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管理會計成本核算方法的融合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管理會計是改善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管理者需要站在企業戰略管理的角度,在提高企業生產效益以及經濟效益的同時,對成本核算方法引起重視。管理會計成本核算方法在先進企業中已經貫穿于產品生產的整個過程,是在全成本理論下衍生的。成本核算方法具有多樣性,但是大多獨成體系,本文以成本核算演變為出發點,先闡述成本核算方法的發展,然后對管理會計成本核算方法的類型進行分析,最后對管理會計成本核算方法的融合進行探究,以資參考。
關鍵詞:管理會計;成本核算;方法融合
管理會計作為會計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為企業決策提供參考,提高企業的經營水平,控制經濟活動。成本核算屬于管理會計的重要工作內容,包括制造成本核算法、完全成本核算法、變動成本核算法、標準成本核算法、目標成本核算法等多種類型。在市場環境日益變革的社會背景下,會計成本核算理論體系更新速度逐年加快,各種成本核算理論看似獨立存在,但是彼此之間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補充,每一階段的成本核算方法都是依據企業成本需求產生的,將理論知識與企業實際情況彼此融合。如為企業管理提供信息的有制造成本法、變動成本法、完全成本法,而目標成本法則是有利于企業的戰略管理。由此可見,對管理會計成本核算方法的融合進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成本核算方法的發展
早在20世紀,資本主義得到空前發展,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在產業發展要求上,需要某種方法可以客觀地反映產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費用構成,這就對成本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時會計成本核算在企業中就體現了一定的重要性。由于20世紀產品成本主要以人工、材料為主,當時機械化水平低,導致成本核算方法具有單一性。而在21世紀,伴隨高新技術產業、信息化產業的發展,企業生產逐漸趨于智能化、自動化,消費者可以在多種途徑下獲得產品信息,這就導致市場中商品供應模式出現了變化,為了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企業就需要為顧客提供個性化、差異化、新穎化的產品,全面滿足顧客的需求。在這一市場競爭形勢下,企業更改了以往傳統大批量的生產模式,依據顧客的需求,生產具有差異性的小批量產品,這就使產品生產趨于復雜,并且企業生產中應用了大量的機械化設備,導致企業內部所需的人力成本下降,而機械設備的購買會增加成本總額,但是機械設備的工作效率高,相較于傳統的人力工作模式,可以為企業獲取更多的利潤。由于生產模式的轉變,企業內部若想精準地計算成本支持信息,需要創新生產核算方法,這就導致作業成本法的應用日益廣泛。在對生產過程中的費用進行核算時,需要將企業資本視為產品生產、產品服務,作業成本法生產作業的消耗與費用目標息息相關。站在物資消耗的角度上,在成本生產過程中可以將所需的直接、間接費用納入其中,平等看待產品生產、勞務消費,將產品生產過程中所需要消耗的計算內容拓寬,從而確保成本核算的精準性。
2管理會計成本核算方法的類型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市場競爭環境變得更加激烈,企業若想實現自身的穩定良好發展,務必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手段,使企業自身綜合競爭實力可以得到不斷提高。鑒于此,高效協調的系統成本體系具有非常關鍵的影響和作用。企業通過對生產費用的實際分配比例進行科學系統調整,確保經濟、社會效益得以最大化,從而為企業穩定良好發展提供可靠保障。20世紀末,作業成本法逐漸得到推廣應用,并在企業運營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為企業提供詳細準確的成本信息內容,幫助企業對各運行環節做出有效改善,基于綜合層面使企業綜合競爭力與綜合實力得到有效提高,并實現對企業各項資源的科學優化配置。不過,因為此方法具有相應的不足和缺陷,需要與其他較為科學的成本核算方法進行融合使用,從而使不足和缺陷得以有效避免。
