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舞蹈表演藝術幾個要素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舞蹈表演講究形體上的藝術性以及舞臺要素的配合,舞蹈表演者所表達的是一種潛在的藝術關系,也是對不同情境下的藝術狀態進行再塑造,這是從感性層面理解舞蹈表演藝術的方式。而從理性層面對舞蹈表演藝術進行思考,了解通過體形體態塑造情緒的方式,有助于解讀舞蹈表演藝術的特征以及在不同舞臺情境下的表現方式。同時,關于舞蹈表演藝術的研究相對來說更為細化和具體,包括從文化、歷史以及情緒的視角分層進行研究解讀的方式,也需要從中引入形態模擬的概念,以便對不同舞臺情境下,舞蹈者對情感與理性的表現方式進行研究。
關鍵詞:舞蹈表演藝術;藝術要素;藝術探索
一、技巧和韻律
舞蹈表演藝術是經由社會發展以及社會各類人群的藝術審美需求,來塑造的藝術表演形式,其具體的表現方式并非自由和不受約束的,與特定時期的審美有關,也與不同的意蘊有關聯。同時,舞蹈表演藝術具有情緒上的影響力,因為舞蹈表演藝術蘊含和濃縮了不同時代背景下各類人群的審美特征。正因此,研究舞蹈表演藝術的要素時,應以不同時代背景下以及不同舞蹈藝術的衍生形式進行,從中探討舞蹈技巧,找到不同時代背景之下群舞及個人舞蹈的編排要素。最后,從舞蹈表演藝術的內涵層面看,舞臺造型和藝術表演方式兩者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也受到舞蹈者個人情緒的影響。針對舞蹈表演藝術的技巧和韻律進行研究,可以發現不同情境下舞蹈者的動作技巧以及塑造舞臺情感的方式。同時,也能通過參與者在動作上、情緒上的“流動性”特點,對深層次的藝術氛圍進行探索,有利于從情感塑造層面、技巧和韻律的關系層面,找到舞蹈表演中蘊含的意蘊以及舞臺的平面構成。分別從動作技巧、塑造舞臺情感的方式以及藝術氛圍的角度,對舞蹈技巧和韻律進行探究后,可以發現的是,舞蹈表演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具體形式的限制,但其中普遍存在的關系在于,無論是群舞還是個人舞都是對情感的傾訴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以大型群舞《在那遙遠的地方》作為進一步分析的實例,這一舞蹈在編排上以及情緒塑造上更為新穎,借由30多位舞蹈者來塑造獨特的氛圍,不僅通過舞蹈者的表演技巧,轉變了情感與理性的關系,也配合道具和燈光塑造出了異樣的草原風光,構建出了情景相融的舞臺框架。最后,對比了群體舞和單人舞之間差異,可以發現兩種舞蹈對于情緒、情感的表現存在明顯的差異,這是因為兩種舞蹈的表現方式和觀念存在區別,群體舞能夠表現出大場景、大構圖畫面,而單人舞更傾向于對某一狀態的再現,并從中塑造出不同的情緒,指出兩種舞蹈的技巧和韻律特點,可以在舞蹈表演藝術的選擇上,有更多的自主權,由此可見,舞蹈表演藝術既有時代氣息,又有歷史變遷的客觀體現。
二、情感和意形
情感,舞臺關系的構建,以及舞臺情感的塑造,無論是群體舞還是單體舞蹈,大多以情感的抒發或傳遞為核心,在進行舞蹈表演時,兩者之間會相互影響。同時,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現代舞蹈的形式多樣,在表演方式上以及情感塑造上,允許大量的改變,甚至可以進行舞蹈者的個人選擇,正是這種發展方式,使得以情動人的舞蹈表演方式,出現了非標準化的轉變,也使得更多的藝術表現方式出現。其次,賦予舞蹈或舞蹈獨特情感的方法,往往由舞蹈者所主導,從中也衍生出了一類觀點:表演者應基于自身的情感進行藝術創造,賦予不同舞蹈藝術獨特的情感,使觀者能夠從演出中獲得喜怒哀樂等不一樣的情緒體驗。再次,舞蹈藝術并非獨特新穎的文化表現形式,表演者需要把握作品的基調,也需要投入個人情感,塑造出獨特的舞臺形象。例如,大型情景秀《古道傳奇》在表演中舞蹈者追求的是個人欲望和情感,正是舞蹈者帶著這種情緒,去塑造舞臺形象,結合雙人舞特有的畫面關系,增加了觀看者的想象空間,也提升了舞臺魅力,避免舞臺表演陷入情感蒼白的窘境之中。