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融媒體時代新聞短視頻傳播策略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媒體融合縱深的加速推進,在技術支撐下的短視頻模式方興未艾,依托其強大的內容特性與傳播路徑,大有與傳統媒體對決之勢,已然成為廣大新聞受眾的首要偏好。而傳統廣電新聞媒體在面對沖擊之時,同樣也應看到其中所蘊含的機遇,利用快速的變革與轉型適應時代特點,強化在短視頻領域的深耕與創新,逐步走出傳統媒體傳播的藩籬,重塑公共新聞媒體的形象和優勢。據此,本文重點結合融媒體時代背景,深入闡述新聞短視頻的特征,并探討新聞短視頻的制作與傳播策略,以謀劃廣電新聞媒體的未來。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新聞媒體;短視頻制作與傳播
目前,受網絡信息技術的持續推動,信息傳播方式逐步向移動化、社交化蛻變,短視頻作為一種全新的信息交互模式,一度受到廣泛關注與追捧,并快速形成了規模化。通過短視頻領域的野蠻生長,已經占據了信息傳播的風口浪尖,與傳統新聞媒體形成鼎立之勢,“無視頻,不傳播”已經成為新格局,應當成為傳統新聞媒體吸納的精華所在。因此,隨著短視頻趨于規范和理性的當下,傳統新聞媒體必須要注重變革和創新,利用新聞短視頻的模式強化傳播能力,實現融媒體時代下的華麗轉身。
一、融媒體時代新聞短視頻傳播背景
根據《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短視頻用戶量達到8.73億規模,其在宏觀網民占比為88.3%,展現出短視頻平臺的強大生命力。縱觀短視頻平臺的發展過程,借助新媒體發展東風和多年的經營布局,培育和改變著用戶的使用習慣,逐步從最初的“野蠻生長”階段進入到“提質增效”階段,打造出以短視頻為核心的主流市場,掀起了短視頻領域的媒體繁榮。自此,傳統媒體也隨之加入短視頻行列,在主流媒體與短視頻平臺之間實現內容銜接,以獲取更大的用戶資源和群體,成為融媒體時代最有代表性的轉型嘗試,也成為社會媒體傳播格局多元化的標志。從新媒體發展的萌發期開始,短視頻便逐步進入公眾視野,在最初的短視頻平臺發展階段,更多地是呈現為“媒體+短視頻”,以適應公眾的認知與習慣,2016年移動短視頻模式的開啟,賦予了短視頻平臺最佳的崛起機遇,各主流媒體也逐漸認識到短視頻的優勢,并快速跟隨布局和開發,如人民日報的“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衛視的“芒果新聞”及上海東方衛視的“看看新聞Knews”等,都成為順應時展的新興產物。隨著“兩微一端”和短視頻平臺的強勢崛起,社會化媒體成為大眾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如今的抖音、快手、西瓜視頻等短視頻平臺,已然成為炙手可熱的媒體巨頭,而主流媒體也選擇融合發展的模式,通過自建平臺與網絡平臺的合作,構建出融媒體時代的基本框架。
二、融媒體時代新聞短視頻應具備的特征
