作處、團委,或主要依托商學院、管理學院等部門,導致資源協調整合不到位或出現資源高度集中的情況。最后,創新創業教育對象精英化。創新創業教育依托“互聯網+”“挑戰杯”和“第二課堂”等競賽、項目等方式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只有個別同學參與競賽,創新創業教育的全覆蓋遭到了限制。研究發現:“表面上活動的熱鬧并沒有真正起到創業教育的目的,而真正的創業教育如開設相關課程卻十分冷清。學生認為創業競賽只是學校領導的事,是少數被選拔上的學生的事?!眲撔聞摌I教育缺乏系統規劃、管理割裂,都指向了在高校中,尤其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理念認識與頂層設計這一重要議題上。頂層設計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核心理念和定位不準確會導致創新創業教育出現重大偏差,影響人才輸送。
2.創新創業教育缺乏與專業教育的相關性
“創業教育之父”杰弗里•蒂蒙斯認為“創業教育是將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和創業個性等特質傳承給受教育者,并使之內化為一種特有的創業素質。只有這樣的創業教育價值觀才是面向未來,才能夠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創業一代,才能使國家在人才資源上凸顯優勢?!蔽鞣桨l達國家重視創新創業教育較早,將其納入國家的國民教育體系中,貫穿學生的中學階段、大學階段甚至研究生等各種階段教育中,通過系統課程傳授創業知識,提升學生創業能力,并且創業課程實現了專業教育中滲透創業教育,用創新意識學習專業知識,潛移默化中樹立了創新意識,培養了創業能力。我們必須認清,創業創業教育并不意味著是一代人的產出,而應深深地植入學生,培養其創新的意識和創業的精神。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最大的問題在于與專業教育脫節?,F行的人才培養目標、學科體系建設、評價體系都無法將創新創業教育整合其中,課程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實踐中又偏重競賽和項目,忽略創業教育與專業的緊密結合,未能把創新創業課程作為主要陣地的作用發揮出來。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盲目地將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成創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變為教授創業的技能。鼓勵學生創業的同時卻又忽略學生個體的多樣需求,不重視培養大學生邁向職業生涯的創新與創造力未能促使學生從被動的就業者轉變為具有創新精神的就業者或未來的創業者。另一方面,專業教育在培養學生將知識、能力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中較為薄弱,缺乏發散性和創造力,體驗式教學或實踐式教學缺乏。讓大學生創業有別于一般創業者,離不開專業教育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業能力和創業精神的培養。面對學生不同的需求,學校無法做到靈活的課程設置和精細化的扶持,無法在人才培養方案的頂層設計中以創新創業為切入點重構專業教育的框架體系。
3.教學改革不足,師資力量薄弱
創新創業教育是應用型本科院校進行改革的切入點和新路徑,創新創業教育具有教學手段多樣化、動手實踐體驗化的鮮明特點,與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和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不謀而合?,F階段,無論是創新創業教育還是專業教育大多囿于系統知識講授,缺乏行業前瞻性、創新性、體驗性和發散性。黃兆信、趙國靖(2015)指出:“美國創業教育課程十分強調開放、多元融合的課程觀,美國高校的創業教育課程基本都是在和各企業的合作過程中不斷完善與更新的:企業為高校創業課程提供了最前沿、最具應用價值、最符合市場發展趨勢的信息,使得高校的創業課程能夠緊跟商業的變化,及時對課程體系進行更新。”創新創業教育對教師要求較高,不僅要儲備系統的創業知識,還需具備行業經驗。目前,擁有行業背景的專業教師和擁有經營背景的研究型人才較為缺乏,與國外成熟的師資體系落差較大。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加強專業教師的創業培訓或行業人員進校園的培訓,努力建設一支符合本校實際的教師隊伍。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全體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應用型本科院校應根據自己的辦學層次和辦學特色,在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上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以區域經濟和行業特色發展為動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為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但基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已有的成績和存在的諸多困難,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和定位仍是重大的兩個問題。
參考文獻:
[1]丁三青.中國需要真正的創業教育——基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
[2]歐陽琰.大學生創業素質與創業教育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8
[3]黃兆信,趙國靖.中美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比較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5
[4]徐小洲,梅偉惠,倪好.大學生創業困境與制度創新[J].中國高教研究,2015
[5]王占仁.中國創業教育的演進歷程與發展趨勢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
[6]黃兆信.推動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轉型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7
作者:周婧 文瑜 單位:桂林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