2.1標準成本法
標準成本法是成本核算的重要類型,需要預先設計成本標準,之后將實際成本與其相對比,找出兩者之間的差異,探索差異出現的原因,依據原因來進行相對應的整改。標準成本法有效融合成本事前分析、成本事中控制、成本事后評價,可以有效控制企業生產總成本,防止成本超出預期的情況出現。在對標準成本法進行計算時,主要采用的公式為實際產量X單位產品標準,這就需要企業在市場環境下,準確依據市場行情以及企業實際情況,對單位產品標準成本進行計算,使其更適于產品周期以及市場經營環境。
2.2作業成本法
以往的制造成本法主要集中在制造費用方面,整體核算過于廣泛,缺乏精準性,導致在進行產品成本核算、利潤核算、產品定價時不準確,無法為管理人員以及投資者提供準確信息,作業成本法的提出有效改變了上述弊端。在作業成本中可以綜合分析企業的生產流程,以其為依據科學制定分配標準,將產品成本計算出來。從企業生產價值鏈的方面分析,作業成本法將傳統的成本核算范圍擴大,可以全方面分析企業制造成本、作業成本,從而為企業的生產經營與決策提供準確的信息。
2.3生命周期成本法
生命周期成本法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可以從狹義、廣義的角度對生命周期進行分析。狹義方面主要是指企業在產品生產時引發的成本,內部包括產品策劃、產品設計、產品生產、產品銷售等,而在廣義方面,除以上所述的成本之外,同時還包括使用成本、維護成本、保養成本、環境成本等。生命周期成本法的主要思想是詳細劃分成本分類,綜合考慮成本所組成的要素?,F階段可以將產品生命周期劃分為產品投產前、產品生產、產品生產后三個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需要綜合考慮中間成本、營銷成本、推廣成本、售后服務成本等。傳統計算成本時,成本計算主要集中在生產階段,并沒有對整個生產環節的成本予以計算,成本計算范圍過于狹窄,不利于整個行業的發展。例如,鋼鐵行業中,在運輸鋼鐵產品、處理鋼鐵企業的廢棄物時,其所消耗的成本遠高于生產過程中的成本,所以不能只關注部分生產階段的生產成本,需要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分析計算企業成本。
2.4定額成本法
定額成本法是在20世紀50年代引入我國,是從標準成本法發展而來的一種成本核算方法,可以監督企業生產費用、產品與定額的差異,從而不斷強化定額管理與成本控制。企業在應用定額成本法時主要將其應用在事前分析、事前核算、事中控制、事后差異分析等方面,相較于標準成本法,定額成本法可以構建具有差異化的明細賬戶,在當月分別計算生產費用、定額費用、生產費用與定額費用之間的差異,從而有效加強成本差異的核算與控制。
2.5目標成本法
目標成本法是將市場作為導向,計算獨立制造過程中的產品以及成本管理方法,更好地實現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最大程度上滿足客戶要求,在開展成本管理時,需要以戰略高度為出發點,結合應用戰略目標,協調處理成本管理與企業經營管理中的資源消耗與配置,使其與供應鏈管理目標相符。目標成本法屬于全過程、全方位、全人員的管理方法,將其應用于企業管理中需要預先估計產品在未來時間段的市場售價,減去企業所獲取的利潤,最終得到目標成本,目標成本法的基礎屬于作業成本,有利于企業戰略規劃。
2.6適時生產系統
適時生產系統,同樣被稱作“無存貨管理”,20世紀70年代率先于日本興起,并傳播至歐美等各個國家,獲得快速推廣應用。針對適時生產系統,基于制造系統利用需求所發生的變動,推動生產穩步發展,同時對傳統遞推方式做出不斷改動,對傳統促進生產方式控制期間的變革環節做出有效轉變,從而使成本效率得以有效提高,并節約生產成本,為企業經濟利益最大化提供可靠保障。即時制造系統同傳統制造生產系統進行對比,區別主要是生產程序的順序不協調。傳統生產系統,生產流程主要為由前至后依次推進,產品生產經過系統化順序周轉,并進入營銷環節,產品生產則全部結束。此種生產模式,生產初期直接關乎著后續生產。后續加工流程相對較為被動,較易導致無法滿足客戶具體需求,且產品并不符合市場銷售形勢,致使產品出現大量積壓的情況。適時生產系統與即時生產系統則剛好相反,生產順序主要為由后至前拉動式生產系統。首先,結合企業生產,制定具體的標準說明,基于市場銷售環節,對客戶實際需求進行市場調研,為避免營銷環節產生產品積壓的情況,直接以訂單為主進行即時銷售,無需構建產品存貨庫房。此種生產系統對企業有著更為嚴格的標準,企業需要面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情況,需前后環節進行緊密銜接,并提出符合生產標準需求的工序流程,在滿足生產需求且確保產品質量的基礎上,通過生產資料完成生產,門店產品則用于庫存需求。