一是時效性強。縱觀傳統新聞媒體的制作方式,存在著明顯的信息滯后性,即便獲取第一手新聞資料,也會由于新聞制作過程過于冗雜而導致錯失新聞時機。尤其是在融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一個自媒體,其信息獲取與方式更加便捷,如2019年12月5日的唐山4.4級地震時,梨視頻便搶先了地震視頻,獲得了大量的關注。二是題材豐富。短視頻的可選擇性更寬泛,可以涉及社會、時政、娛樂、體育等領域,不僅能夠更加快捷、簡便的挖掘新聞素材,還可以利用系列報道的方式,使內容挖掘更加深入、具體。以“梨視頻新聞短視頻平臺”為例,為適應新聞受眾的需求和偏好,先后打造了“微辣video”“冷面”“時差視頻”等欄目,滿足了不同層面新聞觀眾的需求,而題材的豐富性在其中發揮關鍵性作用。三是分發創新。基于短視頻傳播優勢的同時,應注重在新聞傳播模式上的創新,尤其是面對新聞內容同質化的形勢時,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增加原創內容,開設創新模塊,注重用戶體驗等。比如,《新京報》借助短視頻的東風,開啟了新聞事件的實況轉播,實現了與觀眾的在線交流互動,最終吸粉無數。
三、融媒體時代新聞短視頻制作的方法
1.新聞短視頻應注重謀篇布局
對于新聞媒體而言,新聞事件的本身雖然重要,但從媒體的角度來看,新聞信息的更應注重框架性,通過科學合理的謀篇布局,使新聞報道快速成型,滿足新聞觀眾的收看欲望,這對于吸引觀眾的興趣、抓住觀眾的眼球極為重要。事實上,也只有在短時間內做好新聞籌劃,才能夠更好地適應觀眾心理,并重塑良好的新聞媒體形象,既保證新聞短視頻的制作質量,又能夠維護傳統新聞媒體的權威。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新聞短視頻的傳播有一定的規律,即必須要抓住新聞視頻“前五秒”的黃金時間,通過最直觀的新聞敘述吸引觀眾注意,從而激發觀眾新聞追蹤的興趣,最后再將新聞內容娓娓道來。
2.新聞短視頻應創新表現形式
融媒體時代的新聞短視頻制作強調短小精悍,與傳統新聞報道的長篇大論相比,兩者之間具有極其顯著的差異性。因此,在新聞短視頻的制作中要注重表現形式,盡量以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敘述新聞事件,特別是新聞短視頻中應適應無旁白的試試,從而增強新聞的思辨性,讓觀眾感受到強烈的現場感和感染力。此外,新聞短視頻作為一種模式創新,完全可以進行內容的融合創新,如加入動漫元素進行輔助制作,特別是當新聞素材收集有限時,能夠會使新聞短視頻略顯枯燥,而利用動畫場景進行還原,則可以使新聞內容更加生動,也將增添不少的趣味性,達到調和氛圍的作用,使新聞內容有溫度、接地氣。3.新聞短視頻應靈活運用鏡頭在新聞短視頻制作中,運動鏡頭、第一視角等特殊鏡頭,可以成為提升張力和強化感染力的重要手段。近年來,隨著各類先進技術的問世,使新聞短視頻制作更加方便,能夠采集更多元化的鏡頭,如大疆如影穩定器的應用,使新聞拍攝兼具便攜性與操控性,為新聞短視頻的制作提供了技術優勢,并且利用其技術特點可以大幅提升畫面的質感和流暢度。在新聞短視頻的表現上,可以實現觀眾視角的可上天下海,極大地豐富了新聞短視頻創新緯度,也與觀眾的想象力相契合。
四、融媒體時代新聞短視頻的傳播策略
1.創新新聞內容傳播形式
在信息爆炸的形態下,新聞信息更加強調“內容為王”,這也是新聞媒體持續發展的核心所在。因此,利用新聞短視頻進行信息傳播時,應當注重對內容和形式的優化和創新,特別是注重優質內容的挖掘和展現,始終抓住新聞觀眾的興趣點,激發其關注的興趣和欲望,達到新聞信息傳播的目的。以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慶祝活動報道為例,新華社推出了微電視《紅色氣質》,利用時長不到十分鐘的影片,全面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其中舍棄了傳統“錄像+文獻”的記敘方式,而是大量應用了特效和照片檔案,創新性的復原了黨的發展故事,并利用3D技術對歷史人物、事件進行還原,打造出“老照片+特效”的全新模式,給予了觀眾極強的新鮮感,加上多場景、多轉場、多角度的呈現方式,無疑賦予了新聞短視頻更大的魅力。