意形,“意”代表意蘊,也代表意象,一個更為感性,另一個往往指代道具等舞臺要素,更為理性,也易于使用在舞臺表演之中。通過這種方式來審視意形與個體化之間的關系,更能夠領會舞蹈的舞韻以及其中引人深思的點。同時,舞蹈藝術可以視為對某種形體狀態的模仿,通過提煉舞蹈表演技法的方式,找準賦予舞蹈動作靈魂的風韻,有利于推動舞蹈藝術的發展。同時,意形是觀看者的感受,也是舞蹈者進行舞蹈表演的最終目的,在其中,舞蹈者往往會將舞蹈的意象,歸因到年齡及外在形象上,但以雙人舞作品《兩棵樹》為實例,可以發現的是,舞蹈的意形及表演特點,還可以從意象層面出發(作品中“樹”就是進行舞蹈表演的意象)表達出骨肉相連的“意蘊”。由此可見,了解舞蹈表演藝術的意蘊,可以避免舞蹈表演中出現認知偏誤的問題,通過舞蹈的意形美,傳導某種特殊的情緒以及價值觀,可以賦予舞蹈作品獨特的氣質與韻味。由此可見,探討舞蹈表演藝術的意形要素時,需要對于微觀層面代指的事物有所理解,如個體的特性、外在形象等,而這是在探索舞蹈表演藝術過程中,鮮少受到關注的內容。
三、磨煉與夸張
磨煉,從舞蹈藝術的形成和發展角度進行探討,舞蹈藝術的形成是通過個體活動塑造情感的藝術表現方式,從表演中喚起觀看者的某一情緒,才是舞蹈藝術的精妙之處。為達到理想化的舞臺效果,需要舞蹈表演者具備角色塑造的能力,以此表現出特有的舞臺意境,運用肢體動作達到形神統一的目的。為此,需要舞蹈者更好地把握自身的眼神和神情,以達到形神兼備、意蘊合一的表演要求。在其中,磨煉這一舞蹈表演要素進行解讀與研究,可以發現的是,舞蹈表演不僅是對舞蹈者體態和動作的磨煉,也是對舞蹈者氣韻的磨煉,這不僅能夠令舞蹈者的底蘊更強,也能從表演中減少舞蹈者與舞臺的沖突,使兩者統一,也使兩者的融合,成為引發觀者共情的條件。例如,《陶文夢圓》古典舞中,只有能夠理解磨煉這一舞蹈表演要素,才能更好地解讀節目中舞蹈者再現的情緒以及其中蘊含的矛盾和沖突,這種研究方式雖然更加感性,但也是最容易理解磨煉這一舞蹈表演要素的方式。夸張,不同舞蹈在呈現方式上存在差異,但為了提高舞蹈表演的藝術價值和可觀賞性,需要在原有的意象基礎上進行夸張,這就使得舞蹈藝術具有雙重屬性,也意味著舞蹈藝術在演變中,逐漸具備明顯的規律。雖然利用夸張的肢體動作能夠更好地引起觀者的共情,但在此過程中也面臨著藝術美缺失以及韻律美不足的問題,這就需要舞蹈者平衡兩者的關系,從精神塑造層面,總結進行舞蹈表演的規律和特點。除此之外,從更加理性的層面分析,舞蹈表演與舞臺和畫面構成的關系密切,在其中由于舞臺大小以及距離的限制,需要依賴于夸張的表現手法去強化觀者的視覺感受,無論是對舞蹈者妝面的夸張還是說對舞臺道具的夸張,其原因都在于此。正因此探討夸張這一舞蹈表演藝術時,不能忽略了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只有將兩者作為研究前提,從與觀者情感關系的建立入手,強化舞蹈表演者的情感,通過更加直觀的表現方法,對動作、妝面以及道具進行夸張,以達到引導觀者情緒的效果。
四、舞蹈表演藝術的當代探索
首先,舞蹈藝術的社會功用。探討舞蹈藝術的社會功用,應從價值觀引導以及內在精神塑造層面進行,將研究重心集中于上述兩個層面,可以找準舞蹈藝術的服務對象以及藝術價值。而由于舞蹈藝術對個體的行為關注較少,探討社會功用這一問題,就不能從舞蹈者或觀者的層面出發,應從宏觀層面對舞蹈藝術承載的精神與塑造的文化內容進行分析,從社會學的角度對舞蹈藝術的形成原因進行解讀,不僅有助于為舞蹈藝術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考,更加有利于拓寬舞蹈藝術的延展屬性。從生活層面探討舞蹈藝術的社會功用,舞蹈藝術在不同時代之下具有不同的屬性,在以前舞蹈是一種精神寄托,強調的內容是祈福、祈雨,可以將之作為一種集體化概念進行研究,其并非關乎個體審美。而在當前視角下,舞蹈藝術強調的是對某一類情感的再現,通過多種方式把人類的個體情感,從單一的角色束縛中解放出來。利用夸張的表現手法,引發觀者共情,具有加深社會底蘊、影響社會主流審美的功用。最后,在如今的視角下,舞蹈表演需要融入意境美,也需要對某一意象進行呈現,更需要與觀者產生共情。其次,對舞蹈藝術的本質以及舞蹈者進行舞蹈表演時的個體狀態進行解讀分析,有助于了解現代舞蹈在社會文化塑造方面的價值,也能夠從舞臺氛圍層面出發,探討不同舞蹈節目的藝術特征和寄托的情感。