3管理會計成本核算方法的融合策略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融合各種成本核算方法,以上成本核算方法是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其滿足的是當時環境下的企業需求,每種成本核算方法看似獨立,卻可以聯合應用,發揮各自的優勢。標準、定額與目標成本法作用的發揮是在核算實際成本之后,制造、作業成本法等主要是分析企業實際所消耗的成本。每種成本核算方法都有其所適用的應用領域,完全成本法主要應用于企業自身生產的材料、成本、財務報表編制中,而作業成本法則突破企業內部產品范疇,其核算范圍逐漸擴大到企業價值鏈、作業、客戶視角中,標準成本以及定額成本法主要適用于企業產品生產中的成本控制,目標成本法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學研究設定產品成本,生命周期成本法貫穿于產品開發、產品設計、產品銷售的各個環節。在融合管理會計成本核算方法時,可以采用以下策略,首先可以聯合應用完全成本、作業成本以及變動成本法。在完全成本法中,在產品組成中將固定制造費用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將其與各種生產費用進行核算,變動成本法的分析基準點為成本形態,期間費用包括非生產成本、固定制造費用,完全成本法與作業成本法進行融合時的關鍵點為固定制造費用,作業成本法的應用也與固定制造費用有關,主要是分析其與成本對象之間的關系,所以在融合完全成本、作業成本、變動成本法時,可以準確核算固定制造費用的消耗情況。其次,需要融合應用作業成本法、目標成本法、標準成本法等,作業成本法、目標成本法、標準成本法善于應用的領域為間接成本預算、產品設計研發階段的成本定位、生產產品過程中的成本控制,所以成本核算的頂端、中間端、末端分別為目標成本法、標準成本法、作業成本法,融合該三種核算方式,更有利于加強企業的成本控制。作業成本法作為制造成本法的發展,與變動成本法可以互為補充,在對變動成本法進行設計時,最初的想法是分析成本、業務量之間的關系,從企業利潤的角度來考慮成本,而作業成本法主要偏向于制造費用方面的核算,在成本核算方面,可以將目標成本法應用于標準成本法中,更好地計算出整個核算周期的產品成本。
4結語
管理會計成本核算方法的融合對企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所以當前需要對管理會計成本核算方法的應用引起重視。首先需要掌握管理會計成本核算方法的演變,之后詳細掌握標準成本法、作業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目標成本法等成本核算方法的種類,將具有相同特點的成本核算方法進行有效融合,如融合應用完全成本核算法、作業成本核算法、變動成本法或者融合作業成本、目標成本、標準成本法,從而有效提高企業成本核算質量,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影,趙曉軍,呂曉樂.管理會計成本核算方法的融合探究[J].財會學習,2018(01):96-97.
[2]柏文晴.管理會計中成本核算方法的變遷[J].時代金融,2017(12):196-197+203.
[3]鄧德強,路濤.管理會計工具及應用案例——物料流成本會計方法及應用[J].會計之友,2016(19):133-136.
[4]袁瑋.分析現代管理會計的成本核算變動成本法的優越性[J].商,2015(09):161.
[5]林豐巖,劉芳.成本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教學內容的融合與分離[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7(05):222-223.
[6]唐嫻敏.試論成本核算中變動成本法與全部成本法的結合[J].湘潮(理論版),2010(09):7-8.
作者:韓祥明 單位:山東盛銘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