2.重塑新聞媒體品牌價值
隨著短視頻在社會中的風靡,為實現傳播力的提升,創新成為了行業永恒的主題。反觀傳統新聞媒體的崛起歷程,同樣也是源于在當時那個時代的創新。因此,面對如今短視頻發展的“黃金時代”,廣電新聞媒體更需要抓住機遇,充分體現出新聞媒體的優勢與創新精神,借助融媒體時代的特殊環境,重塑地方主流新聞媒體的品牌價值,革故鼎新,與時俱進,重獲新聞輿論話語權。一方面,在新聞短視頻的傳播中,應當大膽突破傳統新聞模式,尤其是老舊的新聞制作套路,而是應適應融媒體的新環境、新技術和新思維,轉變新聞生產和傳播方式。另一方面,要大膽革新僵化體制,在新聞媒體中融合企業制度管理,利用績效機制、考核機制、獎懲機制等,增添新聞工作人員創新動能,順應市場規律和觀眾意愿,唯此才能做出更適應潮流的優秀新聞作品。
3.找準競爭對手直面競爭
媒體環境的多元化、復雜化,給廣電新聞媒體帶來的嚴峻挑戰,行業的競爭也愈發激烈。對此,新聞媒體要注重新聞短視頻領域的深耕,堅定后來居上的決心,積極吸引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拓展新聞短視頻的傳播渠道,增強新聞信息的影響力。在實踐中,新聞媒體需要正視挑戰,積極研究客戶流向和觀眾偏好,利用SWOT分析所處的環境,根據市場的動態調整產品形態。同時,結合廣電新聞媒體的官方背景背書,發揮新聞資源和團隊優勢,不斷積累融媒體運營經驗,展現出即便是后發也有先制的底蘊,提升新聞短視頻的競爭力。比如,2019年12月6日的廣東佛山山火救援中,《新京報》就率先相關新聞短視頻,通過新聞短視頻官方渠道,展開了一次“快準狠”的競爭,贏得了大量新聞觀眾的關注。
4.掌握媒體邏輯演進規律
隨著現代媒體行業的快速發展,要想真正掌握媒體行業發展動態和先機,則必須要以社會發展為背景,掌握媒體邏輯演進的規律和特點,及時做出最適宜和科學的調整,構建最佳的媒體發展形態。新聞短視頻作為融媒體時代的寵兒,為實現其可持續健康發展的目標,在新聞短視頻的制作中應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重邏輯,展現新聞短視頻的媒體傳播底蘊。比如,從政治邏輯上看,主流新聞媒體所產生的新聞短視頻,具有強烈的輿論引導作用,能夠實現國家意志的展現,使新聞短視頻能夠達到更高的層次,使其核心價值與引導功能得到彰顯,適應融媒體時代新聞媒體發展的主流方向。再如,從經濟邏輯上看,短視頻平臺由“野蠻生長”到“提質增效”的轉變,顯示出其突出的行業潛質,在市場經濟的環境與結構之下,通過新聞短視頻影響力、競爭力、引導力和傳播力的提升,將倒逼媒體產業的升級轉變,逐步產生更優質的經濟效益。結語綜上所述,融媒體時代是社會進步的結果,面對日益復雜的新聞媒體環境,傳統廣電新聞平臺更應審時度勢,加強自我革新和與時俱進,加緊轉變新聞制作與傳播模式,利用新聞短視頻適應時代需求,借勢而行,乘風破浪,幫助傳統新聞媒體破繭成蝶。
參考文獻:
[1]劉達奇:《淺談高質量融媒體新聞短視頻的制作》,《西部廣播電視》2019年第15期
[2]劉穎:《新媒體背景下我國電視新聞媒體的創新研究》,《西部廣播電視》2019年第2期
[3]徐杰、趙林云:《主流媒體短視頻新聞的傳播策略》,《青年記者》2020年第8期
作者:范梅源 單位:鎮江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