這就引出了本文研究的問題:舞蹈表演藝術的要素和當代探索,只有能夠在感性和理性兩個層面,理解舞蹈表演的原始狀態和精神塑造關系,才能理解舞蹈藝術的本質。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之下,舞蹈表演在抒發男女情感方面很活躍,這是因為相對來說這種舞蹈表現方式具備更高的商業價值,有助于減少表演上的限制。由此可見,舞蹈藝術的本質在當前視角下,還被賦予了商業價值,在探索這類問題時,應理清兩者的潛在聯系。最后,舞蹈藝術的表現,還逐漸朝向觀者所期望的方向發展,這是因為當前時代,對舞蹈藝術有著相對寬松的空間,很多舞蹈節目也就隨之發生了轉變。再次,從意境塑造層面看,舞蹈藝術以及舞蹈主題需要得到觀者的認同,這是因為觀者的共情,往往是基于個人的經歷和反思而出現的,只有真正理解舞蹈藝術的形式美和意蘊美,才能明白塑造舞蹈藝術的意境并非靜態與孤立的,其往往需要音樂、舞臺要素的配合。以便通過視覺、聽覺以及情感的刺激,加深觀者的認同感,并滿足觀者的審美需求。那么就可以從音樂及舞蹈要素層面,以及舞蹈者自身層面分別探討舞蹈藝術的意境與主題,所謂的主題應與當前視角下的主流文化及受眾群體對應,通過賦予舞蹈藝術內在精神,來轉變舞蹈者的情緒狀態,并滿足觀者進行情感互動的需要,才能在舞蹈表演中達到情感層面的交流,建立潛在的情感關系外,使觀者能夠在獨特的舞臺意境下,建構出情緒上的關系,并從中脫離自我意識的影響,感受到舞蹈表演的動作美、韻律美。由此可見,舞蹈藝術在表演過程中與舞蹈者自身的意識有關,也與舞臺要素存在聯系,但細究起來兩者的要求和目的在于幫助觀者適應舞臺關系,都是引發觀者共情的載體。最后,感受舞蹈藝術的形式美,往往基于個人的觀念、情感和思維,這是因為不同的人對審美要素和審美關系的理解不同,但舞蹈這一藝術行為,大多以強化他人的視覺體驗為基礎,從情感及精神層面出發,發揮出舞蹈藝術的審美功能。因此,探討舞蹈藝術的形式美和技藝時,需要以舞蹈藝術的群眾性為評判標準,基于舞蹈藝術的社會、文化影響力探討舞蹈藝術的功用,才能避免舞蹈藝術出現理論層面的偏差,發生更多的依賴于他人評價的問題。最后,從精神層面出發,社會中各類群體更加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而舞蹈藝術的出現,使其找到了自我與外界建立關系的通道,基于個人的審美體驗,有利于觀者感受到舞蹈藝術的形式美,這給予了社會大眾脫離于物質的體驗,能夠從共情中產生強烈的情感訴求,正是上述種種原因,使得舞蹈藝術在社會生活中承載了不同的功用。最后,技術能力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舞蹈藝術在發展過程中,能夠逐漸滿足社會大眾日漸增長的審美需求,這說明舞蹈藝術的形式美已經成為塑造社會精神文化的一個支點。
五、結語
探討舞蹈表演藝術的要素以及其承載的社會功用,可以滿足社會各類人群的審美需求。由于不同時期所塑造的藝術表演形式存在差異,如何從中總結明確舞臺關系的方法,并對舞臺情感的塑造進行探討,是在進行舞蹈表演時,舞蹈者需要明確的內容,只有根據不同舞蹈藝術的衍生形式,對舞蹈技巧和舞臺元素進行探究,找到不同時代背景之下群舞及個人舞蹈的表現要素,才能從舞臺造型和藝術表演方式的轉變中,引發觀者的共情,并提高觀者的想象空間,加強舞臺魅力。
參考文獻:
[1]羅麗媛.比較視野下的中外舞蹈鋼琴伴奏專業人才培養[J].當代音樂,2021(12):163-165.
[2]葉靜.幼兒教師技能大賽背景下探索藝術學科融合式發展———以幼兒舞蹈(歌表演)為例[J].當代音樂,2021(12):166-168.
[3]林萍.舞蹈創作中的戲劇化處理分析[J].大眾文藝,2021(22):81-82.
[4]李小娜,王昭偉.民族民間舞蹈的表演特點與藝術張力[J].普洱學院學報,2021,37(5):89-91.
[5]趙琳.達斡爾族歌舞藝術元素在高校舞蹈表演專業上的教學應用[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1(2):152-156.
作者:蔡佳琪 單位:慶陽市隴劇研究所